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师傅”或“师父”,在中国文化中的智慧色彩与人性色彩。

 老刘tdrhg 2016-09-08

'师者,传业授道解惑也'讲的是对师徒关系的本质信仰、智慧传承性。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讲的是师父与徒弟的感情升华、情感共通性。

“师父带进门,修行看个人”讲的是师徒之间的独立思考、人格独立性。

“师傅”或“师父”,在中国文化中的智慧色彩与人性色彩。

对于我来说,对“师父”一词的印象最深在《西游记》。五行山下,一声“师父我要出来啦”,一声炸响,激动与自由的热烈情愫下,悟空奔向唐僧。一声声师父带给我不少情感上莫名的起伏。不少人说悟空的师父只有“菩提祖师”,唐玄奘担待不起,悟空之于唐僧更像保镖之于雇主。我觉得两者都是,菩提老祖给悟空传道、造化、智慧,唐僧给了悟空自由、情感。

“师傅”或“师父”,在中国文化中的智慧色彩与人性色彩。

关于“师傅”与“师父”,从文化礼仪上见山见水,但终究都抵不过世间发展带给他的哲学本质。我们可以从文化历史上看看“师父”的由来,进而探讨当下时代师父的文化价值。

师傅的说法要远远早于师父,师父最早出现在春秋时代,《谷梁传 昭公十九年》:“羁贯成童,不就师傅,父之罪也”。《谷梁传》又名《谷梁春秋传》,是儒家经典,按孔子弟子三千的传承,儒家对师傅的初始定位就是传播思想。也就是说老师在找徒弟,为了传承,为了让他的思想传下去。同时为了引导人们传承积极性,通过典籍影响思想,鼓励人们去问道,去追寻师傅道统,这是文化中最早的智慧与信仰的传承。

“师傅”或“师父”,在中国文化中的智慧色彩与人性色彩。

秦汉时期,师傅一词更多的是与“宫廷”“东宫”“太子”“皇子”相关联。《史记》中多次出现“师傅”一词,师傅一定程度上就是“太师”“太傅”的合成。师傅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朝廷思想的流向,这应该是儒家思想步入朝廷的表现。这个时候,“师傅”一词依然是体现在智慧的传承性。

东汉到两晋,文化相对开放,佛教东传,所以到南北朝、隋唐时期“师傅”更多的指和尚、僧人。对文化或宗教有了解的都知道,僧人代表的佛教更多是研究人心,在一个时期以人性的禅理思维对儒家造成了极大的冲击。那么僧人在那个时代绝对是智慧的象征,就像工业革命时期的科学家。所以在这个时候“师傅”一词依然重在智慧,只是传承性的渲染弱了点,这也许是儒家对佛教的变向弱化吧。

“师傅”或“师父”,在中国文化中的智慧色彩与人性色彩。

到唐朝之后时期,文化繁荣而自信开放,“师父”一词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师父的出现,可以说是文化的一次升华,也可以说是人性的再一次智慧化。师父开始有了一丝人情世故的味道,师父的情感共通性的出现一定程度上体现的是儒家思想的再一次强势回归。师父所带来的情感化、孝义化,通过“仁义礼智信”的约束来影响下一代可能出现的思想自由,人格独立。也就是说这个时候师父的出现让师傅有了情感共通性。

元明时期,曲艺武术诸多领域对师父一词的引用开启了师父的另一层含义。简而言之,徒弟在传承的同时开始有了发展。师傅赋予的智慧传承性不可避免的与自由、人格独立产生矛盾。时间选择了对师傅更好的哲学定义:师傅旨在智慧传承性、情感共通性、人格独立性,三位一体。

“师傅”或“师父”,在中国文化中的智慧色彩与人性色彩。

当下社会,师傅更多被泛指,是尊敬的说词。在传承技术方面,或者在一些传统曲艺传承方面,师傅没有躲开商业化的污染。也对,哲学上看,每一个时代都因为时代价值的不同,时代思想阶段的不同赋予了师傅不同的含义。不可回避的说,人性中的利己思想在物欲利益的刺激下发芽了,师傅开始有了老板的色彩。

在我看来,师傅或师父,智慧传道是核心原则,情感共通是文明属性,人格独立才应该是终极目标。所以,师傅徒弟在这个时代,如果利益让你们尴尬了,记住回望初心。传承还在、人格独立对于师傅来说依然是成功的,如果感情不再了,想一想,是不是被利益偷走了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