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20年,川大老建筑中凝固的事与情

 东山高山图书馆 2016-09-08

120年间,四川大学的建筑记录了学校的历史,也是川大人难忘的回忆。同时,更构成了城市的文化基因。


目前校园里的老建筑中有9栋在2013年被国务院核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在全国高校是少见的。


每一幢老建筑都有故事,今天,听大川细数这些故事,相信你会再一次认识川大。


 川大的行政“CPU”——明德楼 

上:1955年落成的第一教学楼。图片来源:互联网
下:今日明德楼。摄影 戚亚男

从望江校区北大门看进去,映入眼帘的是一栋宏大的中式建筑,这栋被称为“明德楼”的建筑是学校行政办公楼。


明德楼始建于1955年,是当年成都工学院(成都科技大学前身)的第一教学楼,由四川省建筑设计院古平南等人设计。


第一教学楼的屋顶采用中国传统重檐歇山顶建筑风格。除此,还大量使用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元素来彰显风貌。


当年,大楼1楼为各科系的实验室,2楼以上设普通教室、阶梯教室、办公室等,可同时容纳2000人上课。半个多世纪以来,该楼为我国的工业建设培养了大量的各类专门人才。


四川大学、成都科技大学(原成都工学院)、华西医科大学三校合并后,第一教学大楼改为四川大学行政楼,2013年5月命名为“明德楼”。同年该楼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川大历史的见证——校史展览馆 


上:
1941年落成的国立四川大学图书馆。摄影 戚开江

下:今日校史展览馆。摄影 戚亚男
校史展览馆前身是1941年落成的国立四川大学图书馆,该馆是川大从皇城迁到望江楼旁时最早修建的校园建筑之一。由基泰工程司的建筑设计师杨廷宝设计,1943年投入使用。

1931年11月9日,国立成都大学、国立成都师范大学和公立四川大学合并,在成都市中心的明蜀王府(俗称皇城),现为天府广场之地建立了国立四川大学。1935年任鸿隽出任国立四川大学校长,当时皇城里的明清建筑多已破败,任校长上任后便聘请国内建筑设计高手杨廷宝作总体规划设计,在紧靠望江楼的锦江河畔,新建一所全新的大学。

杨廷宝设计的图书馆为“T”字形,外形是中国传统宫殿式建筑,重檐歇山顶,前排两翼各两层,一楼为办公、管理、采编等内部业务用房,二楼分东西两大阅览厅,可供600余人同时使用。中部有三层,借书处、目录厅在二楼。后面书库有4层,可藏书籍40万册,总面积约3800平方米。

在图书馆二楼悬挂有“十万卷楼”的匾额,据1943年的统计,图书馆藏书当时已达180262册。最具特色的是,图书馆珍藏了包括宋、元刻本及唐代以来的各种稿本和抄本30万册。该馆的镇馆之宝是清朝乾隆年间的宫廷画家用工笔画的形式绘制的彩图《四川省通省山川形势图》,是当时的军事地图,之前一直存放于清宫廷内,但八国联军侵入北平后,便散落民间,后由川大图书馆收藏。这本地图册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而敦煌唐代的经卷《大般若波密多经卷》是图书馆收藏善本中年代最久远的。

上世纪60年代因白蚁蛀蚀,学校拆除了图书馆最华丽的古典式大屋顶,将其改建成预制件平顶屋面,并且前排两翼增加了一层,变成了三层。因而现在有不少人看见这栋楼老照片都不知道这幢大楼就是过去的川大图书馆。


1987年,学校在该图书馆旁边新建了一栋图书馆,随着新馆落成,原来老图书馆改为校博物馆。2005年博物馆另建新馆,老图书馆又改作现在的校史展览馆。

 一直未改变的一馆——化学馆 

上:1941年落成的化学馆。图片来源:互联网

下:今日化学馆。 摄影 戚亚男
望江校区东区听荷池旁,有一栋中式老建筑,它是国立四川大学从皇城迁到望江楼旁最早修建的“三馆一舍”之一——化学馆,也是杨廷宝设计的。

1939年,因日军轰炸成都,川大迁到峨眉山办学。1943年,黄季陆出任国立四川大学校长,川大从峨眉山搬迁回望江楼旁的新校址,新建的化学馆投入使用。

当年报考川大的学生有近8千人,不仅是当时川大历史上最多的,与全国其他院校相比也名列前茅。最终,川大录取了1300人,其中女生有近100人。新建的“三馆一舍”正好满足莘莘学子的求学理想。

从化学馆兴建至今,除外貌偶有翻新,其轮廓、名称、用途,都从未变过,依然是最初的模样。

 自然科学的荟萃之地——数理馆 

上:1941年落成的数理馆。摄影 温高昇
下:今日数理馆(背面)。 摄影 戚亚男
与化学馆遥遥相望、建筑形式基本相同的是当年国立四川大学最早修建的“三馆一舍”之一的数理馆,1941年落成,杨廷宝设计。

1943年,当川大从峨眉山搬迁回新校址时,学校有文学院、理学院、法学院、农学院和师范学院5个学院。数理馆为理学院的数学系、物理系和生物系所使用的教学楼,而理学院的化学系则在化学馆教学。

上世纪50年代学校的学科有了很大的调整,数理馆主要用作物理系的教学楼,大楼的外观在日后维修中也发生了变化。现在该楼是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的教学楼。

 华西坝的标志——钟楼 

上:华西标志性建筑——钟楼。图片来源:华西协合中学校友

下:今日钟楼秋色。 摄影 戚亚男

华西校区中西合璧的老建筑在全国高校独树一帜,其中有8栋建筑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钟楼1926年竣工,由美国纽约亚克门·柯里斯医生所捐建。它既是华西坝建筑群标志,也是成都市的地标之一。

钟楼里现存半人高的大钟是由美国梅尼利制钟公司于1924年专门为华西坝钟楼铸造。大钟的心脏由两部分机械组成,一部份是走时钟,用钟楼外面的四个钟面来显示时间;另一部份是鸣钟,用大锤敲击楼里的大钟来报时。走钟和打钟在时间上虽然同步,但各自的发条不同。走钟的发条五天上一次,打钟的发条三天上一次。该机械部分由美国塞思·托马斯制钟公司制造,从钟上的铭牌可以看出这是该公司出品的第2410台大钟机械,于1924年9月15日制成。


早年间,钟楼地处城南边,四周除了大学的几栋建筑外就是农田和农舍,学生朗朗的读书声、田野里的家禽叫声伴随着钟声,给人一种世外桃源的感觉。钟声浑厚悠远,城里市民称之为“城南钟声”。


2013年5月,钟楼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华西校区事务所——怀德堂 

上:1919年落成的怀德堂。图片来源:四川大学档案馆
下:今日怀德堂。 摄影 戚亚男
紧邻华西校区大学路西边的大楼叫事务所,又名怀德堂,1915年动工,1919年建成。原为校办公室及礼堂、文科教室等,现为华西校区办公楼。

事务所是由英国建筑师荣杜易设计的,他也是整个华西坝建筑的总设计师。1912年,华西协合大学创办者在加拿大、美国和英国等国专门举办了一次设计竞赛,英国建筑师弗烈特·荣杜易因综合中西方建筑工艺最好元素的方案而被选中。他对华西协合大学的总体规划和设计在当时中国学校中是独一无二的,所以后来其他一些中国大学也采用了这种设计方案。

荣杜易设计的事务所为H形对称形式,前廊由八根粗圆柱采用四川地方建筑特色的穿斗式梁架结构支撑。屋顶是中式的歇山顶,在中部一排窗户脊背上形成复檐,而西式建筑特有的老虎窗、烟囱等造型也在屋顶上同时出现。事务所的侧面采用中国传统建筑的门楼结构,穿破屋面做成凸出的雉堞,还做成中式牌坊的形式。这样看上去侧面造型丰富,很具有中国传统建筑的味道。屋顶一排排青瓦自上而下,形成整齐的瓦阵,别有一种美的韵律感;扇形瓦当上有篆字“华西协合大学图印”,酷似一枚枚图章。

2013年5月,怀德堂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部图书馆与博物馆肇始

——懋德堂 


上:1926年落成的懋德堂。图片来源:耶鲁大学
下:今日懋德堂。 摄影 戚亚男

怀德堂对面的大楼叫懋德堂,1926年竣工,是美国赖孟德夫妇为纪念其子所捐建,该建筑落成后为当时华西协合大学的图书馆。1932年,华西协合大学博物馆成立,懋德堂的二楼作为古物博物馆。


从购买土地、设计到修建,懋德堂的兴建经过了10年的时间,建筑面积3000多平方米。当时它是西部地区最完备的图书馆,一楼阅览大厅可容纳一两百人。


懋德堂在华西坝中轴线东侧与事务所相对,其建筑形式与事务所相同,只是屋顶烟囱和老虎窗等西式建筑的装饰性符号减少了,整个造型的中式味更加突出。懋德堂屋脊的脊兽为二龙吐水,寓意避火,二龙中间为一古人用的书桌——几案,上有一本书,明确表明了图书馆的功能。

到1949年,华西协合大学图书馆藏书量已达23万余册,其中外文图书有8万余册,四川142县的地方志共260余种,2200多卷。中、外文杂志多达500余种。馆内收藏成都市的日报,从1922年起至1949年完整无缺。

华西协合大学博物馆是西南地区最早建立的博物馆,被誉为“古来华西第一馆”。早在1914年理学院戴谦和教授等人开始收集古物,藏品颇为可观,至1931年已收集有6千余件,陈列在理学院里。1932年博物馆正式迁入懋德堂二楼,与一楼的图书馆为邻,馆长为美国人类学家葛维汉,他在1934年组织了对四川三星堆遗址的首次考古发掘。

如今懋德堂为四川大学华西医学展览馆,2013年5月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自然科学的圣地——嘉德堂 

上:1924年落成的嘉德堂。图片来源:耶鲁大学
下:今日嘉德堂。 摄影 戚亚男
位于钟楼旁的嘉德堂又名生物和预防医学楼,1924年竣工,美国夏威夷的嘉德尔顿医生夫妇为纪念其子所捐建。

嘉德堂主要用于大学生物学系教学,并且在投入使用时就成立了西南地区首家自然历史博物馆。博物馆成立之初没有经费用于制作和购买标本,大部分为该系师生历年所采集,还有友好人士与相关学术单位提供。

到上世纪40年代,自然历史博物馆的标本,共达38000多件,哺乳类1389件,鸟类1554件,爬行类466件,两栖类1740件,鱼类949件,昆虫19378件,地质矿物类945件,古生物349件,植物10902件,无脊椎动物500件。

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华西协合大学自然历史博物馆的标本全部调整到四川大学。嘉德堂改为医学院的人体解剖楼,被命名为第一教学楼,也一直被大家称为“解剖楼”。

2013年5月,该楼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因市政建设而移建的学舍

——万德堂 



上:1920年落成的万德堂。图片来源:耶鲁大学
下:上世纪50年代迁建的万德堂。摄影 戚亚男
万德堂又名明德学舍,1920年竣工,由美国印第安纳州浸礼会万德夫妇捐建,该楼最大的特点是屋顶上建有一个两层的中式攒尖顶圆亭,入口为一中式牌坊与三个西式半圆形拱券相结合。明德学舍的“明德”两字取自中国儒家典籍《大学》的第一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中的“明德”两字。

华西协合大学的学生学舍有别于其它学校,该大学“仿英国牛津大学体制,实行‘学舍’制。即按参加大学组织的差会划分区域,每个区域各自构成一个‘学舍’。每个差会负责兴建一幢或数幢教学楼和学生宿舍,并由各自管理。”


上世纪50年代初,成都进行市政建设,明德学舍正好位于中轴线上,为了修路要拆除。但幸运的是它并没有消失,而是迁建到了华西坝中轴线旁,基本还其本来面目,与原建筑不同的是屋顶上中式攒尖顶圆亭没有了。

现在万德堂为四川大学华西药学院的教学楼。2013年5月该楼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抗战建筑文物——懿德堂  
上:1941年落成的化学楼。图片来源:耶鲁大学 
下:今日懿德堂。 摄影 戚亚男
与嘉德堂相对而坐落于钟楼西侧的是懿德堂,它是抗战时期为了满足内迁来华西坝的几所大学和华西协合大学化学系的教学而修建,当年被称为“化学楼”,于1941年竣工。为了纪念1930年在华西坝遇害的华西协合大学副校长、化学教授苏道璞,该楼被命名为苏道璞纪念堂。

加拿大建筑工程师苏继贤在设计化学楼时,为了保障大楼的安全,还在该楼的前面修建了一中式小亭作为附属建筑物,专门用于储放易燃易爆的实验物品。现在小亭已废用,被七里香藤蔓所覆盖,外观仅可看到亭顶和一檐角。


苏道璞是英国利物浦大学的理学博士,1913年来成都医学传教。他是华西协合大学化学系的创办者,从英国引进了先进化学设备和器材用于教学。从1928年开始,苏道璞担任大学的副校长一职。


1941年在华西坝落成的化学楼被命名为苏道璞纪念堂,以此纪念化学教师苏道璞。在大楼的落成典礼上,华西协合大学化学系毕业同学献上祝词和赠送匾额,祝词是:抗战建国,理化时需,宏模讲求,复兴之基;匾额上书“所过者化”。


该匾额后来丢失了,在1985年华西医科大学75周年校庆时,化学系校友特重刻此匾,由书画家赵蕴玉书“所过者化”,寓意弘扬化学事业于无尽其后。匾额现悬挂于化学楼门楼后,拾级而入回头可见。

2013年5月,该楼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国电化教育的摇篮——育德堂 


上:1928年落成的教育学院大楼。图片来源:耶鲁大学

下:今日育德堂。 摄影 戚亚男
怀德堂西侧是教育学院大楼,该大楼又名嘉弟伯教育学院,1923年英国嘉弟伯氏捐资修建。不知何故该楼在1928年竣工时并未按照设计图纸完成,从当年拍摄的照片里可以看出,该楼明显不对称,其西头少建了一部分。

1948年,为了创办乡村建设学院,傅葆琛与教务长蓝天鹤拜会了西康省主席刘文辉,刘文辉当即捐献10亿国币修建乡村建设学院大楼,这就是后来补建的教育学院大楼的西头。

抗日战争爆发后,金陵大学西迁成都华西坝。随着国民政府用电影来宣传抗战建国工作不断扩大,电化教育人才的需求量也不断增加。1938年,“教育部电化教育人员训练班”第3期结束后,在教育部的支持下,金陵大学开办了电化教育专修科。这是我国电影高等教育的肇始,该学科正是被安置在华西协合大学的教育学院大楼里。

1941年,金陵大学教师孙明经带着他在美国筹款购买的全套当时世界最先进的电影、播音、摄影器材及教具回到成都,出任金陵大学电化教育专修科主任。第二年3月,一本由孙明经主编的《电影与播音》杂志在成都华西坝问世,这是中国第一本集电影、广播、电视、摄影的综合性学术月刊。

抗战胜利后,孙明经随金陵大学返迁回南京,继续从事电化教育的教学工作。1952年院系调整,孙明经带领金陵大学影音部部分师生和全部器材北上与其它单位合并成立中央电影学校,后改名为北京电影学院。

此后教育学院大楼就归医学院的基础医学教学与科研使用。2013年5月,该楼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西文化的交汇处——合德堂 


上:1920年落成的赫斐楼。图片来源:四川大学档案馆

下:今日合德堂。 摄影 戚亚男

育德堂对面是赫斐楼,又名合德堂,于1915年动工,1920年建成,加拿大美道会为纪念最早到中国西南传教的美国人赫斐秋所捐建。


当年赫斐秋、启尔德等人开办的诊所可谓是成都第一家西医诊所,该诊所后来发展成为了仁济医院。经过几十年的岁月,仁济医院分成了两个医院。一个是由仁济医院分迁到华西协合大学的教学医院,即现在的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另一个是留在仁济医院原址的现在的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

赫斐楼原为华西协合大学理学院的教学用楼,现为成都美国海外留学中心。

2013年5月,该楼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抗战催生的建筑

——华西医院大楼 


上:1942年落成的华西协合大学医院。图片来源:耶鲁大学

下:今日华西临床医学院/医院行政楼。 摄影 戚亚男
位于黉门街的私立华西协合大学医院大楼是1942年由洛克菲勒基金会、英国庚子赔款基金会、中国基金会、医科毕业同学及教会捐款修建,占地80余亩。医院大楼与医牙科大楼正好合围起来形成庞大的建筑群,堪称中国西部医学城堡。

1938年,流亡到华西坝联合办学的齐鲁大学和中央大学医学院为了让高年级的医科学生能进入临床实习,他们与东道主华西协合大学经过协商决定,以这几所医院为依托成立“华大、中大、齐大三大学联合医院”,由中大医院院长戚寿南担任总院长,三个大学的高年级医科学生都可以到这几所医院实习。

随着三大学联合医院的运行,医院的规模随之扩大。1936年华西协合大学在筹得中英庚款资助7万5千元的基础上,又经多方面集资,在1942年建成新医院并投入使用。

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以后,随着华西协合大学改名为四川医学院,该医院也随之命名为四川医学院附属医院,市民称之为“川医”。

现在华西协合大学医院大楼为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和华西医院的行政楼。

 西部医学教育的发祥地

——启德堂 


上:1928年落成的医牙科楼。图片来源:耶鲁大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