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高考的残酷性一直饱受诟病。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高考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自己日后的工作和命运。对于农村学生而言,能否跳出农门,更是成败在此一举。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英国,同样存在着一场“人生高考”。而更为残酷的是,这场考试是在孩子11岁的时候举行。与这场考试相关的,是英国一个很有特色的中学类型:文法学校(Grammar School)。文法学校在英国存在了几百年,上世纪60年代被取消。1998年,布莱尔政府明令规定,不允许创办新的文法学校。而去年,保守党政府顶风作案,偷偷摸摸批准了一个新的文法学校成立。今天(9月7日)的《泰晤士报》头版头条更是透露,新首相特雷莎·梅已经决定,废除18年禁令,大兴土木,重建文法学校至少20所。 到底文法学校是一个什么样的中学类型?文法学校为何遭遇了如此跌宕起伏的命运?文法学校如何决定了英国孩子的命运?今天我们一起关注。 (今天的泰晤士报报道,特雷莎·梅在争议声中重启文法学校) 文法学校在英国教育体系的地位 文法学校跌宕起伏的命运,来源于它在英国社会分层、社会流动中所扮演的角色。而要理解它在英国社会中的特殊地位,需要先简单了解下英国的教育体系。 英国的教育大概可以分为5个阶段:幼儿园教育(3-5岁),小学教育(5-11岁),中学教育(11-16岁),A-level大学预科教育(16-18岁),和大学教育。很多学校会同时提供中学教育和A-level大学预科教育,所以有些人会把A-level大学预科教育视为类似于中国的高中教育。 我们今天谈论的文法学校,出现在第三阶段,即中学教育(Secondary Schoo)。英国的中学分为两种:私校、公立中学。而公立中学再分为两种:文法学校(Grammar School)、综合学校 (Comprehensive School)。根据2014年英国政府发布的报告,88%的英国中学生上的是综合学校,7%上的是私校,4%上的是文法学校。 私校,顾名思义,私人设立的中学,需要自己缴费才能上,所以能承担起高额学费的人不多。公立中学,除了寄宿学校,都不需要学生缴纳学费,所以是大部分英国人的首选。可是为什么只有4%的学生上文法学校呢?这又涉及到文法学校的历史和英国不同党派对它的不同态度。
文法学校跌宕起伏的命运 英国的文法学校历史极其悠久,可以追溯到6世纪。最早的两个文法学校,坎特伯雷国王学院(创立597年 )和罗切斯特国王学院( 604年 )至今还存在着,不过已经变成了私校。 文法学校原先隶属于教堂和修道院,针对未来的牧师和僧侣教授拉丁语,偶尔还会增加一些宗教工作中所需要的科目,包括音乐和诗歌(用于礼仪) ,天文学和数学(用于教会日历)和法学(用于行政管理)。 文法学校作为中学,大约开始于12世纪晚期。当时,大学作为高等教育开始出现,而文法学校则成为了进入大学博雅教育的预备班。学生通常在文法学校接受教育到14岁,然后进入大学。 当时的文法学校主要通过教授语法来帮助学生学习语言。而到了18世纪,语言学习的成分已经大大降低。大多数文法学校都开始开设商业、算数、英语等课程。到了19世纪维多利亚时代,文法学校已经慢慢转变成一个以学术为导向的中学,教授普通文理科课程。 英国文法学校的现状和相关辩论,起源于二战后。 1944年,英国保守党政府通过了教育法案,建立了一个全国性的中学教育体系“三方体系”(Tripartite System)。根据这个法案,文法学校是三种中学形式的一种[其他两种是技术中学(secondary technical school) 和现代中学(secondary modern school]。学生在完成小学教育之后,也就是在11岁的时候,需要参加一个名为11-plus 的考试,此后根据成绩,分配到其中三类型中学的一种。
相比于其他两种中学(技术中学和现代中学),文法学校更为学术导向,以培养学生的学习研究能力为主,因此,文法学校的学生是最容易进入好大学的一群人。1951年至1964年保守党当政期间,文法学校在英国非常流行,家长和学生都趋之若鹜。 但是,1965年工党上台后,文法学校受到了抵制。工党政府认为文法学校导致了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平衡,只有部分学生受益,造成社会不公。1976年,英国政府通过新的教育法案,禁止英国的中学基于学生的能力来挑选学校,文法学校也被正式取消,取而代之的是综合体系(Comprehensive System),即中学不分类型,所有人都可以去任何一个中学,而学校不能挑选学生。 很重要的一点是,工党的这个法案没有得到完全的贯彻,很多文法学校还是继续按照原来的方式运作。更重要的是,保守党政府一直是文法学校的忠实拥趸,所以,1979年撒切尔保守党政府上台后,又试图鼓励文法学校的开设,但是受到了很多人的反对。1998年,布莱尔工党政府发布法令,禁止开设新的文法学校。
所以,当前的英国中学体系,实际上是综合体系(Comprehensive System)和“三方体系”(Tripartite System)的复杂混合体。目前,英格兰地区有3000多所中学,其中的164所为文法学校。在北爱尔兰,文法学校有69所。 文法学校:加剧社会分裂,还是促进社会流动? 围绕文法学校的争辩,在英国持续了数十年。争论的焦点是:文法学校到底是促进了社会流动,还是阻碍了社会流动?不同政党、不同人群、不同研究机构对此给出了完全相反的答案。 什么是社会流动(social mobility)呢?一个社会成员,从一个社会阶层转到另一个社会阶层,从一种社会地位转到另一种社会地位,从一种职业转到另一种职业,这些转变过程都叫做社会流动。如果一个社会能够为社会成员提供向上流动的机会,那么说明这个社会是公平的、是充满活力的。相反,在一个不公平的社会里,社会流动则难以实现。 在这方面,英国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呢?相信很多人都看过BBC的一部名叫《56 up》的纪录片,讲述的是14个英国孩子50年的不同人生。看完这部片子,一个共同的感受是,英国社会里存在着难以逾越的阶级鸿沟。你的家庭出身,基本上决定了你要在你父辈所属的社会阶层里终其一生。这也验证了中国老话:龙生龙,凤生凤。 这部纪录片的最后一集拍摄于2012年,而由此折射的英国社会分层至今存在,甚至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比如,英国政府2014年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英国社会的权势职位,仍然由一小撮人把持。比如,在英国,只有7%的学生上的是是私校,但是,71%的高级法官、50%的上议院、43%的专栏作家来自于这小比例人群。2016年7月由查尔斯王子创立的“王子信托基金会”发布的报告也指向了一个事实:在英国,家庭社会背景和人生机会有着清晰的关联性。《卫报》对此的解读是:在英国,社会流动不存在。 上周四,英国“社会流动委员会” (Social Mobility Commission)发布了一份调研报告更是指出,英国的投资银行里存在着隐形的阶层壁垒。投资银行在面试时,会非常在意候选人的着装、发型、口音、演讲风格等,因为他们会以此判断候选人是否来自社会中上层(upper-middle class),还是工人阶层(working class)。
在这场关于社会流动与社会分层的讨论中,文法学校是一个焦点。它的争议性源自它自身的几个特点。 第一,它是公立中学,免费入学。第二,它有很强的挑选性,只有在11-plus 考试中取得好成绩的学生,才能入学。第三,它注重学术教育而非技能教育,以进入好大学为目标,所以教学质量更好。
在支持文法学校的人看来,文法学校能够为穷人家的孩子提供一个改变命运的机会,最大限度的发挥他们们的才能。通过就读于文法学校,穷人家的孩子能够考上牛津剑桥,跻身社会精英阶层。如果没有文法学校,穷人家的孩子不可能与上私校的富裕家庭孩子竞争,接受精英教育,结果是寒门再难出贵子。英国的教育家、英格兰地区首席教育检察官(1994-2000年)Chris Woodhead 认为,文法学校在促进社会流动方面做作出的贡献,比任何其他组织都要大。原首相卡梅伦、现首相特雷莎·梅都是文法学校的支持者。
而在文法学校反对派看来,文法学校恰恰是阻碍社会流动的罪魁祸首。因为,11-plus 考试就已经将很多穷人家的孩子挡在了文法学校之外。为了能够在考试中拿到高分,很多家庭每年耗费5000多磅,让孩子参加补习班。而这些能够支付高额补习班费用的家庭,往往是中产阶级,真正的穷人家孩子根本无法竞争。反对派的观点是有数据支持的。比如,调查报告发现,上文法学校的学生中,不到3%的学生属于贫困家庭(学生可以享用政府提供的免费学校餐点);而在同一地区,贫困家庭学生的比例为18%。换句话说,大多数的真正的穷人家的孩子,还是未能通过文法学校,改变命运。 (卫报评论员认为,英国社会的流动性几乎不存在。而文法学校是导致因素之一) 文法学校反对派的另外一个论点是,11-plus 考试过于残酷,太早决定孩子的命运。比如工党影子教育大臣评论:
关于文法学校的争议还在继续中。根据今天《泰晤士报》的报道,首相特雷莎·梅大力推行文法学校,阻力必将很大。为此,她会接受一些妥协,比如,要求文法学校在录取新生时,同样条件下优先录取穷困家庭学生。文章报道,新的文法学校方案将很有可能在10月份实施。我们将继续关注。 文章最后,让大家体验下11-plus 考试的难度。你可以在11岁的时候,通过考试,考上文法学校吗? 第一题:根据数字逻辑,给出最后一个数字 30,28,32,30,34,? 第二题:根据所观察到的逻辑,填出括号内的数字 48(6)8,49(7)7,63(?)7 第三题:如果style这个词的代码是XPBJF,那么limit 的代码是什么? 想上补习班的,叫上我,一起团购! (本文主题图片为2014年英国政府报告封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