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江南第一家”孝义传奇:同居三百多年不分家

 陋室书屋2 2017-06-09

江南第一家孝义传奇:同居三百多年不分家

    三百多年同居不分家,173人为官无一贪渎,3000多人同吃一锅饭,168条家规成为明朝法律蓝本……这些让人震惊的数字属于同一个家族:浙江浦江郑氏。这个家族跨越宋、元、明三朝,历经战乱更迭而相传不衰,被朱元璋御封江南第一家。在中国的义门家族中,浦江郑氏谱写了众多孝义传奇。

 “江南第一家”孝义传奇:同居三百多年不分家


浙江浦江的郑氏宗祠

孝义同居,大儒也倾慕

北宋年间,浙江浦江的朴里巷迎来一位年轻的后生。他叫郑淮,是荥阳郑氏的64世孙,此番乃是奉父亲之命,前来向这里的名儒朱先生求学。郑淮的天资颇高,又勤奋好学,很得朱先生的真传,朱先生于是将自己的外甥女许配给郑为妻。这么一来,郑淮入赘浦江,成了上门女婿。

郑淮还有两位兄长留在家乡,三人自小手足情深。听说弟弟入赘他乡,两位兄长左思右想,不忍长久别离,遂前往与弟弟团聚,就此在浦江扎下根来。兄弟三人各自成家,往来却非常融洽。日子久了,兄弟和睦的事迹被乡里传颂,郑淮居住的承恩里的名字慢慢被三郑替代。郑氏家族的传奇正式掀开帷幕。

最能继承郑氏三兄弟孝悌精神的,要数郑淮的孙子郑绮。在《宋史》中,郑绮是位著名的孝子。他自幼好学,主张以孝义立身。郑绮的母亲张氏四肢瘫痪,生活不能自理,他抱持就厕便溲三十年如一日。母亲喜欢喝白麟溪的泉水,有一年大旱,泉水涸竭,郑绮用手挖地数十尺,仍不见有泉水,他绝望地哭了三天三夜,水居然奔涌了出来。人们认为是他的孝心感动了天地,将其命为孝感泉。郑绮以布衣终身,孝行却被写到了史书中,世代流传在浦江百姓的口中。

郑氏子孙和睦相处到第五代,恰逢宋咸淳末年。当年,宋廷腐败,崛起于漠北的蒙古大军乘虚南侵。当时,郑氏家主叫郑德璋。他用计诱捕了趁乱劫掠的巨盗恶首,交送官衙。又集合族人,垒大石做防御,团结乡老组成联防武装,保卫家族和乡邻的安全。因为平乱有功,郑德璋竟然以布衣身份被特授青田尉一职。虽然郑德璋辞不赴,但此时的郑氏已开始被政府青眼相加了。

乱世之际,子孙屡有失学,也让郑德璋痛心不已。他决心做一件为家族百年计的大事在附近的东明山创建义塾东明精舍,延请名师教育子弟。此举为郑氏与一位巨儒的交往打下了伏笔。此巨儒便是宋濂郑家的义塾东明精舍,便是青年宋濂长期求学的地方。

1334年,宋濂因为仰慕郑氏家风淳厚,负笈就读东明精舍(后改名东明书院)。后来,因其学问德行而受聘于郑氏,主讲东明书院长达24年。

因为仰慕义门家风,宋濂还将次女许配郑氏为媳。巨儒与孝义之门就此结下了不解之缘,宋濂不仅为郑门培养出了大批优秀人才,更在明初出仕后,向朱元璋大力推荐郑氏家族。宋濂还帮助郑氏审定了可称为天下家法第一文典的《郑氏规范》。

《郑氏规范》,治家如治国

其实,在五世祖郑德璋、六世祖郑文融时,《郑氏规范》就已经有了雏形。郑文融曾出任提领处州务等职务,出入官场四处奔波,他的眼界宽广,也多了些居安思危的思考。为了整治家业,他解甲归田,认真研读古今治家之道,领悟到要以上古时代的礼仪典章为法度,为家族做擎天之伞。

郑文融实行的是儒道的复古式治家。《郑氏规范》记载,那时,家中有信仰神仙的,有祭拜浮屠的,一律被他斥为淫祀。他严于正己,家堂之上内外雍肃,即使聚在一起,也凛然不问咳声,仿似置身无人的公堂一般。

郑文融的治家风范被后代很好地继承下来。到了第八代,当初的58则家规已经补充、丰富到168则,并由宋濂亲自定稿,正式付梓。这是一本实践了儒家救世理想的治家典范。《郑氏规范》强调郑氏子孙,人人须恪守孝义二字。

郑氏家庭严格执行儒家的宗法秩序,按照尊卑长幼、嫡庶亲疏的血缘关系,以伦常身份做着金字塔式的分布:家族的象征为宗子,由长房长子嫡子担任,为家族的精神领袖。再设家长一人,总理家政,由辈高、年长、德高望重者担任;家长之下,再分出数种职位,协同管理家族事务。

让我们看看郑氏家庭的日常起居片段,或可以窥见这份家范之严格:每天凌晨,郑氏宗祠中会传来二十四响钟声,合族家众同时起床。继而再响四钟声,全家人同时洗漱;再敲八声,全族皆入宗祠中的有序堂集合。家长坐在正中,族中男女分坐左右,而子弟则开始朗诵男女训戒之辞。朗诵结束后,所有人同时起立,向家长一揖,再分左右两行会揖有序退出。接下来,全族男女共用早餐,男子在同心堂会膳,女子则在安贞堂用餐。每天三顿饭,全家人均要如此进食。要知道,郑氏家族最盛时,有3000多人同居共食,可以想见那是个怎样壮观的场面!

要维持上千人共同居住,保持生活有序有常,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其中的秘诀也在《郑氏规范》中。

郑氏的衣着与膳食都有专人管理。其他的生活用品均由公堂一总置办,均匀地分给各房。如果谁想要用上好的东西,那是万万做不到的。即使想私下里托人去买,也不许可。至于金钱财帛,族人也是均贫富的。如果有人私卖田产,私存金银钱财,不仅会被叫上祠堂受罚,没收所有私产。还会把不服的族人告到官府,以不孝之罪惩处。如果有人接受亲友的赠物,必须上交公堂,不能私自留储,公堂也会秉公回赠,不用个人操心。家族中的媳妇难免出身贫富不等,为了使贫者无怨,公堂也会单独拨给穷家出身的媳妇一些东西,以保持家族全体的均衡与和睦。

均等、睦爱、同一,七八百年前的郑氏家族生活中,竟可以看到原始共产主义社会的身影!这不能不说是一大奇观。不过,要维持家族的绵延不绝,仅凭日常规范当然是不够的。郑氏家族又如何保证足够的经济来源呢?

郑氏家人可谓眼光长远。善于治家的郑氏从宋朝时起,获得了大面积的田地,建立起统一的农业庄园,还拥有林木、畜牧等经济收入。不仅如此,宋元时代出现了货币的地租形式,佃农将实物折纳成钱交上租子,郑氏财富得以快速地增殖。

与掌管生活的方式一样,家族也有专职人员管理财产,保证了郑氏经济体的良好运行。这样一来,善于持家的郑氏一手抓住家族的孝义精髓,一手紧抓财产的运营,逐渐文明海内。

朱元璋亲封江南第一家

明政权尚未定鼎之时,郑氏义门的事迹就已传到了朱元璋的耳朵里。郑氏守义之笃、声名之旺,正与朱元璋天下甫定,竖起伦常大旗的要求相符。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朱元璋下诏,征江南诸郡大家赴京,特别嘉奖郑家为孝义家。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朱元璋再次接见郑仲德,亲封郑氏为江南第一家,并特许郑家子孙每年可以与孔、孟、颜、曾子孙同班行礼。

郑氏不仅被视为儒学先贤的亲脉,其治家规范还被融入明代法律条文,成为治国圭臬(音guī niè,标准和法度的意思)。不仅如此,郑氏子弟出仕居官的遍布全国,文臣武将具备。据《郑氏宗谱》统计,有明一代,郑氏家族被委以要职者计47人之多,而历宋元明三代,郑氏家族共入仕173人,无一贪渎,可谓家族史上的传奇记录。

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宰相胡惟庸谋反一事败露,朱元璋大肆捕杀胡的余党,一时坐诛者竟有3万人之多。当时稍有牵连着必死无疑,郑氏也被卷入进去。

当时,胡惟庸称,曾将三千贯钱放寄在郑义门,刑部派人差官追索。郑氏第八世孙郑湜毅然前往,而在京做官的郑濂则说:我居长,当任罪!二人相争服罪的情形传到了朱元璋的耳中,朱元璋不但没有治罪郑家,反而让郑湜做了福建布政使要职。这不能不说是郑氏家族,或者几千年皇权下家族命运的一个例外。

郑氏毁于一场大火

明初的郑氏家族发展到了鼎盛,但这场鼎盛之中却包孕着家族命运的一大风波。这场风波与建文帝朱允炆有关。1399年,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为借口,攻下当时的首都南京。而建文帝的生死则成了一大谜团。有的史学家说建文帝被焚而死,有的则说他逃亡异乡。而《明史·孝义传》中的一则记载,却暗示了郑家与朱允炆有关。

尽管很可能卷入了建文帝逊国出奔的风波,但让人惊奇的是,郑氏家族并没有受到什么影响。相反,永乐年间,郑氏子孙大批得到提升,再度谱写了家族史上的又一例传奇。

皇恩迭加,兵变不改荣宠。郑氏的同居家族可谓占尽风光。或许天亦见妒,到了明天顺三年(1459年),浦江郑宅竟意外遭遇一场大火,以郑氏宗祠为核心的主要建筑尽皆化为灰烬。尽管朝廷一旌再,屡次拨款重建,郑家终于没能再造胜景,散居开来,结束了江南第一家世代同居300余年的辉煌。

(本版文章据《中华遗产》  陈有林/文) 

郑氏家族的韩国后裔

2004 227日,浙江浦江的郑宅镇格外热闹,111名来自韩国的客人簇拥着来到郑氏祠堂的门前,脸上写满热切的期待。这座祠堂坐东面西,门两侧的山墙上写着忠、信、孝、悌、礼、义、廉、耻、耕、读十个大字。此刻,这里已设好祭台,烛香飘拂。这群韩国客人肃然恭立,举行过祭拜仪式后,又再列队鱼贯进入祠堂。在祖先神位前,韩国团长郑胜双手捧起始迁祖的神牌,入位归宗,参加宗祠的祭祖仪式。

这些来访的韩国人并非外人,竟是郑氏家族在韩国瑞山的后裔。这些韩国郑氏后裔乃同居一世祖郑绮的兄长郑缊的后裔。宋亡时,郑缊的七世孙郑臣保不愿仕元,渡海迁居到今天的韩国瑞山,至今已繁衍为5万余后裔的大家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