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莫若以明:像庄子那样豁达

 御风而行106 2016-09-08
2016-09-08 御风而行 

    题  记

    《庄子》中的《齐物论》是庄子继《逍遥游》之后的又一重要篇章,短短的文章中积聚了庄子深厚的哲学智慧,他倡导“齐物”、“齐论”,虽然大千世界万物看似千差万别,但归根结底都是没有差异的,都是“齐一”的。

    “莫若以明”一词——正出自庄子的《齐物论》篇章。那么,什么叫做”莫若以明“呢?


 

  庄子说, “道恶乎往而不存?言恶乎隐而有是非?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故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非而非其所是。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则莫若以明。”

    大意是,“道在哪里不存在呢?言论为何存在而不可呢?道被微不足道的认识所掩盖,言论被华而不实的辞藻所掩盖。正因如此,才会有儒家和墨家的是非之争。他们都自以为是地攻击对方。要解决他们的是非之争,最好是用明静的心去对待万物。”

    庄子提到了儒墨之争,儒家和墨家在思想上有着几点重要的分歧,儒家讲“仁爱”、墨家讲“兼爱”,儒家倡导“民权”、而墨家倡导“君权”,儒家讲“信天命”,而墨家崇尚“敬鬼神”。在这些方面儒家墨家之间进行了多年激烈的辩论和争执,难以分出胜负。而这些争论对于庄子来说,都是不值得去讨论是非对错的。大千世界中看似千差万别、其实是万物齐一。

    庄子生活在战国中后期诸侯割据、战乱不息的年代,对于现实他非常地不满、却又无能为力,“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就是他对当时社会现象的有力抨击。他的内心追求精神上的高度自由、崇尚与自然和谐相处、一切顺应自然。


     再看,庄子又说道,“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说也。虽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亦因是也。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无彼是乎哉?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也。故曰:莫若以明。”

    这里,庄子提到了方生方死、方死方生之说。大意是,事物没有不是"彼"的,也没有不是"此"的。从对方看就看不到这方面,从自己这方面来了解就知道了。所以说,彼产生于此、此依存于彼。这就是彼此相生相存的理论。虽然这样,生的同时就出现死,死的时候就出现生;正确的时候就出现错,错的时候就出现正确;正确的就任由他正确,错误的就任它错。因此,圣人不通过是非之途,而只是客观地反映自然之道,就是这个道理了。此就是彼、彼就是此。彼有彼的是非,此有此的是非,果真有彼此的区别吗?果真没有彼此的区别吗?消除彼此的相互对立,就是道的关键。得到了道的关键,就是抓住了环的中间,就可以应付无穷的变化。是的变化是无穷的,非的变化也是无穷的。所以说,不如用明静的心境去观察事物的实况和本质。


    这段读起来像绕口令似的言语,正体现了庄子辩证以及相对论的思想。冯学成居士说:“莫若以明”,就是以空明的心灵对待万物。明,就是智慧。什么叫智慧?智慧就是一尘不染,不思善,不思恶,也就是"明"。善恶两端都没了,是非自然就没了。怎样把人类文化形态上的是非对错搞个清楚?就是用这个"莫若以明",就是以空明的心镜去反映事物的原样。

    世界上看似矛盾的事情,如生与死、富贵与贫穷、贵与贱、美与丑、是与非等等,追其本源,或者随着时间的推移、环境的变迁,这些都不再是矛盾和对立的,实际上是同一的、没有差别的。这就是庄子的齐物和齐论。带着庄子的思想,看我们在现实中对照自身的处境,活好当下,不必在意名利、富贵、生死,这些本身都无所谓有差别与对错。了然了这些道理,带着宁静、空明的心善对生活,还有什么可以束缚住我们的思想和精神呢?

    莫若以明,活在当下,贫穷就是富有、痛苦就是快乐。这,就是庄子带给我们的智慧。



一键关注【书香茶韵涤心源】

品书香茶韵、共享读书之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