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湖郑氏宗祠

 梁园处士 2016-09-09


南湖郑氏宗祠


南湖郑氏祠堂位于福建省福州市盖山镇高湖村,高屋广宇,具有福州地方特色的建筑形制,其间较完整地保留了明清建筑风格,1992年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郑氏过江始祖为郑庠,为东吴孙权车骑长史,平难将军,晋惠帝时刘渊之乱,庠率家徙居寿春,永嘉元年(307)携眷渡江,居于丹阳郡秣陵县(今江苏江宁县)。庠子孙众多,自渡江后繁衍福、泉、莆、建、温、处、婺、杭、越、台等地。其次子郑昭,晋龙让将军,封开国侯,后为福州刺史,遂定居福州,是为入闽始祖。

南湖郑氏以郑露、郑庄、郑淑为宗。露、庄、淑,世称“南湖三先生”,郑昭于晋时为泉建刺史,过莆口,爱其风土,乃迁祖坟于南山,当时并未安家于此。唐天宝二年(743),三先生为避李承昭之难自侯官徙永泰,又由永泰至莆田,结庐于其祖坟旁,南山下有湖,是为南湖,三先生遂于南湖设讲堂以修儒业,实为开莆倡学之首,“南湖”遂以得名。
  开莆郑氏传至十二世郑源深,迁徙至福州市郊高湖村,为高湖郑氏开基始祖,乃不忘祖地,世以“南湖”为望。郑氏子孙居高湖,世代蕃衍,代有人才,例五世,有九子、三十孙,衣冠科第之盛甲于乡郡。
 祠堂台建于明正德年间(1506-1521),由吏部验封司郑善夫捐资倡建。清道光十七年(1837)重修,至今保留完好。祠三进,三堂均系木结构,单檐硬山顶建筑。门楼为牌坊式建筑,斗木共5层,层层出挑,面阔三间,进深三间,保留了明代建筑风貌。有清郑一经修《南湖郑氏家谱》二十卷。

高湖村位于仓山区盖山镇,东临江边、浦下、金浦新村,西接福峡路和仓山镇东升村,南邻后坂、白湖,北与仓山镇先锋村接壤,全村占地四平方公里,下辖佛亭、棋杆、三座、大埕、龙院、桥南六个自然村。

高湖旧称高湖墩,《榕城考古略》载:“高湖墩在(闽县)光德里,小浦通潮,缭绕其间,郑氏居之。”高湖又称南湖,《闽县乡土志》载:“高湖旧亦名为南湖,明郑继之(善夫)吏部桑苧园、迟清亭在焉,居高湖及江边者,均属吏部族裔。”

南湖郑氏宗祠始建于明正德年间(1506-1521),由吏部验封司郑善夫捐资倡建。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重修,至今保留完好。祠坐北朝南,三进,木构,由门楼、前厅、后堂、厢房、天井组成,占地854平方米。祠门呈牌楼式,单檐硬山顶,斗拱层层出挑,较完整地体现了明代福州地区的建筑风貌。

郑氏在全国百家姓中位居23位,也是晋朝衣冠南渡入闽的八大姓之一。根据《荥阳郑氏宗谱》和《南湖郑氏族谱》记载:西晋永嘉元年(307年),郑桓公三十九世孙郑庠,为东吴孙权车骑长史,平难将军,晋惠帝时刘渊之乱,郑庠辟乱携全家渡江南迁,居江苏丹阳郡秣陵县(今江苏江宁县),成为郑氏渡江始祖。其次子郑昭随父南渡为晋龙骧将军,以功封于闽,为平南将军,任福州刺史,居福州侯官,为入闽始祖。后改泉州刺史,道经莆田南山,因爱其山水灵秀、耸翠环拱,遂迁祖坟于此(后人舍地建金仙庵,即今广化寺),当时并未安家于此。唐德宗贞元元年(785年),入闽郑氏第十七世孙太府卿郑露、中郎将郑庄、常州别驾郑淑三兄弟为避朱泚、李希烈之乱解甲归田,八月初一,由侯官浔溪迁永泰,又由永泰迁莆田南山,结庐于祖坟旁,见南山下有湖,遂名“南湖”,构建“湖山书堂”,以修儒业,世称“南湖三先生”,莆田之有郑氏始于此。

宋末元初,开莆郑氏传至十二世郑源深,迁至福州南郊高湖、江边定居,为高湖郑氏开基祖,为不忘祖地,世以“南湖”为望,所建祠堂称“南湖郑氏宗祠”。郑氏子孙居高湖,世代蕃衍,代有人才,衣冠科第之盛甲于乡郡,有“祖孙七联科甲”、“父子四登贤书”等美谈,涌现出郑璠、郑塾、郑理剧、郑垣、郑文镐、郑文钥、郑文钦、郑必显(恒中)、郑克戢(积中)、郑观(建中)、郑蕴中、郑时佐、郑时行、郑时畅、郑蕴中、郑善夫、郑大谟等名人。其中郑大谟是林则徐的岳父,其祖宅称为“大谟村”,驰名城内外。

郑大谟,字孝显,是郑善夫八世孙,他博学能文,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进士,任河南泌阳知县。致仕后在福州朱紫坊购房居住,他有个女儿郑淑卿,品行端正,纯孝敦厚,博学高雅,善诗能文,尤好翰墨,兼通医理,郑大谟爱若拱璧,不轻易许人。某天清晨,突降暴雨,郑大谟来到门前,忽见一少年,约十三四岁,正避雨檐下,手捧文稿朗诵,时而颌首,时而摇头,郑大谟深感奇异,便问:“此是谁人文章”,答:“业师课文,命送鳌峰书院缴交,阻雨展读消遣。”又问:“汝如此朗诵,当能解其义?”答:“有三段立意颇新,但某字某句,似欠斟酌。”郑大谟觉得此少年颇有见地。便问他家世。答:“家父林宾日,小子名则徐,字少穆,岳武穆那个穆。”郑大谟见林则徐对答如流,举止得体,日后必定成才,遂于次日托人到林家议亲,林母认为儿子配不上知县之女,婉言谢绝,郑大谟坚请玉成好事,终获成功。后来高湖人将林则徐称为“高湖女婿”,有什么困难都寻求林则徐帮助,林也热心帮助以诚相待。

清道光五年(1825年)八月,林则徐回家守制养病,次年(1826年)十二月,高湖郑氏族人因祠堂祭田之事发生纠纷,请林则徐从中调解。林则徐到高湖后了解到:明正德年间,礼部主事郑善夫曾为宗祠购置田产,为了不让子孙好吃懒做,不思进取,他规定:田地种出的粮食都归仓,用来资助郑氏一族的孤儿寡母、贫困子弟,以及家族祭祀,不归子孙个人。但随着岁月的流逝,这些田产还是不可避免流落到某些族人手中,纠纷因此而生。林则徐了解后,出面将被人霸占的田产索回或赎回,为防止日后再落到个别人手中,他把祭田的由来、田亩的数量方位、此次收赎的过程都记录下来,镌刻成碑,名为《南湖郑氏祭田记》,立于“南湖郑氏宗祠”中。文革时期,祠堂办过厂,办过学,这块《南湖郑氏祭田记》也移到于山九仙观碑廊。

198612月,南湖郑氏祠堂公布为第一批区级文物保护单位。199212月,又列为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来源:南湖郑氏宗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