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浦江江南第一家的“忠孝文化”

 shhg子夜 2017-10-15

江南第一家,坐落在浙江金华浦江县,它以独具的古代儒家文化沉积、明清古建筑遗存和山乡风惰民俗文化等,成为江南地区极具特色的山乡古镇之一。

 
 

今年5月中旬,我陪同上海复旦大学组织的留学生一起去江南第一家参观游览,一大早,武东路留学生公寓,留学生们就成群结队的来到旅游车旁,等待上车。



几个小时的车程,气氛有点闷,留学生中还是非洲小伙子勇于大胆的给大家唱了首歌,文字与曲调唱的很准。


 

300多公里路,五个小时高速公路的车程,顺利到达浦江郑宅镇,在景区附近的山城山农庄用完午餐,我们旅游团队开始了景点游览。九座圣旨旌表牌坊矗立在古镇入口,牌坊群的第一坊,就叫“江南第一家”。这个“江南第一家”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所赐,郑氏家族在北宋末,为避战乱,迁移至浦江,一支后裔在此定居,从南宋到明初,历宋、元、明三代,360多年中,15世一直同居共食,共睦相处,鼎盛时有3000多人同吃一锅饭。当时,郑氏义门的孝义闻名天下,为了表彰义门代代相传的孝义家风,朱元璋在洪武十八年(1385年)亲赐“江南第一家”予以旌表。据说当年朱元璋要封他们为“天下第一家”,马皇后得知,觉得不对,连忙问:“皇上是第几家呢?”,朱元璋被皇后一问,点点头说:“皇后说的对,就封他们为‘江南第一家’吧”。还是马皇后娘娘有智慧,不然的话,若干年后,朝庭不满意了,随便找个理由,这个第一家吃不了就的兜着走。

四辆大巴,150多位来自不同国家的留学生,大家一起在“江南第一家”牌坊下留影。



一长列的牌坊群,依次称孝义门、三朝旌表、有序、恩德、麒凤、取义成仁、礼部尚书和九世同居坊。九座牌坊的建筑风格和建筑材料各不相同。


 

“礼部尚书”坊是第八座牌坊,礼部尚书是主管朝廷中的礼仪、祭祀、宴餐、学校、科举、外交活动的大臣,相当于现在的中宣部长兼外交、教育、文化部长。


 

礼部尚书坊背面顶部有“恩荣”、“大宗伯”字样。《周礼.春官.大宗伯》中提到:“大宗伯之职,掌建邦之天神、人鬼、地示之礼,以佐王建保邦国”。后世以大宗伯为礼部尚书的别称。该坊虽然前后所提内容不同,但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

 
 

这是最后一座牌坊“九世同居”坊。一门尚义,九世同居。九座牌坊,恰好是包含着郑氏义门的九世同居。作为一个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传统家族,“家”是一个核心,郑宅这个家,不是普通意义上的家,而是“江南第一家”,这是它的灵魂。


 

走进古镇,沿着白麟溪一路走去,新式仿古建筑依街而建。

 

孝感泉,郑氏始祖郑绮的母亲张氏,患病长期卧床不起,郑琦侍奉母亲三十多年。有一年大旱无雨,溪水干涸,念着母亲想喝泉水,却难以满足,悲从心来,放声大哭三天三夜。忽见鸟云密布,一声惊雷,炸开沙石,涌出一股清泉,清凉甘甜,连忙端水侍奉母亲。人们以为是郑琦孝心感动了上苍,故名孝感泉。

 
 

孝感泉为当地文保单位


 

郑氏六世祖孙郑大河,在泉边四周砌条石、建方亭,以纪念郑绮孝义事迹。明初,蜀献王朱椿题“孝感泉”三字立碑泉旁。现存碑厅为明崇祯年间重建。


 

古老的村庄,也开咖啡吧了,与时俱进。


 

沿着白麟溪的石板路上开了好几家咖啡店,喝酒、唱歌、发呆的地方,我看白天没人在消费,晚上有人?游客是不会住这个古镇的,这里目前还没有农家乐。

 
 

音乐清吧酒点半,有点意思,晚上9点半开门营业。


 

江南第一家收门票的第一个参观景点,昌三公祠大门。

 
 

昌三公祠,昌三公祠也称眉寿堂,位于白麟溪下游,是郑氏家族举办婚礼的地方。现在仍有郑氏子孙在这里举行婚礼。据说,昌三公祠还是明建文帝避灾之处。

 
 

进入昌三公祠大门,正寝供奉郑家神位,上有“三代之英”匾额,是宋濂所提。朱元璋称他为明开国文臣之首。


 

老佛社是一座6百年的古建筑,在昌三公祠内。

 


老佛社,据说明朱元璋传位于其长孙朱允炆,即建文帝,朱棣起兵南下“清君侧”,建文帝扮僧人从南京一路避难到浦江县,郑宅留有遗迹建文井,老佛社是郑氏后裔为纪念建文帝而设,这位老人像是否就是建文帝?不得而知。

 
 

厅内上方供奉的郑家神位。


 

出昌三公祠,过白麟溪,我们来到古镇最主要的参观游览点"郑氏宗祠"。宗祠大门对面的大照壁。

 
 

郑氏宗祠大门,上书“江南第一家”匾。郑氏宗祠是郑氏子孙供奉神位、祭祀、议事的场所。据记载,宗祠在义门同居开始的南宋建炎初始建。同居6世又进行扩建,一直到清康熙年间才具备现今规模,前后达800年。


 

大门门楼内上方同时挂着“敕旌孝义宗祠”匾额,为明朝进士张奕槐所题。门内红纸孝义家后为“江南首族”匾,,为当代著名书法家苏步青在92岁时补书。



郑氏宗祠介绍。


 

右侧墙上“忠信孝悌”,外侧“耕”五个大字。古代人的信仰,农民以耕种土地,收获粮食为养家之本。忠信孝悌,悌为何义?中国传统文化的说法,“悌”就是敬重兄长。《孟子.滕文公》:“于此有人焉,入则孝,出则悌”。《弟子规》:“弟子入则孝,出则弟”,古代“悌”与“弟”相通,弟敬兄、兄爱弟,兄弟同心行孝道、敬奉双亲,郑氏家族十五世不分家,3000人共财合炊长达360年,在中国乃至世界上仅此一家。



左侧为“礼义廉耻”、“读”五个大字,读书人讲的就是礼义廉耻为立足之本,把耕读文化诠释的淋漓尽致。郑氏以孝义治家,立足数百年不衰。

 

2001年国务院盼布江南第一家古建筑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进入大门,院子四周原生态的建筑保留完整。
  
 

历经沧桑的古树,仿佛述说数百年的郑氏家族文化,院内共有古柏九株,是明代宋濂手植的,距近6百年。


 

师,师者传道、授业、解惑,做榜样,这是为师之道。捡,勤奋、俭朴、俭省、节约。


 

郑氏宗祠进内西向分五进,前为师俭厅,次为中庭,三为有序堂,四为孝友堂祭拜厅,五为寝室。全祠64间屋子,占地面积6600平方米。师俭厅后一长流的牌匾,显示郑氏一族光辉历程。


 

孝义家匾。朱元璋在1390年又御笔写下了“孝义家”匾额

 
 

师俭厅去中厅宽阔的走廊梁下,悬挂数块木匾,据介绍,元、明名人刻碑、匾额、楹联有百余块。


 

有序堂前立着明代开国文臣宋濂像,在中国文学史上,名列“明初三大家”的宋濂,是金华这块热土哺育出来的一代英杰。 宋濓原籍金华潜溪(金华与义乌交界处),后迁居到浦江,大半生在浙中地区从事文学和教育,其文章被刘伯温推为“当世第一”,宋濂是方孝孺的老师,明初朱元璋召入应天府(南京),为太子朱标授“五经”,后朱元璋下诏修《元史》,命宋濂为总裁官。宋濂在浦江时,主教东明书院(现为郑宅乡中心小学),东明书院是为郑氏家族子弟所设,并不以仕途功名为目的,更在意培养通儒典、行孝义、修身齐家、能继承祖训的谦谦君子。宋濂在义门生活了26年,为郑氏培养了数以百计人才。同时,他还参与了《郑氏规范》制订,将儒家思想融入了《郑氏规范》,郑氏孝义家风于此定型。



忠孝为立家之本。

 
 

最后一进寝室,里面正位供奉同居列祖神位,“浦江三郑”画像,从北方迁至浦江的郑淮与两位兄弟像,郑淮的孙子郑绮是十五世同居的倡导者和开创人,郑氏子弟在寝室里供奉列祖列宗的神位。

 
 

走出郑氏祠堂前,出口大门内有一石碑,上书“白麟溪”,传说是元朝丞相脱脱所书。

 
 

沿着白麟溪往停车场走去,偶尔看到路边屋内有一中年妇女为老人理发,一打听,是这户人家的女儿为父亲理发,敬老爱老蔚然成风。白麟溪养育了郑氏子弟,载着郑氏家族成员的修炼了近千年的庄严流向远方。这份庄严是以德修心、以礼修身、以法齐家、以义济世修行而成。郑宅镇,现在每年要评选“孝义之家”和“孝顺儿女”活动,每年涌现出大批典型人物。一些发家致富的人,每年都会拿出一大笔钱用于老人福利。


 

深溪人家,照片左侧:主人叫王兴练,家训:待人要宽和,世事要达练。


 

白麟溪示意图。


 

郑氏家族在宋、元、明三代,173人为官,无一贪赃枉法,无不勤政廉政,这是“子孙出仕,有以脏墨闻者,生则削谱除族籍,死则牌位不许入祠堂”的家规祖训要求。

游览完江南第一家,我想,我们的社会环境、社会公德、传统文化要发杨光大,这里应该是个很好的廉政教育基地。


                                             顾志晔
                                         2017年10月15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