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记得大概在半年前师父注解《道德经》的时候那是我第一次看《道德经》,当时我虽然看得似懂非懂但对我的思维还是有很大启发的,影响应该是潜移默化的。《道德经》本是老子教世人如何修仙的书,结果被后人用来延伸到治国经商和其他乱七八糟的事物上。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我觉得是因为没有多少人有读懂老子那个时代文字的能力了从而自以为明白的套用到其他地方。当然,对一个没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普通人来说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我就是这样的。不会断句意思就有可能理解错,通假字不认得也会错,文字太简练所以给了众人广阔的想象空间,在这点上中国古代哲学都有相同的处境。值得庆幸的是,我曾经花过大量的时间对交易进行思考,如果说悟得大道至简就算是悟道的话,那我应该算是有已经悟了一点儿交易之道的可能性,交易在我眼中已经变得简单甚至无聊。但也有可能是受佛学的思想影响,不再执着于追求物质的心态反而更适合去做交易。为了能避免误导大家,我会把自己对交易的理解综合我咏春拳师父和吕洞宾的解释从交易的角度谈谈《道德经》,就当是读书笔记吧,也许会对爱好交易的朋友来说会有启发。 同那些至今还亏损因而不得以看我文字的朋友说句玩笑话,也许你赚钱之日就是我得道之时呢,哈哈,祝彼此好运我们各取所需吧。 【老子·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为了方便大家理解,我把道分为大道和小道两种,大道是小道的集合。任何一个事物我们都无法完完整整的描述它,因为在描述的过程中,我们必然要选择一个视角,而这个视角就是对描述的约束或者说局限。道,更是如此,不可说,一说就错。在这里,我把交易之道也相应的分成大道和小道,而小道我们可暂且称之为一种规律。 我们都知道的一种规律是价格会上下波动,因此江湖上流传着一句真言‘低买高卖’,这句话本身描述了交易的一个规律,也即是所谓的‘道可道’,可以说的东西。然而,在交易中价格的变化一会儿上一会儿下可以很高也可以很低,像吕祖说的‘道不可须臾离,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不是一个道理么?换成另外一句话‘测不准’大家就容易理解了,这是交易的另一个规律。那测不准是什么意思呢?其实就是无法完整描述的这个属性,有些规律是可以描述的但不好把它具体化或者说精确的表达出来。‘测不准’这一规律是交易的障碍,但同时‘测不准‘又有它的必然性,那这种必然,就可以被针对性的设计到交易系统当中加以利用,这个我们在后面的文章中再详细讨论。 接着是关于无和有的论证,引申到交易中我们可以参考着论证‘无波动和有波动的情况’或者‘无趋势和有趋势的情况’等等。‘无’的情况下我们怎么处理呢?答案是观妙。在修仙中我猜大概是观察无中存在着的细微的有。在交易中,缩小周期或者说观察细节应该可以说是妙。同样,‘有’的情况我们怎么处理呢?关键点在徼。‘徼’是什么意思?百度解释是边界,巡伺。在禅定中有寻伺喜乐四个东东,所以我猜‘徼’指的就是类似于禅定中观呼吸的时候要注重呼吸生起消灭的那个临界点这么个东东。那么对应在交易中,我们就需要观察从一种状态转化为另一种状态的那个临界点,举个简单的例子可以说注意颈线附近之类的东东。 ‘两者同出’指的就是‘无’里包括‘无和有’或者说‘有’里包括‘有和无’,对应在交易中那就是上涨中有下跌和上涨,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大概这么个意思,至于如何应用在后面的文章老子应该给我们答案吧。 【老子·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参考吕祖的注释:美,指美的地方,为美,指极美的地方,天下皆知,是抱道之人皆知,不包括平常人。那么第一句话就很好理解了,恶会在美到极致的地方生起。之后有无相生等句子都是在描述阴阳会互相转化这一恒定不变的规律。 后面一段圣人处无为,按吕祖的解释大概是说在修炼的时候不要用意念去做有为的引导,只要静待那种空无虚静就好,因为万物生长休息都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在无为虚静中自然会体察到那个具有生命力的神奇种子。 师父解释过过一个词‘虚怀若谷’,开始我和很多人一样还也以为指的是胸襟要什么事儿都装的下,但实际上是说练拳的时候要让自己空下来,在寂静中身体如空谷一般虚空,然后去觉察静极生动时出现的那一线阳明。正巧前两天站桩的时候我好像是觉察到了那么一个小东东,我动它也动很神奇,但这两天我去可以寻找的时候反而找不到了。这是为什么呢?它应该还在那儿,只是我觉察不到了,之所以会这样大概是因为我主观的意识掩盖住了我的觉知。在交易中这个道理很简单,如果你有了先入为主的观点,会因为刻意去寻找你想看到的图形而错过你应该看到的东西,当行情不利于自己的时候就很难做出正确判断的,这种主观意识给交易带来的危害和练拳应该是一样的。 种子,小小的,在土壤里,即便是留心也不一定能察觉的到。那么市场里存在这样的种子么?从因果的角度分析,答案应该是肯定的。首先,我们先搞明白什么是交易中的无为。我觉得这可以从两个角度去理解无为。一方面从自身出发,这强调的是交易心理,不要去意象市场后面的走势,也不要被当前的走势所牵引,静静的觉知就是无为。为什么说是觉知呢?因为觉相对来说是被动的,如果说观察,那多少带一些主观的去寻找成分在里面了,而往往只能看到自己想看到的一面,这很危险。另一方面从市场自身出发,我觉得没有波动或者说接近零波动的价格走势就接近市场无为的状态,在这期间不光是价格没有波动,在基本面上也不该出现波动。 如果理解了上面的文字,再对比一下典型的技术分析,我们就可以看出两种交易理念的区别。比方说在技术分析中,需要明显的信号来提示买入点,而买入点出现之后往往还需要等待信号确认。如果以K线为例,一般大阳大阴指示方向。但从《道德经》的角度去理解的话,这样的K线一定是后知后觉的,相对于种子来讲是树枝树干树叶是明显到地球人都能看到的东西。当然,这不足以说明技术分析方法无用,但大家都知道一句话‘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如果想要在交易市场中修炼自己那必然要逆天而行,眼睛离叶子远一点心更明亮一些才是大道啊! 【老子·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吕祖认为本章是针对修道之人安炉立鼎而言的,自身是内外世界的划分,修道的人更注重内在的世界。贤、民,是在用外面世界来比喻内在世界。在外,对名利物有追求的时候会迷失自己,在内,追求修行中出现的各种好的状态也会偏离大道。真正的修行要安定自己的心,让自己身体达到最好的状态,无欲无求的承接自然之道。无知无欲不是要做个傻子,而是要破除我执。我觉得这点和佛学中破除第七识末那识是一个道理。 南怀瑾先生在唯识论里讲到我执是与生俱来的,具备‘贪、痴、我见、慢、相随’这几种烦恼。西游记里心就是猴子孙悟空,猪八戒代表感情,沙和尚就是第七识,所以孙悟空老骂沙僧‘你怎么那么笨老跟着猪走啊!’。前六识是眼耳鼻舌身意,第七识需要在因上转变而因在第六识,所以禅修的时候要空掉自己的各种念头。这点和道家又不谋而合了。很多人可能觉得这些宗教理论什么用的没有,但至少我经过验证后认为佛学关于第七识的论述简直太牛了,足以甩现代心理学远远的。我们每个人每天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大事小事,烦心事儿总是有的。如果能在我执方面下功夫一定可以开开心心的生活。至于交易中那点儿小心理问题,当然可以不药而愈。我没有忽悠大家的必要,有兴趣可百度参看《南怀隐-唯识与中观》一文,写的很有意思。 我师父在注释《道德经》的时候特别指出‘心之静定,不在于死寂枯竭,而在于随机而动’。这句话更贴近于现实,尤其在做交易的时候你总不能一坐不起吧。多数人一听就觉得很简单,不就是静静的等待机会么。如果我没理解错的话,认为自己什么都懂这属于第七识’慢’,它会阻碍你的修行。其实这句话的关键在‘机’,那什么是机?我现阶段是这样理解的:事物从无到有的发展变化总是遵循同样的规律,从无极到太极到两仪到四象到八卦…而太极就是无和有之间的那个临界点,就是那个‘机’。所以师父说公园里的老头老太太打的不是太极而是太极操,大概就是这个原因吧。 那么回到交易中,这个‘机’就在盘整和趋势的临界点。如何把对‘机’的理解融入到你自己的交易系统中,那只能靠大家自己去悟了,因为在实际操作中没人能替你去觉知。举个例子吧,大家应该都听说过海龟交易法,之所以它那么有名我觉得不光是因为丹尼斯搞了那么个海龟实验,更多的是这套方法体现了对动静这一规律的具体运用。虽然海龟交易也有它的缺陷,但如果你看明白了上文就该明白海龟交易的强大,可以模仿着设计自己的交易系统了。 如果大家想对‘机’有更深一步的了解,可以自己去查一些拳谱之类的古籍,这方面古人比我们智慧多了。如果你还是不懂得话我建议大家来武馆听师父讲阳明学,因为师父总是能用讲故事或开玩笑的方式让学员明白很晦涩的概念,我估计也只是得了个皮毛。(大众点评搜‘上海 问手轩’即可)BTW,如果你以为我是在植入广告,那拜托你还是别来了,有‘朋’自远方来才不亦乐乎呢是吧。 待续... |
|
来自: budaozheli > 《道德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