分享

浅谈中药的毒副作用

 负鹏载舟 2016-09-08

浅谈中药的毒副作用

 

    这个题目很大,限于自己水平,只能浅谈;中药成千上万,面广量大,也只好浅谈。

    “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这个神话故事,除了讲述神农氏为了百姓而不顾自身安危外,从另一角度上也证实了中药是有“毒”的。古人知道,所以在药书上注明该物有毒无毒,明示后人;古人知道,所以对有些中药要进行加工、炮制,去其毒性;古人知道,所以提出了中药的配伍禁忌,以提高药效,减少副作用。等等,等等。用中药治病,是救人;救人而不至于“害”人,这道理我们的古人早就知道了,有关这方面的记载很多;有关这方面的告诫也很多。说中医不懂中药的“毒”性,那真是冤枉。

    当然,由于历史原因,更限于科学水平,中医对中药毒性的认识是非常肤浅的,只能从病人身上反馈过来的信息,或惨痛教训的经验中明白。所以,中药没有像西药那样,这药会引起肝损;这药会损伤肾功能;这药可引起过敏反应……,写得清清楚楚,让人一目了然。在过去很长的时间里,有些医生发现了某个中药的某种毒性,知道了,只能口传给他的徒弟;有的人虽然写在书上了,想告诉后人,看不到那本书的医生,还是不得而知。不像现在,信息的传播快捷而面广,稍加留意,即可知道。因此,决不可用现代的眼光去责怪我们的先人。用现代的知识去弥补古人的不足,为后人谋福祉,那才是我们现在要做的事。

    我认为中药的毒副作用是由以下几种情况引起的:辨证有误。明明是热证,还去用热药,火上添油,救病的药就成为致人于非命的毒药;明明是寒证,还投以寒药,雪上加霜,让原本应上岸取暖的人,重返冰窟(这比喻有点过头),这药便是索命的阴符。是医生都懂这个道理;为人师者,开宗明义,首先要教的就是这些。然而,水平与悟性在于医者自身,否则词汇里不会有“庸医”这个称谓。

    剂量过大,服用时间过长。过去的很多医药书里,特别是中药书,一般不注明用量,都根据其师父的习惯传承下来的(现在的中药书里标明了常剂量,注明了限量,让使用者参照执行)。古今剂量不同,照搬照抄,麻烦就会上身。记得61年我们去昆山农村实习,一位同学给病人开了一张中药方(从《伤寒论》上抄的),麻黄用了三两。把中药房老药师吓了一大跳,急匆匆地赶来向我们的老师请教;老师也吓了一大跳,立马召开紧急会议,明令禁止,任何学生,实习期间不得开药方。现在有些医生以剂量大,用药多来猎奇的,有,报纸上给他捧场的事也有过。病人不懂药性,希望医生把药用得重点,还情有可原;医生涉险而为,是不负责任的表现。长期服用治病的中药,特别是有毒性的,造成伤害的事,也有,如当归龙荟丸等(内部有过通报)。

    至于中药炮制不规范;配伍禁忌不掌握所造成药物的毒副作用,一时半宿说不清,道不明,专业性强,不说了。

    中药有一定的毒性,这是不争的事实。把它提出来,认识它,对中医,对病人都有好处。夸大它,甚至把它作为攻击中医的炮弹,这种人除了无知,存下的就是别有用心者。我对这些别有用心者要说的一句话是,中医消灭了,你得到了什么好处?莫名其妙!

    是药三分毒,不应有毒而弃之不用;是药三分毒,病去即停服,不可矫枉过正。西药、中药都应一视同仁。
 
 
 

浅谈中药的毒副作用(续一)

上篇写得太浅,浅而不得要领。今天再“浅”一下,两“浅”相加,抑或深些。

怎么“浅”,还是来谈谈我在临床上遇到过的,亲眼所见的,亲耳所听到的写下来,给大家一个参考。

生麻黄能平喘、发汗、利水。我用其治疗外感咳喘,特别是小儿,效果很好。但此药剂量必须严控,成人3克,小儿0.5克左右。煮的时间要长些,切莫临睡时服药,否则会导致失眠。高血压、心脏病病人慎用。我见到过几个心脏病病人,因喘,医生用了6克生麻黄。病人服药后,端坐而喘,两眼上翻;病人紧张,家属吓煞。这里就必须要求中医首先搞明白,这“喘”,西医是怎么定位的;这生麻黄中所含有的麻黄碱有那些药理作用等等。既要知彼,亦要知己,否则盲人骑瞎马,总有一天会出事。

苦参具有清热燥湿,祛风杀虫的功效。我把它用于治疗慢性结肠炎有湿热见证的,妇女湿热带下或有阴痒的,皮肤病等。由于其有抗心律失常的作用,我还用它来治疗心动过速。苦参可减慢心率,因此每当我要开苦参之前总得测一下病人的心率,不满60次/分者,我会弃而不用。

苍耳子是治疗鼻炎的必用之药,剂量不宜超过12克,服用时间不可过久,否则会引起肝损。“一根针、一把草”年代,我县肖圹一位赤脚医生让病人把苍耳子烘干、研末,像吃炒面粉那样吃,说可治风湿病。后来,病人因药物性肝炎而住院;有关部门发文通报。

车前子利水、清热、明目、祛痰,我过去常用,自碰到两位病人出现副反应后,十几年来,我没用过它。一位是孙姓老媪,有红斑狼疮、陈旧性心包积液病史,常请我开中药调理。一次在方中加了车前子15克。病人半夜打电话来问我,吃了药后腹痛、肠鸣、腹泻是怎么回事?左思右想,怀疑车前子作祟。让其去掉车前子再服,后来她告诉我,没有这种情况了。我邻居傅老先生,前列腺增生,两下肢浮肿明显,方中用了车前子。第二天,他告诉我,昨夜他腹泻二三十次。我知也是车前子的原因,嘱其取出车前子再服,副反应没了。车前子内的植物蛋白可引起结肠过敏。我知道了这一信息,假若以后在上课时再讲到“利小便实大肠”时,我不会像过去那样以车前子为例,反而要讲一讲,车前子可引起腹泻这一副作用。

月季花是一味调经药。82年我调入中医院,原江海卫生院的宋景农老先生与我在一个科室(他看妇女病在当地很有名气)。时常有人会拿着处方来问,吃了药,怎么会腹泻?我看了处方,都有月季花一味。回家一翻书,明白了,月季花中含有大黄泻素,所以会引起腹泻。自此,我用月季花前,先得问问病人的大便情况:便结的,用;腹泻的,不用。对于便秘的男性病人我也用,不在调经,而在通便。用后,需向病人讲明,否则病人(或别人)以为我脑子有病了。

望江南清肝明目,健胃润肠。因含有大黄素而有人用它治疗习惯性便秘(内服过量可引起呕吐、腹泻)。我只知道,其鲜叶可外敷治疗蛇咬伤。凡含有大黄泻素一类的中药,我不会轻易让病人久服,剂量也不会大,怕造成病人肝损。上月去菜场,看到有绿豆芽卖,顶端的果实壳呈咖啡色而褐,豆芽细长,摸上去略有粗糙感,我知道,那是望江南芽冒充了绿豆芽,没有买。

篇幅有限,不能再写了;肚皮里尚有不少货色,怎么办?明天再来续一下。

 
 
 

浅谈中药的毒副作用(续二)

瓜蒌皮,亦名栝蒌皮。其具有清肺化痰,宽胸散结的功效。很早以前听人讲过,蒌皮与苏子同用,治咳嗽、喉痒,效果很好。因能散结,有人用于治疗肺癌,让“结”散掉;因能宽胸,动物实验能增加豚鼠心脏的冠状动脉流量,也有人用于治了疗冠心病。我以前经常用它,现在不大用了,即使要用,得掂量掂量病人的脾胃能否承受得了。明代周慎斋曾告诫:胃虚者服此呕吐。我在临床上也遇到过,因为蒌皮含有皂甙,可刺激胃而导致呕吐。一定要用,必须加和胃降逆的药。瓜蒌仁润肠通便作用不错,用时也需小心。我们乡下很多人把瓜蒌仁炒后当零食吃,因此而诱发结肠炎的人我也见过。

百部,温润肺气,止咳,杀虫。用于治疗肺结核,止咳,外用治蛲虫病。自程钟龄“止嗽散”中有它的份后,大家都把它作为止咳药,用于咳嗽初期。我发现百部的止咳在于抑制支气管的腺体分泌,与西药咳必清相似,因此,咳嗽初期用后反而会使咳嗽加剧。咳嗽,吃中药后胸更闷,咳嗽更厉害了,中药处方里,必定用了百部。不信你看看。我不用它的另一个原因,百部极苦,赖在舌头上久久不肯离去,很难受。

山豆根,被人称为治疗咽喉肿痛的圣药。有人说它有抗癌作用(因其含有紫檀素)。我已三四十年没用它了,原因是我们当地也有山豆根,“一把草”年代大队草药房里都备了它,一有咽喉疼痛病人,取而煮服。药刚入肚,呕吐即起,甚至有病人休克而进院抢救。我见到过几例,吓伤了心,所以至今不敢用它。有人说方中加甘草,或许会好些。或许不好呢?所以至今我依然不用它,反正治咽喉痛的药多的是,挑只副作用少一点的(挂金灯的情况与山豆根相近,不用为妙)。

甘草,有药中“国老”之美誉,扑克牌中的“百搭”。生用,泻火、解毒;炙用,补中而调和诸药。《伤寒论》中的炙甘草汤有治心动悸,脉结代一说。现代用于风湿性心脏病、甲亢、冠心病等。有人认为要重用甘草,我看到过有开30克的;那药汤一定甜得不得了。甘草中含有激素,能促进水、钠潴留而引起水肿及血压升高。这些,作为开方的医生必须要掌握。女性的非特异性水肿病人,各种原因引起的水、钠潴留,高血压患者,使用甘草时剂量都不宜大。有报道说甘草可治尿崩症。我用过,没多大作用。我在青村卫生院工作时,挂号室的华棣姐,只要中药方中用了甘草,她服后,小便特多,不时上厕所;药停了,小便正常了。所以在那里工作的十几年里,她来找我开中药方,我一定忍痛割爱一一不用甘草。除她之外,我未曾碰到过像她那样的病人。什么原因,至今我还没搞懂。

我对灵芝深恶痛绝。其不亚于周树人先生、何作庥院士对中医的刻骨仇恨。1981年初夏,我父亲第二次感染肝炎,住进县传染病病房。经过近两个月的治疗,一切恢复了正常。出院时带回“云芝肝泰冲剂”几盒。那知一吃那冲剂,一个小时不到即寒战高热;我认为是此物引起的过敏反应,请父亲不再吃它。父亲不信,第三天再吃,寒战高热又发了;气得我把它们扔到了垃圾箱里。父亲寒热虽然不发了,从此胃口一蹶不振,腹胀逐渐加剧,去县医院一查,是肝癌;半年不到便离开了人世。我当然把账全部算在“云芝肝泰”身上,不吃它,不会引起过敏;不过敏,也许不会诱发肝癌。所以当看到“孢粉”治癌,我会把牙咬得狠狠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