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别再小目标!看烟台两大家族如何演绎世纪传奇!

 天然首选 2016-09-09

前段时间,被万达老总王健林的“小目标”刷屏。烟台人,不如看看烟台两大家族,如何白手起家,富甲一方。

牟家和丁家,一个善于经营土地,一个善于经营资本,二族相立,掌握着整个胶东地区的经济命脉,翻手为云,覆手为雨。


牟氏家族




牟墨林 字松野,绰号“牟二黑”。栖霞市古镇都人,胶东有名的大地主,栖霞牟氏家族的主要创业人(其一世牟敬祖于1370年(明洪武三年)任栖霞主簿)。牟墨林性情缄默,乐善好施,生平穿着朴素,吃喝节俭,终生保持了庄户人的本色。他头脑灵活,处事精明,“善务农”、“善用其财”。


发家途径

牟氏家族一直致力于土地兼并,发展农耕经济,对于商业发展有限,基本遵循传统自耕农的生产经营模式。牟墨林从父亲那继承的上千亩土地为日后的土地兼扩张,提供了财力支持;其次,牟墨林的善于经营,经营谋略,把握时机,利用天灾,栖霞地区歉收,用以地换粮的方式,大量兼并当地农民的土地;牟氏家族农、官、儒相结合,牟氏族人曾多次考取功名或花钱买官,以农养官,以官护农。




牟氏家族家产到底有多少?(鼎盛时期)


第一产业:农业,鼎盛时期,拥有山峦12万亩,土地6万亩,年收仓谷300万斤;

第二产业:工业,鼎盛时期,拥有油坊8座,粉坊3座,缫丝坊4座,花边庄4处,以及自己自足的产业——酒坊;

第三产业:流通和服务,杂货店3处,药铺4处,钱庄3处,当铺1处。



牟氏庄园是始建于清雍正年间,到1935年才形成至今规模。整个庄园面南背北,共分三组,包括六个院,占地2万平方米,建有万堂楼厢480多间。六个大院沿南北中轴线依次建为南群房、平房、客厅、大楼、小楼、北群及东西群厢多进四合院落,形成一套完整的具有典型北方民居建筑特色的古建筑群落。



牟氏家族,它在华夏的五个第一

一、六万亩土地、十二万亩山岚、五千五百间房屋、年收地租三百万,中国土地经营的第一大财主。

二、牟家连富了十代,达356年,是中国第一寿命最长的大财主。

三、庄园大院占地面积三十万平方米,为第一大院。

四、年舍饭千石谷百年不变,赈灾济民为第一。

五、无专职保安家丁,百年不招土匪,各种不同阶层的人,都可以在这里平安相处,创百年和谐社会第一。




丁氏家族



丁百万并不是单指某一个人,而是指积累了深厚财产的丁氏家族。第一个‘丁百万’是十一世祖丁元沂,家族在随后相继创办了八大支系,每个栈房都有自己的字号,如文来、泰来、东悦来等,号称丁家的八大钱囊。自此“丁百万”成为富有的丁氏家族称谓而遐迩闻名。



发家途径

丁氏家族发家方式和牟氏家族截然不同,丁氏家族重商,看中商业发展。以当铺起家,非常重视商业信誉和名声。据传,丁家当铺在收当时坚持不压价,不克扣当户,对过期的“死当”也分别以不同情况,适当照顾。因此,声誉好,发展快,并像滚雪球似的越办越大。其它产业,如钱庄、粮行、杂货铺等也带动发展起来,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兴旺景象。




丁氏家族世代重视读书、做官、经商,他们“以学入仕,以仕保商,以商养学”。将官、商、儒三者做到有机结合,因而长盛不衰。先后有27人考中举人、进士。五品官衔以上者达149人。




丁氏家族家产到底有多少?(鼎盛时期)

家族资产:当铺、钱庄遍及全国11个省市,资产折合白银5400万两,相传等于清政府一年的财政收入,成为山东首富。绰号“丁百万”。据不完全统计,丁家栈房字号下的各家堂号就达40余个。据传丁家人进北京无需住旅店,一路上住自家商铺就到了北京。




丁氏故居丁氏故居占地3.1公顷,建筑面积有8042平方米,现存房舍240间,为清代府式组群布局。屋坐西朝东,为典型北方传统的硬山式砖木结构。建筑群分若干个大院,每个大院由若干个四合院组成,疏密得当,浑然一体,古朴大方。是目前中国规模宏大、保存较好的“四合院”式建筑群。



牟氏和丁氏,两大家族在近代的中国上演着农、商两界的传奇故事。牟氏庄园自我封闭,自给自足,是封建的自给自足的经营模式;而丁家则兼收并蓄,开放通达。当牟氏家族将自己的土地在栖霞本地扩张的时候,丁家已经将商业触角伸到了全国各地,北至东北,南至江浙,遍及全国十一个省市。

来源:烟台市旅游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