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朱元璋钦封的江南第一家,家族共173人出仕为官竟无一贪官

 老刘tdrhg 2016-12-13

在浙江浦江县城东10多公里有个郑宅镇,有一个“郑义门”古建筑群。居住在此的郑氏家族于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被朱元璋赐封为“江南第一家”。

朱元璋钦封的江南第一家,家族共173人出仕为官竟无一贪官

江南第一家门匾

郑家的起源

北宋年间,一个名叫郑淮的青年从安徽辗转来到浦江县东部的玄鹿山下,见此地草肥水美便落下脚来。至郑淮孙子郑绮,郑家在这里已繁衍生活了三代。

1193年,75岁的郑绮自感不久于人世,召子孙来到郑家祠堂,刺指出血滴入酒杯命大家共饮,并立下遗瞩:“吾子孙有不孝、不悌、不共财聚食者,天实殛罚之。”正是这一声临终瞩托,使得他的后代创造了一个奇绩:十五世同居,历三个王朝。最盛时3000多人同锅吃饭。宋、元、明正史为其列传,三朝传颂不息。

朱元璋钦封郑家为江南第一家

明洪武年间胡惟庸案爆发,朱元璋大肆捕杀胡党,一时连坐诛者达三万多人。有人检举郑家与胡惟庸有联系,刑部差人抓走了家长郑濂,郑家另外六七个兄弟争相要入京替哥哥承罪,最后最小的弟弟郑题力排众议只身来到南京。郑濂见到弟弟说:“我居长,我理当承罪。”郑题说:“哥哥,你是老大,是一家之长,家里不能没有你。我最小,我应该替你承罪。”

兄弟俩争相入狱在刑部传为奇谈,最后传到朱元璋的耳朵里,朱元璋大为感动,感慨到“像郑氏这样的家族里怎会出乱臣贼子?”。他不但没有治罪郑家,反而让郑题做了福建布政参事。朱元璋对郑濂说:“你家九世同居,孝义名冠天下,果然名不虚传,可谓天下第一家。”说罢,提起御笔准备给郑家写题词。这时,郑濂惶恐说道:“皇上才是天下第一家啊,这名号小民不敢领受。”朱元璋顿悟,于是改写为“江南第一家”。朱元璋还钦定:此后朝廷要直接到郑家挑选人才委以要职,郑家每年派人朝见,可与孔、孟、颜、曾的子孙同班行礼。

朱元璋钦封的江南第一家,家族共173人出仕为官竟无一贪官

麟凤

朱元璋钦封的江南第一家,家族共173人出仕为官竟无一贪官

恩德

朱元璋钦封的江南第一家,家族共173人出仕为官竟无一贪官

九世同堂

朱元璋钦封的江南第一家,家族共173人出仕为官竟无一贪官

孝义门

朱元璋钦封的江南第一家,家族共173人出仕为官竟无一贪官

江南第一家一角风景

于是江南第一家的名号就这样来了,目前在郑宅镇有九座牌坊,规模巨大,气势宏伟。九座牌坊的建筑风格和用材都不一样,这九座牌坊最早分散在郑宅镇各个村落,后经规划,将镇上颇为典型的牌坊集中在古镇入口处。九座牌坊也暗含郑氏义门九世同居之意,分别写着“江南第一家”、“孝义门”、“三朝旌表”、“有序”、“恩德”、“麟凤”、“取义成仁”、“礼部尚书”、“九世同居”。每个牌坊都有一个故事,最为当地人津津乐道的是“取义成仁”牌坊所讲述的兄弟争死的故事。

天下家法第一文典《郑氏家范》,家族共173人出仕为官竟无一贪官

郑氏家庭第五世郑文融在父辈治家实践的基础上,制定了《家规58条》,这就是郑氏家庭史上著名的《郑氏家规》的雏形,后又由明代开国文臣宋濂为“郑义门”参酌审定的《郑氏家范》168条,构成了郑氏二十世同居的家庭法典。它根据儒家伦理哲学提出一些公共生活原则,像“和为贵”、“善施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人际关系的原则。其精华有三:一是厚人伦,崇尚孝顺父母,兄弟恭让,勤劳俭朴的持家原则;二是美教化,开办东明精舍,注重教育,且教子有方;三是讲廉政,从家庭角度制约为官者“奉公勤政,毋蹈贪黩”。要求族人不慕宝贵,俭朴勤耕,修桥铺路,拒受不义之财,出仕者以报国为务,不妄取于民,勿玩物丧志等。如《家范》第88条规定:“子孙出仕,有以赃墨闻者,生则削谱除族籍,死则牌位不许入祠堂。”

郑家历代有173人为官,官位最高者位居礼部尚书,却没有一人因贪墨而遭罢官。

朱元璋钦封的江南第一家,家族共173人出仕为官竟无一贪官

忠孝不能两全时,舍孝取义

朱元璋驾崩之后,建文帝朱允炆在位仅四年,燕王朱棣起兵造反成功,史称靖难之役。建文帝被夺位以后,仍有众多忠义之士至死不愈,为建文帝殉死。郑洽就是众多忠义之士中的杰出代表之一。有史实记载,“靖难之役”后跟随建文帝的共有22人,其中有一个翰林待诏叫郑洽的就是浦江郑义门人。当时情况非常危急,众臣提议:“忠臣出于孝义之家,浦江郑氏义门孝义家可居。”郑洽就对皇帝说:“臣蒙高皇隆恩无以为报,今正其时也。”建文帝说好,大家就约定左右紧随3个人,以师徒相称,其余的都化装改名逃出京城,乘船一路南下,往浦江而来,曾隐匿于郑宅一口相通的枯井内幸免于难。

郑家把建文帝藏在万松岭和古树蔽天的东明山西麓这个地方。江南第一家至今留有反映建文帝在这里避难史实的古迹,分别有:帮助建文帝羁难脱身的枯井“建文井”,以及供建文帝藏身的小阁楼“老佛社”等。

在忠孝不能两全的难题面前,郑洽忠君而不顾家族安危,随帝出奔,毅然选择了“义”字,继续护卫建文帝逃亡到南方,浪迹天涯,后其母亲妻儿都四处讨饭逃难,连爱子郑安治也在战场阵亡。郑洽终身追随建文帝,矢志不移,最终在福建宁德郑岐村隐姓埋名。2010年3月22日,“江南第一家”在隆重的认祖归宗仪式上,郑义门第八世祖26位兄弟子孙第一次齐聚,“失踪”六百多年的郑义门第八世孙——建文帝从亡大臣郑洽终于归宗了,郑氏义门裔孙在宗祠内欢聚一堂,以告慰郑洽忠魂。“江南第一家”在经历忠孝两难百年磨难后,最终还是实现了孝义相传、义孝两全皆大欢喜这样一种富有喜剧色彩结局的目标,圆满解答了一道千古以来令人费解的难题,从而演绎了一场义薄云天和孝感天地的传奇历史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