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到张园等于没到过上海

 昵称36322368 2016-09-08

阿庄《走南闯北》旅游专题上海现场报道篇


          不到张园等于没到过上海
        一一随全国大学生公益旅行达人团上海石库门之旅记

    一个城市有一个城市的灵魂,一个城市有一个城市独属的建筑,里弄的细碎光阴诉说着过去的喜怒哀乐,石库门老屋承载着大上海的记忆与精神。

       5月1日上午,我跟随全国大学生公益旅行达人团上海石库门文化之旅一行30人来到了我的故乡~张园。
      这次全国大学生公益旅行达人团是Zction城市中国组织的“里弄的前世今生—上海石库门公益活动6天行”。他们是在全国3000人大学生网选报名中,经过三轮考试,百里挑一出来的旅游达人,这30名参与者有来自海外日本东京大学的学生,也有,北大,清华及全国知名高校的尖子生,以及台港澳地区的精英学子。
     这次石库门之旅体验活动是由Zction公益旅行主办,上海石库门文化研究中心及上海市社区政府指导,一场为其6天的石库门探索之旅。承蒙中心副秘书长刘雪芹博士特准,我有幸参加了为期6天的全程跟团采访活动,特别是回娘家原住地张园那天感触颇深,现场直记如下:



                  张园前世今生的五步曲

      先介绍一下张园,有句名言叫“不到张园等于没到过上海”,这是老上海人都知晓的。
      如果说,国际饭店是上海地理上的原点,那么在我心中,张园就是上海中心城区历史发展的一个原点,一个座标。
        张园文化是近代上海城市文化的开端之一,作为“海上第一名园”,其发端可以追溯到130多年前。它以成片建设的建筑为载体,记录了大批名人足迹和历史典故,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城市花园和石库门遗产,代表了对于中国近代城市文明发展具有深远影响的海派文化。张园文化从多个方面体现了海派文化的特色。
       因为在我的眼中,上海张园位于上海吴江路泰兴路边的一个石库门小区,她是一个有130多年历史的老房子街区,以张园为中心的石库门有很多的名人和故事,这个曾经的“海上第一名园”,见证了新老上海百年间的起落和沉浮,它的总体发展可分为五大步:


第一步,张园的鼎盛时期。 上海张园位于威海路590弄,是上海滩向社会开放的最早最大的私家花园。是1882年由原籍江苏无锡富商张叔和所建,取名“张氏味莼园”,简称张园。上海张园占地60余亩,北起今南京西路(泰兴路口),南至今威海路,东起今石门一路,西至今茂名北路。其中今吴江路步行街系原园中池塘。园内草坪广阔,绿树成荫,在池塘中形成倒影。园内广种各种鲜花,四季可闻花香。

   从1882年到1909年。张园曾是晚清上海一个最大的私人花园,上海地区最早的夜总会,也是清末民初时期上海娛乐业的新天地。这个曾经的“海上第一名园”,见证了新老上海百年间的起落和沉浮,霍元甲就在此摆过擂台。而园主张鸿禄就建了这座为与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黄浦公园唱对台戏,所有市民可免费入内游乐的私人花园,于是第一盏电灯、第一辆自行车、第一个室外照相馆等新鲜时尚玩意出现在这里。花园内有花草湖船,獅子老虎,影院茶楼,马戏杂技,中西杂交,吸引了多少红男绿女来此游乐,连四马路上有名的四大金刚(妓女明星)林黛玉等,每周要换上新装乘马车来此坐台亮秀,而市女们则以她们的服饰为当季流行服饰跟风为荣。

       当时有句名言叫,到上海不到张家花园,等于没到过上海。


       第二步,辛亥革命的发源地。辛亥革命前后,张园是辛亥革命的发源地,中国国民党的发家地,是民国的海德公园(自由讲坛),也是清末民初上海民间的大型集会中心和政治中心。这里力创了中国许多第一,第一个女子登台演讲,第一次剪辨大会,第一个集体婚礼等。曾聚集过无数文人雅士、各界名流,孙中山、黄兴、章太炎、蔡元培等名人不断在张园集会上发表过重要的演讲。

第三步,上海最大的石库门博物馆建筑群。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至今,发展形成上海最大的石库门博物馆建筑群,有各种样式的石库门建筑(新旧里弄,弄堂公馆等)并存至今。

民国以后,张园经营每况愈下,随着新世界,大世界的兴起,张园更加衰落。自1918年终于停办之后,原有园林被拆,仅留下园中最著名的建筑“安垲第”(现威海路590弄11号静安置业公司),张园被改为旧式里弄为主,并有新式里弄,花园住宅,花园式别墅等共同组成的里弄住区,其格局基本保留至今。

    1918年,海上名园——张园的主人张叔和由于各种原因,把张园的土地卖给了王克敏。王又将土地分割为28块先后出售,建造了28条石库门新、老式里弄住宅,开启了张园的石库门里弄社区时代。张园先后建造的28条石库门弄堂和9幢花园洋房,由于28条弄堂分属于28个建造商,因此每条弄堂大小不一,风格各异,方向不一,皆因地势因建造者实力而异。因建在张园地块上,外界统称这28条弄堂为张家花园。于是,在老张园废墟上盖起了一大片石库门房屋建筑,其中有代表性的是今威海路590弄的石库门住宅,即老百姓说的“张家花园”。                                       


 第四步,张园成为老上海风情拍摄影视村。上世纪六十年代至今。张园从谢晋拍摄《女蓝5号》起,被大小名导视为最佳的老上海风情拍摄影视基地,而几乎每周就有一个电影摄影组开进了“张园”,“走过春天的女人”、“有房出租”,一集又一集的电视剧在屏幕上把“张园”慢慢展示给世人。计有近100多部影视名作在此选景拍摄,成为上海当代最早的影视村。


       第五步,挖掘上海红色传奇之旅的宝矿。世博会后,张园成为一座挖掘上海红色传奇之旅的宝矿。

自2010年世博会前被媒体爆出张园大客堂的前身光明小学里有个40多人的地下党校的新闻后,我在采访中也发现,张园周边5分钟步行圈是一个早期中央领导的集聚地,


       因为上海是中国工人阶级最集中的城市,五方杂处的石库门又更具隐蔽性,由于张园独特的市中心地理位置,周边由此也成了中国红色之旅的传奇地。 中共早期中央局机关、中央办公厅,秘书处和中央军委、中央特科及居所等,其地点均不一而同地选择了张园石库门附近,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罗亦农等领袖人物,当年也纷纷在张园石库门马路对面的甲秀里,柏德里,青海路里弄里入住。上世纪20年代,在张园附近地区弄堂口进进出出的都是些将民族危亡视为己任的热血青年,他们中的不少人后来都成了历史风云人物。

         张园周边还发生了许多可歌可泣,惊心动魄真实动人的历史故事。这些真实的红色传奇历史故事在张园周边5分钟路程的石库门里上演,从方志敏的《可爱的中国》经鲁迅之手传递到威海路一间石库门,经中共上海地下市委书记王尧山“死而复生”成为红色经典作品,51号兵站小老大在吴江路再创开通一条通向苏北新四军的地下61号邮路,李白和他的国际特工师傅则隐藏在威海路的小搁楼内向延安发着“永不消逝的电波”等等。


  张园石库门的五大看点 

 

    5月1日,在有上海最大的石库门博物馆建筑群之称的张园弄堂里,来了一群特别的游客,这是一个来自全国各地的大学生公益旅行达人团,他们是受上海石库门文化研究中心张雪敏主任之邀来上海领略石库门风情的。


       当这一群非专业的同学们,在石库门中心专家娄承浩老师及石库门中心顾歆豪专员带领下,刚走出地铁二号线南京西路站,一转身,一个古色古香的“张园”标识赫然出现。小区门口的大铁门框上刻着粉饰一新的“张园”两字,加上西式浮雕,透着一股古朴洋气,散发出她独特的魅力,如今的张园,已被中外游客誉为“南京西路的后花园”。

        对于团队里面的很多学生来说,这次公益旅游让他们的人生经历很多的第一次:第一次走进石库门里弄、第一次见识到美轮美奂的建筑、第一次听到上海弄堂里的传奇和故事…… 

       不一会,大学生们就被这儿的石库门建筑群落所展示出来的整体美震撼了。这儿的张园108幢建筑,分别代表不同类型样式的石库门,每一幢房屋都仿佛在向来人诉说一个往日的故事,每一座山墙、门饰、窗形叠柱、门楼,都令人刮目相看。


       张园作为石库门博物馆,是上海海派建筑的一大荟萃。在张园现有的67967平方米建筑面积中,包括沪上少有的成片石库门建筑,包括花园住宅5栋,新式里弄14栋,旧式里弄149栋,以及新式公房4栋。

    张园的看点之一:看建筑。虽然历经岁月的尘埃,今天的张园仍然洋溢着海派建筑的魅力。        

     带队的娄老师说,张园建筑最典型的特征是中西合璧、成片汇聚,形成“点-排-街区”的规模效应。其中的石库门大多采用砖木结构,体量较大,前后可以达到三进的规模,上部人字形坡顶,也有的采用双坡折线屋顶,清水外墙,门檐、窗檐、阳台上装饰了许多精美的石雕;花园住宅的结构大多采用砖混和砖木结构,装饰性的审美风格意味突出,大多采用了欧洲古典主义风格,又结合了中国江南民居的许多特色,体现了20世纪初以来海派建筑的演化。


        娄老师是建筑业的行家,石库门的专家。他还向大学生们一一介绍了张园的山墙、百叶窗、阳台、租界地界碑等建筑特色。

    娄老师说,张园建筑的山墙是千姿百态、风格各异的,有的吸收了江南建筑的委婉线条,有的体现了欧洲古典主义的精美繁复。

    张园的许多木质百叶窗和落地大窗,材质考究,做工精致,配合敞开式长廊,既有江南大户的气魄,又吸收了欧洲花园洋房的惬意。

   张园形态各色的阳台更是让大学生们称奇。它们风格多样、别具匠心,有的像精致的首饰盒,显示大家闺秀的气派;有的如同大剧院内挑空的小包厢,有立柱和顶棚,有雕花的外饰,依稀可见当年主人的文化情趣。


       然后,娄老师还带同学们看了许多保留了当年租界的地界碑。至今,这些标识很隐秘,藏在房子的墙角里,不留心参观,很容易忽视。


         张园的看点之二:看小弄堂。张园的小弄堂之多,让人目瞪口呆。张园靠茂名北路的有震兴里4  条、荣康里、德庆里6条、福如里等10多条小弄堂,靠威海路的有威风里、春阳里、华严里、颂九坊等多条小弄堂,张园靠石门一路的有慎余坊、同福里、基安坊、修德里、同孚村等多条小弄堂。而在张园主要大弄堂边上则有永宁巷、如意里、始春坊、祥云里、川乐里、鸿安里、勤益村、三益里、同乐里等十多条弄堂。

         张园的大小弄堂纵横交错,大弄堂里还会有许多曲曲折折的小弄堂。而每条弄堂里面都有故事,有住过名人的,有拍过电影的。同学们兴致勃勃地穿行在张园的里弄里,而在张园这里逛一圈,眼前总会不时的闪过一一幅幅熟悉的场景,让你回忆起影视剧中的一幕又一幕,仿佛在这里就能和剧中的人物碰面。这条叫春阳里的小弄堂是陈逸飞电影《人约黄昏》里徐记者(家辉)上班时买早点的地方,那边的41号大院成了王安全导演《团圆》时二个老戏子凌峰与演对手戏的内景屋。那条小弄堂的阳台是潘红主演的《走过冬天的女人》的场景,下岗女工阿珍与住在弄堂对面的由肖荣生扮演的画家谷凌有一段感情,剧中画家竟然从对面阳台上跳进阿珍房间里,表达了他对阿珍的追求。那条叫泰兴路的大弄堂成了《月之恋人》的外景地,台湾第一美女林志玲饰演的这个贫穷却很清纯的中国姑娘因为遭遇了家庭的变故而身无分文,还被后母赶出门,于是在大街上哭得伤心的场景。


       张园的看点之三: 看纪念铭牌。步入了昔日的张园,踏入这个石库门小区,却让人感觉仿佛回到了老上海。一路深入进去,左右两旁的建筑外如光明小学、41号、徐家花园等都挂上了金色的介绍铭牌,这栋建筑是名人故居,那栋建筑里曾发生过惊天动地的故事,还有关于建筑特色的介绍,让人不由得要多打量这些上了年纪的老建筑一眼。

      这些建筑中有的非常有特色,比如有条弄堂拐角处上的铭牌上书:这幢叫徐家花园的洋房,洋房的主人很喜欢花草,尤其喜欢兰花,花园里还有一个兰花苗圃,当年谢晋拍摄《女篮五号》,有个镜头就是在那里取景的。

        张园41号的墙上攀着火红的凌霄花,门廊上挂满了鸟笼,使这幢老房子看上去生机勃勃。在外墙上贴着一个金字铭牌,上书:抗战时期租界沦为“孤岛”,41号楼里曾挤满了前来避难的房客。那些因战火而失学的年轻人,自发组织起了一支排球队,在弄堂内打球,寄托着他们一份对未来的希望。

       张园的看点之四:看原住民。


       我曾听主编过《张园史料》的静安区文史馆杨继光馆长在介绍张园时说过,张国现在的原住民只剩下20%,而且基本都是老人,这是由于老式石库门房子多没有卫生设备,小一辈的不能适应,陆陆续续都搬到高层住宅去了。

    过去的张园弄堂里人丁兴旺,成了一个热闹的公共空间,邻里之间往往亲密无间,守望相助。一起劳作,一起纳凉,晒太阳;闲来无事时,谈'山海经',飞短流长,直到闹出矛盾,生出口角,也是在所难免。虽然原住民不多,但因张园的房子没有被商业店铺侵袭,这些带有传统气息的“72家房客”的弄堂特色一直保留至今。

        不过同学们还是看到了张园石库门弄堂的原生态现状,过街楼下坐着几个“茄山胡”的老人,弄堂里从窗户里伸出的竹竿,晾着刚洗的内衣短裤,伴着上海特有的石库门建筑,这才是上海市井最具代表的一道风景线


         张园的看点之五: 看张园的地标--张园大客堂。而位于主弄堂上的“张家大客堂”则是张园的一大特色之一,当年曾经是几代人聚会、就餐和会客的主要场所,更是保存完好的一处大型石库门建筑,包括拼花的地面、雕花的石门、精致的吊灯、铜制的装饰品和柜子、海派特色的室内用品,成为沪上石库门文化的一处点睛之笔。

        这所张园内体量最大的石库门房子,如今改建成了南西街道文化中心。如今的“张家大客堂”经常邀请文化名人,开展建筑、文化艺术赏析等各种主题讲座。张园老人们则聚在这里看电影,学书画,听评弹,拉家常,这里也成了张园老人们的幸福乐园。

        因我们参观那天是小长假,“张园大客堂”的活动暂仃。我们公益旅行达人团的全体人员就在“张园大客堂”前拍下集体照,以示纪念。

 

众口交赞夸张园

    

     5月4日上午,在上海石库门文化研究中心的报告厅内座无虚席,全国大学生公益旅行达人团30名成员,正分成6个小组,拿出了他们6天行中眼里的上海石库门调研成果汇报。在会上各组用PPT先后发布了调研成果:“石”说新语话张园,大德里的秘密,名人文化街的文人们,三兄弟的故事......看看这些第一次接触石库门里弄的大学生用现代眼光来看待这些老建筑,不得不说90后一代既有想法又有创意。



    6个主题发言都很精彩,当天我也作为评委之一,把手中的一票投给第6组的“石说新语话张园”。最高兴的是不出所料,第6小组的《“石”说新语话张园》因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形式新颖,内容扎实,最后众望所归,力克他组,获得第一名。

   在张园得奖后,我做为张园的原住民,又是随行记者,特地先采访了达人团的三位领队。

    让我们来一齐听听这些曾周游世界,见多识广的旅行达人们,对我原住地张园的赞美之词吧。

    公益旅行达人团总领队周详,是日本东京大学城市设计专业博士在读,曾走访过欧洲23国,82个城镇(《新民晚报》4月20日为他推出一整版的专访旅行与公益的恋爱故事)。


         周详对我说:“第一次听说张园,是在同济大学的景观课上,知道张园是上海滩最早对社会开放的私家园林。等到自己开始研究石库门里弄时,才知道如今的张园已经演变成石库门里弄区。”

        我这次带领大家参加zction组织的上海石库门文化之旅,也是我第一次走进张园。在看到各式形制精美、中西艺术相结合的石库门建筑之后,我才真正理解到“不到张园等于没有看到石库门”这句话的涵义。

        领队张彬是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毕业。  常年热衷公益,大学组织六支山区支教队伍;在环保NGO工作两年,对接WWF北京大学生社团的环保活动。

        她说,来过上海很多次,来到张园,才看到摘了面纱的上海。这里的石库门气派敞亮,能让人联想到此处曾经的摩登与时尚。但每条弄堂都充满生活气息,仿佛感受到一家几代人忙忙碌碌的身影。弄堂的生活方式就这样真真切切的摆在眼前,曾经大户人家,现被40多户共享,建筑作为文物珍藏下来,生活方式也映射着上海这近百年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浓浓老上海的风情,蕴藏在这里的一砖一瓦。

        在张园走马看花不过半小时,但张园的石库门建筑,建筑背后的海派文化,中西文化影响下的居民生活方式,值得我们细细的回味。  


       

        领队宋铮是北京大学地理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硕士研究生,长期关注并参与公益活动,曾参与阮仪三贵州屯堡工作营修复贵州古建筑等。

        她说,那天去张园的路上,阿庄老师问我,你知道太平轮吗?船沉以后蔡康永父亲破产避难去了台湾,他公司另一个股东卖了自己张园的一栋房产又还了两代人,才把债还清……阿庄老师不擅言辞,但能看出他心中涌动着千言万语,似乎每一个和张园有关的故事他都了如指掌,后来他轻声说了句,“我的家就在张园”。我想,这不是一个退休大叔依然为石库门奔波的故事吗?阿庄老师在记录别人的故事,也在书写自己与张园的故事。

       获得本次石库门调研成果第一名的第6组庄锦鹏 (厦门集美大学)、刘马利(武汉大学)、张仪(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梁焯铭(广西大学)、吕方翠:湖州师范学院5位同学在谈获奖感受时说。


        庄锦鹏说,我们小组分配到的题目就是'石'说新语话张园,,他们的理解是,“石”说新语的涵义,是在狭义上是指石库门建筑,在广义上可能是指整个'张园',经历过被建造,然后又颓败的那段历史,特别是90后一代大学生用现代的观点来理解张园石库门这个130多年老建筑。

所以我们在走访的过程中就把侧重点放在了张园上面。其次,在走访了田子坊,步高里,新天地后,我们小组也发现,比起田子坊的大众商业化模式,步高里浓厚的名人文化气息,新天地高端的商业化模式,'张园'的那些被忽略、被遗忘的故事可能更吸引我们小组去了解、挖掘。因为'张园'是个有故事的地方,但是它背后的故事却鲜有人知,到访人大多只惊异于它精美的各式各样的建筑,并不知道它之前所有的辉煌。而在汇报的形式上,用第一人称叙事的方式,也比较抒情,更能体现出对张园逐渐被遗忘的惋惜,发出张园渴望被发现,被保护,被发展的呐喊。

       但比较遗憾的是,到访张园后,由于时间的限制,我们只是匆匆地游览了不到一个小时,其中的许多故事,我们并没有太多的时间和机会去了解,所以,我们小组在以'张园'为主题时是有比较大的压力的,我们更多地只能通过一些曾经报道过的文章去了解张园,当然,张园背后的故事远比我们所分享的要多的多,所以,也希望以后有机会能再次走进张园,认真地'认识'它。


      为了这次石库门之旅活动,30位同学还每人制作了一枚石库门彩绘瓷盘,而其中清华大学的胡宗宏同学精心制作的一枚张园石库门彩绘瓷盘,上面题有:“从这里出发,走向世界,”而格处亮相。他对我说,是张园大客堂震撼了我,这个大户人家居住的房子能完整地保留至今,极不容易,因此,我就把张园制作成彩绘瓷盘,很有纪念意义。


        石库门文化研究中心的葛建平副秘书长介绍说,石库门建筑是上海城市近代历史的重要标志。从中共“一大”会址、渔阳里到新天地、田子坊、步高里到张园,这些石库门里弄以其独特的海派风格吸引着众多海内外游客,都成为上海“石库门”文化的重要传承地。

    而在我的眼里,上海石库门建筑中虽有“四大金刚”之称,从新天地、田子坊、步高里到张园。但张园和别的石库门不一样的地方,就是张园的建筑美是独特的。我经常在威海路文新报业集团大厦的43楼咖啡厅上,从高空俯瞰张园这块“都市高楼下的盆地”,那会给你留下过目难忘的印象。

        上海石库门的顶级专家、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阮仪三曾经说过:“张园的建筑群非常漂亮。我曾请了两个摄影师乘坐直升飞机到张园的上空拍摄,从高空拍出来的效果非常精致、特别漂亮。这是一种在上海的租界上才会出现的中西合璧的建筑。


       在分别会上,庄叔拿出了30张装帧精美的12寸放大集体照,送同学们留作纪念,以尽我一个张园原住民的地主之谊。不少同学要我签名,我在照片背后写下了“不到张园等于没到过上海”,张园人阿庄于2016年5月4日的留言。

        再次感谢是上海的石库门,是张园让我有幸与你们30位来自五湖四海的众益旅行达人相识并相知,感谢你们对我原住地张园的赞美之词!!!  

(作者阿庄  上海市文汇新民报业联合集团记者,现为自由撰稿人)

---------------------------------------------------------------

 

  作者简介:庄元强,笔名阿庄,自1989年起从事记者工作,曾在上海市文汇新民报业联合集团任记者和编辑,现为自由撰稿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