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句古话“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其实这说的便是一门古老的民间手艺——“锔瓷”,就是把破损的瓷器,用订书钉一样的金属“锔子”再修复起来的技术,在宋朝名画《清明上河图》里,就可以看到街边“锔瓷”的场景。 李硕对一颗颗由各种金属丝制成的小锔钉情有独钟,李硕焗瓷讲究实用性和装饰性兼顾。 李硕接的锔活儿大部分属于私人定制的器物,他会根据顾客的需求和喜好,在金属片上剪制出栩栩如生的各色图案。剪裁好的金属片需要反复煅烧四次,经过“浴火重生”,纹饰会更加流畅美观。 以雕塑擅长的李硕2011年给不在身边的大闺女李昊然做了一个雕塑,展现了一个父亲对孩子的爱和愧疚。 正值壮年的李硕喜欢挑战和改变,他的主业是雕塑,但是传承传统手艺和艺术锯瓷这条路他要坚持走下去。 锔瓷最重要的材料就是各种金属材料的锔钉。而锔钉的大小完全靠李硕通过器物的大小以及破损程度来“量体裁衣”,锔钉也完全是手工打造。 破损的瓷器经过李硕找碴、对缝后根据器物的纹饰结构以及样式进行位置定点,然后用金刚钻在小器皿上钻孔。为了保证一定的美观和使用,他可以给器皿打最小0.3毫米的孔。 由于瓷器硬度非常高,除了钻石,各种金属钻头都无法在其上顺利打孔钻眼。一直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京城街头仍然能看到挑着一副担子、走街串巷的“锔瓷匠”,然而随着老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把破损的缸碗、茶具再修复起来的人就很少了,“锔瓷”这门传统手艺也渐渐濒临绝迹。 在宋庄艺术区巧工坊里就有一位不仅能够锔瓷修复,还能将现代雕刻、美术和锔瓷结合的手艺人。 祖籍山东的李硕1975年出生于黑龙江明水县,处于半牧区的他六岁就会骑马放牧,最喜欢做的事是用泥巴做泥塑。长大后他进了黑龙江三江美术学院专心学习雕塑,后来又找机会去鲁迅美术学院雕塑系学习装饰雕塑,擅长和痴迷于制作头像,他认为雕塑中每个人的脸都是有性格的。 2004年,李硕只身拉着一个小拉杆箱从北京赵公口下车开始了“北漂”生活。由于有雕刻的底子,他先从每天30元报酬的雕刻纯行活的小工做起。 几年后受朋友委托,李硕修复了一把紫砂壶,自此他就深深迷恋于锔瓷工艺。现在经李硕之手修复的瓷器已有300余件。 李硕摸索的锔瓷工艺在实际修补过程中逐渐加入了更多的艺术手段和特色,作为锔瓷匠人不再仅仅拘泥于将残瓷修好了事,而是根据所修补瓷器的实际状况,融入自己的艺术创作,令“补丁”成为瓷器的装饰品,使其比修补前更具特色。在宋庄李硕的巧工坊工作室里,宽大的工作台上放着形状各异的剪子、锤子,各种刀口角度的锔刀,材质不同、大小不一的各种锔钉等,这些都是锔瓷的必备工具和材料,这样的“道具”有着上百件,大部分都是李硕自己研制的。 为了照顾孩子上学,他和家人一起努力在涿州买了房子,妻子吴婧也放弃了自己的事业到涿州照顾孩子支持他在北京宋庄继续“北漂”,继续他的锔瓷人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