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诗经》到《红楼梦》:中国古代文学浅鉴 | 讲述 . 東西堂

 心上耕田 2016-09-08




龙姑娘

北京堂友 . 東西堂


组织 | 孟豆豆 . 東西堂志愿者

影音 | 回复 X 東西堂 . 影音志

遇见 | 回复 6 東西堂 . 全球社群

视频 | 回复 V 東西堂 . 视频节目


我始终很难忘记今年春天在公园里跟友人的一次聊天,我们谈到:“小时候我们背诵的那些之乎者也,最后都到那里去了呢?'恰巧路过桃花开处,我想起“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因此转念一想,大概诗歌就是这样,以意境深远的方式赋予这个世界美好与纯净,让人生更加恬静丰富。


诗经

韵文要先于散文,文学的起源是诗歌,中国古代文学之肇始并不是《诗经》,在《诗经》之前,尚有上古文学的神话传说和原始歌谣,但这两者,要么已不可考,要么在流传的过程中被大量篡改,因此,在我的观念里,要讲文学,大概也只能从《诗经》三百首讲起。


“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这几个字简要地阐述了“诗”与“歌”的定义。《诗经》的语言很美,“今夕何夕,见此良人?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这都是三千年前的中国话,今日读起来已经觉得朴素美好,并且在心意的表达上,要比当下的一些辞藻堆砌更加准确、动人。



另外,同样是描述战争,我们可以对比《荷马史诗》与《诗经》中的表达:看以下两句,可以明显地感受到这是两种风格意境完全不同的手法,显然《诗经》的表达方式高明、也有意境得多。


裴琉斯之子阿基琉斯的愤怒,他的暴怒招致了这场凶险的灾祸...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全部《诗经》共有六义,即“风、雅、颂、赋、比、兴”,其中“风雅颂”为声乐部分之名,“风”是社会的,“雅”是政治的,“颂”是宗教的,这些都是诗的体类分别,是文学的格式体裁,而“赋比兴”则是制作风雅颂的方法,是文学的技巧方式,赋是平铺直叙,比则是引物为比,兴则是托物兴词。



▲诗经手札.郭沫若.近现代


孟子讲过一句话“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意思是,读《诗经》不可一字一句地理解,因此在对《诗经》词句的鉴赏中,需要细细揣摩,不能试图一眼看去便能懂作者意,我们要最大程度地心领神会,迎合作者之情意,才能读出文章被创作出来这个过程的意境与美好。


正所谓“夫诗有作诗者之心,而又有采诗编诗者之心焉;有说诗者之义,而又有赋诗引诗者之义焉。”我们应通过解读比兴之手法,读懂每一个意象的表达,从而理解其委婉曲折之深意。因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内容非常广博,后面也还很多,受时间和篇幅限制,《诗经》暂且提这些,若有补充欢迎大家之后交流.


尚书

春秋

接下来说说《尚书》和《春秋》,因为中国历来以史当做文学,尤其是散文,多以历史为大宗,所谓左史记言,右史记事,因此记言的《尚书》与记事的《春秋》成为我国古代两大史书,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很高的地位。


《尚书》有古今之别,目前已基本认定古文《尚书》是伪的,而今文《尚书》则是真的,今文《尚书》中例如虞书《尧典》,夏书《禹贡》,殷书《盘庚》都是很早(相对于周代)以前的作品,并均有可疑之处,其中《盘庚》有一定的可信度,当时(商)盘庚迁都遭到百姓的反对,于是撰文《盘庚》以晓谕人民,是很晦涩难读的演说文。


因此《尚书》中正式属我国文化起源当从西周之后的作品开始,《尚书》中作品出自西周及以后的作品共有16篇,均为研究周代的重要史料,所谓尝鼎一脔,我们如果不能全部读之,也可细读其中一两篇。


正如孟子所说:“《诗》亡而后《春秋》作”,可见《春秋》是晚于《诗经》和《尚书》的,《春秋》记事,类似于19世纪的电报,此书斟词斟句,非常简要,虽看上去不像文学作品,然而极具文学意味,可以说是我国修辞学的开始。


陨石于宋五,六鹢退飞过宋都。

仅仅这十二个字,其遣词造句却大有讲究。这里说在宋国境内坠落五块石头,六只鹢鸟后退着飞,经过宋国国都。这是当时孔子记载鲁国气象变化情形。


大家发现没有,五、六两个数字位置完全不对,为什么不说“陨五石于宋”?此处不把石头的数量放在前面,是因为表达了一种“别处可能还有陨石”的意境。而同样,如果后半句说“鹢退飞过宋都六”,也是说不通的。


你看前半句用的是“宋”,后半句用的是“宋都”,其中也有作者的深意,其要表达的是陨石落在宋国境内,而鹢鸟是飞过宋都,而这也就说明后半句是往“实”处写,因此这里数字非要放在前面不可,才能表达“有且只宋都有六只鹢鸟飞过”的精确之意。这就是《春秋》辩理,一字见义。《春秋》的笔法是法律性的、客观性的,极具文学自觉性。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春秋三传”,即《公羊春秋》《榖梁春秋》《左氏春秋》(即《左传》),《左传》是编年体,是历史记载,不论笔法如何,它是我国古代的伟大文学作品,其中之内容包括描写战争的、外交的和贵族私生活以及大家庭生活等。


论语

相信不用我多说,大家对《论语》二十篇里的很多意境耳熟能详。说论语之前我想先提一下“先秦诸子”,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子”,是指当时的思想家或哲学家,《论语》《墨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老子》以及《吕氏春秋》,我们谈到的先秦诸子的著作,主要就是这八部书。



▲论语集注残稿.朱熹.宋代


《论语》这部书可以说是零星的语录,是由许多章凑合在一起而编成一篇,但并没有连贯的意义。比如,论语的第一篇名叫《学而篇》,是因为其篇首的第一句是“学而时习之”,因此篇名并没有多少概括性的意义。第二篇《为政》亦是如此。


因此《论语》中条条都可以随便放置,可见当时他们并不是要以文传世,而仅仅是想要零星地记载一些言论而已。但这些言论很有哲学价值,亦很有文学价值。孔子说:“言之无文,行之不远”,就是在说,我们写文章,首先不可以言之无物,提醒我们在写的东西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意境,这也是书面语比口语更有魅力的根源。



▲画孔子弟子像卷.阎立本.唐代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大家都知道这句话并非讲“松柏”,我们可以根据松柏的品质拟想成各种比喻,比如坚固的友谊,坚持的力量,追梦的执着之类,一个意象可以表达万千。这寥寥数十字,却可以流传两千多年并非没有道理。一句话可以点醒一个人,我们只有用文学的眼光来欣赏,才能获得品读文字的意境和乐趣。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此处“逝”字形容水在流动,描写的手法真实且稀疏平常,但其突出的意境却非常大,形容时间一去不回,人生亦如此,这是极大的感慨、极深的意境,使我们对宇宙、对人生产生无数感想。


楚辞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但其中没有出现一位文学家,直到《楚辞》出现,其中以屈原的作品最多,屈原也就成为了中国的第一位文学家。


《楚辞》最著名的一篇自然是《离骚》,他《楚辞》中的“兮”,其实是楚人的语气词,表示“啊”的意思,据说《论语》中的“凤兮凤兮”,便是孔子到楚国时候,听到楚人唱起来而做的记载。


《楚辞》中的《九歌》是当时巫师祭神所用,当时屈原根据祭祀的场景作成《九歌》,由此可知,《楚辞》并非一人独唱,而是一种对讲,屈原也由此寄托他的爱国情怀。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这一句来自《九歌·湘夫人》,很多人会认为在这里的描述的是湖南洞庭湖,但仔细品读会发现情景并不一致。其实屈原作这句诗的地理背景是湖北,汉代以后的人说,屈原流放到湘江流域,因而以为《九歌》是在湘江流域背景之下而创造。



▲离骚.杜萌若.当代


事实上,《九歌》的素材并非取材自湘江之洞庭湖,屈原《楚辞》文学创作背景均源自襄阳与南阳,因为屈原时代所说的洞庭湖和湘江都在湖北,湘水楚国境内所独有的最大河流,即汉水流域,只是后来因地名的迁徙而造成了误会。


史记

如果有人问汉代的最佳散文作品是什么?答案必定是司马迁之《史记》。《史记》是一部史书,这毋庸置疑,但“文章同史”,从这个角度来看,《史记》同样也是伟大的文学作品。


太史公具有卓越的史学眼光,他用细腻的笔法描写人的遭遇与经历,批判时往往只是寥寥数语。他的写作方法是将一个人物分别在不同的人的传记中讲述。例如他写汉高祖刘邦,就不集中在一篇当中,这或许在阅读的时候觉得有些枯燥,但这体现出了太史公的客观与公正,而不是注重英雄主义。


另外,他将搜孤救孤的传说加入《赵世家》中,虽非真实,但因太史公好奇而不舍割爱,倒也无伤大雅了。


司马迁像


《史记》共有五部分,其中“本纪”十二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表”十篇,“书”八篇,很多人仅仅是读“列传”,就可以大有所获。我们应该都还记得《项羽世家》《孔子世家》《仲尼弟子列传》等等。


可见,“世家”“列传”等都是具有等级区分与身份象征的,太史公作《孔子世家》而不是“列传”,因为孔道之传比爵位更高,司马迁有特别为孔子作《仲尼弟子列传》,而没有为墨子、孟子等的弟子作列传,也突出了司马迁对孔子的尊崇。


太史公的《史记》是一种浪漫派的写法,《史记》将文学与历史融合,同时又将文学与人生融合,其体大精思,堪称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散文杰作。


汉代五言诗

汉代五言诗主要说一说《苏李赠答诗》以及《古诗十九首》。《苏李河梁赠答诗》,即苏李诗,是苏武、李陵二人诗体的合称。其中大多为赠答留别、怀人思归、感伤人生,写作风格凄婉哀怨,艺术成熟,形式较为完整。


目前很多学者认为广泛流传的七首赠答诗出自苏武、李陵的说法并不可靠,这些都是学术上继续探讨的事情,但我认为我们读到的这些五言诗句都非常优美。这里姑且先列举一二:


行人怀往路,何以慰我愁。

独有盈觞酒,与子结绸缪。



烛烛晨明月,馥馥秋兰芳。

芬馨良夜发,随风闻我堂。


不论这些对答诗句是否出自苏李二人,我们始终能从字里行间品鉴出其文学价值。


《古诗十九首》算得上是有史以来的纯文学作品。前面所讲的,《诗经》中的雅与颂都是宗庙朝廷用语,《尚书》《春秋》《史记》等都记载历史,《离骚》也是为政治失意所作,以及后来的司马相如的汉赋作品,可以说是皇宫俳优,均带有政治性。


直到《古诗十九首》,尽管仍然是诗言志,但都已经由政治性转变为社会性的日常生活,谈富贵功名者少,论儿女私情者多,与雅颂骚赋迥然不同。它并非一时一人的作品,而是一群逐臣弃妇或浪子不求名利而抒发的离恨乡愁,表现出了深厚的思想情感。


由于汉末士大夫饱经党锢之祸,有些隐藏在门第,而没有门第可躲藏的寒士则心情大变,无心关怀政治,遂创造出《古诗十九首》之类的作品。


明月皎夜光,促织鸣东壁。

玉衡指孟冬,众星何历历。

白露沾野草,时节忽复易。

秋蝉鸣树间,玄鸟逝安适。


我尤其喜欢“时节忽复易”这一句,将时间与生命的哲学融进最后的三个字里,非常生动感人,同时秋蝉鸣与促织鸣之间的“长”与“短”的时间的对应,也是一种非常巧妙的写作手法。这里讲人生,讲宇宙,从草木虫鸟体现万物的变化,谈到人生短暂的无可奈何,内含极大的感慨。


建安文学

建安时代,从曹操父子开始,开辟了建安新文学。曹操及曹丕父子虽然在政治上已跃居领袖,但其作品仍少官僚气味,私人情怀居多,表露出极强的人生独立观念。


曹操的《短歌行》大家耳熟能详,曹操的很多诗歌都是对现实人生感悟的及时之作,时效性很高,并且对当时的人生生活感受极具深情,情理融合,感人至深。


如果大家读一读曹操的《薤露行》,便能深刻感受到曹操在董卓作乱,火烧洛邑迁都长安时候的感慨。我能感受到,目睹洛阳一片残败、人民灾难的曹操并非为个人私欲而想夺取国家政权,他之本心,实乃晚年在谯县建一件书斋,在草泽山野与农夫樵民为伍,与世隔绝以度余年,夏秋读书、春冬外出打猎而已。



▲洛神赋图.顾恺之.晋代


另外曹操儿子曹植与曹丕诗文继承曹操的风格,但也略有不同。曹丕是真正的文学家,是中国文学史上将文学价值与技巧的第一人,他强调“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建安时代是文学觉醒之时代,当以曹丕为代表。


大致来说,建安时期的文学,除了曹氏三父子,魏武帝“雅爱诗章”,文帝丕“妙善辞赋”,陈思王植“下笔琳琅”此后的“才俊逸士”当属建安七子,即,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幹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玚德琏、东平刘桢公幹。


昭明文选

昭明太子出身于皇族,自幼酷爱文学,藏书数万卷,同时礼遇天下学者文士,他的周围人才济济,群贤围绕,比如刘勰、刘孝绰、殷菩。


有如此多的学者担任顾问或者直接参与实际的编选,在现存的众多选集或因文体分类不足,或因选文欠丰逐渐被淘汰之后,《昭明文选》成为当时诗文总集的孤本。国学大师钱穆有云:如欲研究古代诗文,则取《诗经》和《昭明文选》就已足够。


唐诗

唐代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文学史的中心,其境界可谓登峰造极。杜甫的诗、韩愈的文、颜真卿的字和吴道子的画,流风所披,至今未泯,他们都达到了文学艺术的最高境界。


中国文学史中最高最正的要属“诗”,而唐诗是最辉煌的,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关于唐诗,可说的是在太多太多,但相信大家都已经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了,且今天占用的篇幅已经太多,在此就不展开说。

唐代古文

中国古代有故事、神话、小说等,但这些并不能算得上文学,严格来说,可以进入文学史的小说乃自唐代开始,以《太平广记》为代表。


现在我们主要说说这时期的一些人。唐代古文家以韩柳并称。“文起八代之衰”,韩愈可以说是中国散文作家之始,以诗为文,以艺术的日常人生描写出诗的情味,其《送杨少尹序》,富有诗情画意,读来心旷神怡。我觉得他的《新修滕王阁记》比王勃写得好。


另外韩愈的经典《师说》《原道》《原性》等等文章,皆为精华又不仅于此。他提出辟佛、提出尊师重道,认为凡可传道受业解惑者都应被尊为师。


另外还要说一说柳宗元。写山水游记是柳宗元的强项,除此之外,柳宗元心系祖国,无论贬谪到哪里,内心始终牵挂老百姓是否能过得舒适,始终希望政府的赋税能够减轻。《捕蛇者说》一文足以可见。唐代暂且说到这里,接下来说说宋朝


宋代古文

唐宋八大家中,唐代韩愈、柳宗元只占两家,其他六家都是宋代人,他们是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三父子。


有人说,欧阳修的学问成就在于“三上”,即“马上、厕上、枕上”,还有“三余”,即“傍晚、冬天、雨天”,他充分利用这些零碎的时间,下功夫,做学问,取得了如此巨大的成就。



▲集古录跋.欧阳修,宋代


唐代韩愈这一代过去之后,中国散文文体的文学已无后继者,直到两百多年之后的欧阳修出现才有了“文起八代之衰”的继承者,而欧阳修的《记旧本韩文后》一文中也体现了欧阳修对韩愈文章的推崇,可谓一脉相承。


唐宋八大家最重要的或许是韩愈和欧阳修,但王安石的文章也相当不错。王安石熟悉政务、关心政事,所以王安石的政论文章写得相当精彩。例如,宋神宗登基不久后召见王安石,问他宋开国百年来的情况,王安石以《本朝百年无事札》回应,表达政局基本太平,但积弱积贫,需要改革。



▲苏轼诗.杨国欣.当代


曾巩、苏轼、苏辙是欧阳修的三学生,苏东坡众人皆知,奇闻佚事甚多,他是文学家中的全才,散文、古文、诗、词、书法和画都不在话下。至于苏轼的文章,东坡自称“行乎其所不得不行,止乎其所不得不止”,这真心是文学创作中的极高境界。


宋词

诗是文学的大宗,词是文学的小宗,后来又由词衍生出曲,曲是词的小宗,又衍生出白话诗,这些都是连贯相承的。不懂诗的人,也不会作词。如同唐诗一样,宋词可讲的实在太多,且脍炙人口,受篇幅限制,此处亦不展开讲,欢迎交流。如果以后有机会再详细说唐诗宋词。


小说戏曲

小说戏曲这一文体在西方是正宗,在中国则不然。我接着说戏曲。中国的文体是由诗到词,由词到曲,由曲到传奇、戏剧,如此演变。例如《西厢记》,它是元曲,是传奇,是可以表演的歌唱类文学。


其间还有小说文体的演变,早在唐代的时候,小说文体就已流行,比如之前提到过的《太平广记》。到了宋代,流行用鼓乐敲打配合来说故事的诗,接着又从说故事的白话韵文演变成平话,接着又出现了章回小说。


大体来说,从唐诗宋词元曲,借着由元曲演变为戏剧,如明代的昆曲、清代的京剧,于是在中国文学史上小说与戏剧便占了一席之地。因此中国文学是代代相传一脉相承的,它自有其一套生生不息的永恒生命。

明清章回小说

章回小说如《水浒传》等是由演说而来,另外还有一种,是歌唱加上表演,即我们说的昆曲。自有《水浒传》后,此后著名的章回小说有《三国演义》《西游记》,但只有《水浒传》才称得上是第一流的章回小说。到了清代,够得上一流作品的便是《红楼梦》。


《红楼梦》与《水浒传》的不同之处在于:《水浒传》是粗线条作风,是活的文学,是由绘声绘色的演说笔记整理而成;《红楼梦》是闭门写作而来的,其描写十分细腻,文中多是诗词歌赋,并非演义,是写给人看的,事情少,文胜于事,不易用演讲或演唱来表达。



▲红楼梦第五回.孙温.清代


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

昨日黄土陇头埋白骨,今宵红绡帐底卧鸳鸯。


《红楼梦》绝对是中国文坛古典小说的巅峰,这些句子至今读来依旧觉得荡气回肠,感慨无数。谈到《红楼梦》最后说一句,我只看红楼的前八十回,现在的红学专家也很多,我多说大概也说不出一个所以然,但真心希望朋友们来探讨交流。


据说用西方叔本华的思想来研究红楼梦算是开天辟地的一种方法,《红楼梦》这本小说含有哲学意味,其实这些荣华富贵如梦的思想人人皆知,这也就是叔本华的悲观思想,中国人也早已有之。


说了很多,其实仅仅是一个梳理,中国古代文学的精华我尚未涉及其万分之一。我们终将明白什么是“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你们必定会懂得什么又是“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到了那一天,恍然发现,我们和古人的精神链接并没有断裂,之前不懂得那些诗,在一次又一次的经历中变得明朗、鲜活起来,古人对理想的追求,对家乡的思念,对美好的期盼,延续在我们身上依旧如初。


就像我们阅读一些优美隽永的散文,看得多了,长大后每一次旅行,都像是故地重游。所以渐渐会明白,所有童年生吞硬嚼下去的那些诗歌词曲,都已经携带者作者创作时那一刻的情深,在我们此后漫长的一生中草灰蛇线、伏脉千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