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徐匡作品的独特性象征性审美性

 糖蛋蛋4590ege6 2016-09-08

       徐匡

湖南长沙人,193835日生,曾就学于陶行知艺术学校美术组,1958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附中,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四川美协专业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珠穆朗玛

2012年作-1

80cm×120cm

红衣女

2010年作

100*150cm

瞧她那身新衣服

2010年作

100*150cm



徐匡16岁毕业于上海行知艺术学校,20岁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附中,他放弃报考大学的机会,调到四川美协工作。不久就创作出了版画《海员》、《山城展望》、《待渡》。《待渡》构图很美,在水光粼粼的渡口,四位青年建设者静静的等待出发,其中三位女青年在碧波倒影的前面,有的在阅读、有的在遐想。在大江的亮部一位男青年意气风发遥望远方,表现出在那个激情的年代青年人献身祖国的激情。


斯朗卓呷

2010年作

100*150cm

喜马拉雅

2010年作

120*180cm

向往

2010年作

100*150cm

小黑马

2010年作

100*150cm


徐匡曾说:“作品的主题,不必特别指出”他深知艺术中的真和善是通过美来体现的,对美的探索是画家一生的事。徐匡为了提高审美修养,扩大审美领域,在1962年前后他集中精力研究美的规律,美的民族性,美的个性。他用汉砖拓片的方法,融入浪漫主义情怀,自由发挥,创作了一批形式美很强的作品。《彝族姑娘》、《小山花》、《果园姐妹》、《秋收》等,有些是以线造型,有些是团块造型。突出变形之美,装饰之美,旋律节奏之美。这批作品产生于“政治挂帅”的年代,尤见引人瞩目。今天看来仍感新鲜,有创造性的审美价值。


斜阳

2010年作

100*150cm

郊外

2010年作

120*180cm



徐匡经过这一段对形式美的研究之后,再回过头来进行主题性创作,情况大不一样,艺术水平有很大提高,《纤夫恨》、《红岩》小说插图,《抗日烽火》、《乡村小学》、《深夜》等,不仅主题深刻,审美价值也达到相当高度。《纤夫恨》构图奇绝,悲剧色彩浓厚,黑白灰的处理别开生面,刀法丰富,是黑白版画特征极强的佳作,至今仍被收藏家所关注。《乡村小学》构思角度新,他把学生和教师藏于教室室内,着力刻画教育之外的环境,如阳光下的白墙、斗笠、锄头、花草、木窗。充分体现乡村小学的教育内容和生活方式,美丽的画面很自然的把读者带到一个真实、简朴、亲切而又陌生的世界。



合影

2010年作

100*150cm


康巴汉子

2010年作

100*150c

录取通知

2010年作

100*150cm



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这十年是徐匡版画创作的高峰期。这期间他曾去欧洲访问,又到日本办展,眼界开扩,创作旺盛,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高。他尝试各种不同风格样式,有以单线为主的《大渡河畔》有以套色为主的《大江之源》有以速写为主的《小尼娜和他的父亲》有以生活情趣为主的《新衣》等等。而影响最大的是巨幅黑白人物版画。如《草地诗篇》、《主人》、《高原阳光》等。


我叫才旦

2010年作

100*150cm

逛新城

2009年作

100*150cm

山寨依然美丽

2009年作

100*150cm



《草地诗篇》是 一米 以上的大木刻,以写实的手法真实、精致、深入地刻画人物和环境,刀刀到位,一丝不苟,将木刻刻到极致,这种版画风格在中外版画中极为少见。《草地诗篇》的成功还在于它的构思,作者创造了一个动人的细节,即马背写诗。通过这个细节刻画了那一代女青年的风采。画面中漂亮的白马低下头,伏贴地让她在背上写诗。广阔的天空浮动着白云,辽阔的草地百花争艳,夕日红军走过的草地而今已是碧云芳草地一片生机,可以说《草地诗篇》本身就是一首美丽的诗。1997年“四人帮”还没倒台,人民处于审美饥渴之中,《草地诗篇》一经展出就引起轰动,经久不衷,三十年过去了,它的生命力犹存,原因是这幅作品能够唤起观众对一个时代的群体记忆,成为时代的象征。


藏族老人-侧面

2009年作

100*150cm

静静的九寨

2009年作

100*150cm

天地吉祥

2009年作

120*180cm


1977年徐匡、阿鸽和另外五位画家一起去西藏深入生活达9个月,走遍了前藏后藏,还到自治区各部门了解情况,对西藏社 会有进一步认识。回来以后刻了大量木刻如《纳木湖畔》、《小骑手》、《洁白的哈达》、《在那遥远的地方》等等,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他与阿鸽合作的《主人》。这幅作品草图出来之后在画架子上沉淀了数月,直到1978年才完成。《主人》与《草地诗篇》很大不同,它没有情节,没有背景,它以极概括的手法表现西藏人民当家作主的重大主题。手执镐头的藏族男子,铜像般的站在观众面前,不卑不亢,落落大方,微笑中透着威武和力度。正三角形的构图,黑色大袍占了绝大部分,沿着构图的左倾刻出头、肩、镐把和手,形成环绕,黑白灰分布富有节奏感。刀法十分精彩,头和手用中刀,刻成阴刻,阳刻兼用,刻出了“这一个人”的强烈个性,其风彩令人过目不忘。头巾、衬衣用大刀刻成,以阳刻为主,痛快淋漓。黑色大袍的刀法则是徐匡自创的“绝活”,他用平刀在梨木板上并排戳出密集的缝隙,印出来以后隐约可见厚重呢料中的衣纹起伏。《主人》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达到高度统一,在1979年第五届全国美展中获得金奖。


同行

2009年作

100*150cm

背水桶的女孩

2008年作

95*70cm


《高原阳光》与《主人》不同,它没有明确的政治主题,而是塑造了一位自然状态下的西藏中年人,面部有些苍桑,阳光下黑黝黝的肌肤,质感很强,宽大的皮衣概括出人物的正体影像。细腻的刀法构成丰富的色调,流露出一种自然的、真实的美,这种美只有在高原上由风雪阳光才能塑造出来。真实可信的画面是个“引子”它引导读者对高原、高原人,高原生活的自由想象。《高原阳光》在1984年第六届全国美展获银奖。


藏犀

2008年作

100*68cm

同行

2008年作

106*76cm

牧归

2008年作

120*180cm


1985年以后,徐匡的兴趣转移到油画方面,直到2004年才又操刀刻出版画《奶奶》,这时他已66岁。《奶奶》的小草图是他以前的速写,现在翻出来再看,突然感到可以深挖,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背着现代的孙儿乙向前走,为了满足孙儿渴望看到更远的地方,这个画面闪烁着人性的光芒。徐匡用他特有的细腻刀法刻出了老陈旧的藏袍,草帽、紊乱的花鬓,与孙儿的新衣,新帽,稚气的表情形成对比,十分感人。一位留学生回国看到此画,止不住热泪盈框,感到父母为自己付出太多了。从平凡事物中看到人生真谛更令人感动。《奶奶》在第十届全国美展中获银奖(金奖空缺)




西藏老人

2008年作

100*150cm

白云

2007年作

100*150cm


天路之日喀则

2007年作

126*180cm


第十届全国美展获奖作品赴韩国展出时,韩国为宣传这次美展将《奶奶》作成大海报,这说明韩国人也被这幅作品深深感动。

2005年徐匡又刻了《走过草地》这是一幅描写牧民转移牧场  的情景,生活气息很浓,具有原生态的真实美,刻的十分精到。该画在第十七届全国版展中获金奖。最近在徐匡画室看到几幅他正在制作的大版画,惊叹他对版画所投入的巨大精力,也预感到他版画创作的第三个高峰即将到来。

 



山高水远

2006年作

150*100cm

阿妈

2006年作

150*100cm

家园

2006年作

150*100cm


 徐匡年轻时刻过木雕,对木质材料的美情有独衷,他有兴趣把木刻原版刻的十分完美,以至很多人认为“这已经是独立的艺术品了,不要再印”。油画家看了认为“这是刻出来的艺术品,很现代,又是架上艺术,很新”。雕塑家看了认为“比木刻作品多了一种材质美”。徐匡知道,一旦滚上油墨,木刻原版上的很多丰富的艺术效果就消失了。于是他保留了一部分原版。2005年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组委会特邀徐匡将他的木刻原版艺术送京展出,引起国内外艺术家瞩目。目前徐匡已完成了木刻原版艺术十多幅。大的在1.5米以上,小的也在1米左右。凡是到徐匡工作室看过这批木刻原版的同行,都被它特有的视觉冲击力所震撼而兴奋不已。



扎西和他的羊

2005年作

100*150cm

走过草地

2005年作

150*100cm


艺术之所以感人,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之一是欣赏作者特殊的艺术处理,俗话说“听戏是听角”就是这个意思。读者要看的是艺术家创造的与众不同的审美效果和审美高度。徐匡的这批木刻原版艺术,题材广泛,有描写青藏铁路的《天路》,有描写草原风情的《白云》、《格桑和他的朋友们》,有节日的特写《草原盛会》,有母女亲情的《花朵》,有以肖像为主的《青藏高原》、《草地雄鹰》、《守望》、《阿妈》等。这些作品与徐匡其它木刻作品相比,在风格上大体相同。它们都具备真实,概括鲜活,精致的优点。不同的是徐匡有意的利用木头本身不同的颜色,年轮,一刀一刀刻出来的木质感。使人看到了“实物”,拉近了与读者之间的距离,似乎触手可及。这是其它艺术形式所没有的特殊性。




开心的事

2005年作

100*150cm

康定情歌

2005年作

100*150cm

奶奶

2004年作

150*100cm

彝族女头像

1998年作

41*56cm


一位杰出的画家,其作品大都具备独特性,象征性,审美性。徐匡的作品具备了上述“三性”他用个性的艺术语言创造了象征不同时期的典型人物和审美追求,使自己的作品在广大人民心中扎下根,在艺术之林确立了自己独树异帜的地位,因此,他的作品具有长久的生命力。


山间小路

1986年作

74*92cm

央金队长

1986年作

61*70cm

在那遥远的地方

1986年作

65*90cm

洁白的哈达

1984年作

65*88cm

高原的阳光

1984年作

80*52cm

花裙

1984年作

44*34cm

一望无际

1983年作

58*66cm

卖花姑娘

1983年作

51*45cm

小尼娜和她的父亲

1983年作

53*38cm

小依布

1983年作

52*42cm

康斯坦察女孩

1983年作

57*27cm

绿色的口琴

1983年作

70*55cm

牧羊姑娘

1983年作

55*31cm

喜悦

1983年作

76*35cm

1983年作

55*37cm

天鹅又回来了

1983年作

68*47cm

底片

1983年作

70*45cm

阳光下

1982年作

50*68cm

微风

1982年作

58*40cm

太阳和月亮

1982年作

62*48cm

青年和牦牛

1982年作

52*71cm

八月

1982年作

60*31cm

小河流水

1982年作

46*33cm

希望

1981年作

55*67cm

两个小演员

1981年作

51*37cm

1981年作

26*31cm

金色的赛马场

1981年作

55*31cm

新路

1980年作

57*40cm

大渡河畔

1980年作

42*55cm

周总理,你在哪里?插图之一

1979年作

30*20cm

草原之夜

1979年作

26*20cm

主人

1978年作

70*70cm

亲切的教导

1976年作

114*68cm

草地诗篇

1975年作

103*73cm

不许奴隶制复辟

1974年作

75*105cm

新的一天

1973年作

45*36cm

切断敌人运输线

1965年作

54*72cm

乡村小学

1964年作

43*57cm

玉米姑娘

1962年作

29*20cm

嘉陵江上

1961年作

43*59cm

学习

1960年作

37*56cm

待渡

1959年作

41*33cm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