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来无恙,怎能相忘。 学生与老师谁摇动了谁?
程予东
当我们的教材被诟病离学生太远的时候,我知道很多老师一边隐忍,一边寻找。隐忍是受到一些客观条件的限制无奈如何,教材还是用着这教材。寻找就是在文字的空隙里捕捉信息,来撩拨学生参与的热情。没有学生体会参与的课堂缺少骨肉相连的亲密。多是读别人的文字,听老师的声音,回答老师预设的问题,别人和我,当下的我有怎样的联系基本不存。 铃声响起,课堂结束,那个游走在问答里的生命陷入沉寂,自己也归于荒芜。 文本与学生的链接,需要老师铺设桥梁。这个桥梁有助于你了解学生内在的心理状态,他们的情感价值倾向。这是人的教育,语文教育,有别于其他学科,因为它多是建立在诉述基础上的,建立在假设情境里的自我倾吐。不易,却很有必要。难,才有价值。 欣赏曹永健老师在文章里抒发的那样挥不动铲子也要炒这锅菜(不过曹老师意不在此,我是借来浇自己心田而已)的“执拗”劲头儿。今天读到河北张艳军老师的一篇题为《陶渊明,你该让学生们学你什么?》的文章,多情地觉得这就是一种挥铲炒菜的动听声音。 只要寻找,总有可以汲取的东西。教学刘禹锡的《陋室铭》一文中,我听到了这样一些让我震颤的声音。 过程如下: “一个倒霉的人很容易遇到小人。刘禹锡就是一个倒霉的人,他参与了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革新运动,反对的是宦官专权和藩镇割据,可惜变革失败了。失败者的命运是那么相似,不是贬官就是杀头。刘禹锡被朝廷贬到安徽和州做通判,一个八品小官,县令都比他官职大。和州县令这个小人三番五次刁难他,房子:安排江边三厢后到一间半,再到一间斗室。你们不是刘禹锡,不知道他怎么想,怎么做,你们也假定不了是他,因为这样的身份角色根本无法假定。你就是你,只能代表你自己发声,好,换成是你,在这样的境遇里会想什么?做什么?” 学生1:虎落平阳被犬欺啊,难过。 平静。 学生2:郁闷。借酒浇愁。 平静继续。 学生3:愤怒,然并卵。那就是无奈啊。 平静依然。 学生4:隐忍。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君子报仇,十年不晚。 “哦”,一些回应声。 学生5:直接跳江算了,太没意思了。 “屈原死。”“和屈原差别大了,屈原是众人皆醉我独醒,举世混浊我独清。他爱国,但是国不爱他。无可见容,投江自尽。他是窝囊死的。”两种声音交锋,激辩。 学生6:随他便了,逆来顺受。 “切,林冲似的。随遇而安啊。” 学生7:生也憋屈,死也憋屈。人生就是一出悲剧,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 这个孩子的成绩年级名列前茅。 我看着学生睁大了眼睛,不知如何回应。这么一个让人仰着的学霸,竟然无意中倾吐了人生的无力感。不像是搞噱头,他从来不。 学生8:乐观面对,笑对人生。 没有什么回应。 他们在议论纷攘的时候,我尽力不置褒贬。呈现亦是难得,褒贬都是轻置。是一种道德评判。偶然情况下读到了六神磊磊写的文字,说是我们的文化里有一个大毛病,就是在人与人的关系上,特别不爱将底线,而热衷于讲上线,直接往最理想、最浓郁的状态上攀,一步跨进共产主义。反观自照,自己也是其中的顽固派啊。不要上纲上线,不要简单判断,不要道德高下立判,惊吓了那些内心倾吐的真诚。现在我抗拒着曾经乐道的褒贬。 没有人举手了,教室陷入了静寂状态。他们的心里一定在期待着什么发生。不起哄,秉持内心的平静,才能在诸多选项里比对,淘选出一种人生应然的态度。“一般来说,当你做出某种选择的时候,也相应地承担了这样选择的后果。所以,请多项思考自己的选择,因为人生很多时候,一旦做出了判断,是很难再回头更改的。它是严肃的。”当我提示到此的时候,大家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学生8。 情绪可以杀人,性格好就是情绪稳定。刘禹锡是也。他在《陋室铭》一文中用“惟吾德馨“表明了自己心中的选择,他有着发自内心的自豪感。将自己比况诸葛亮、扬雄,就是表明了自己想人生立场,怀抱追求啊。乐观面对,笑对人生的刘禹锡才能写出如此脍炙人口的篇章,才能在《秋词》一诗中一扫自古逢秋悲寂寥的沉郁,发出我言秋日胜春朝的豪情。晴空一鹤排云上,诗情到碧霄的豪迈自适。被誉为诗豪,然也。 在文字的间隙里寻找,寻找可以唤醒当下声音的空白,让学生言说,不断开,不设障,不简单评论。在多项选择里,比对,甄别,择取,窃以为,这是一种负责的姿态,磕磕绊绊,还在路上。 你要了解学生,就得倾听他们的心声。只有听见,才可能选择自己站立的姿态。真正的教育大概就在这样的姿态里萌生。“真正的教育是用一棵树去摇动另一棵树,用一朵云去推动另一朵云,用一个灵魂去唤醒另一个灵魂。”雅斯贝尔斯的声音温柔掠过。老师和学生,到底谁摇动了谁,谁推动了谁,谁唤醒了谁,在共生共长的课堂,已然不分彼此了。 ◆ ◆ ◆ 予 东 田 圃 ◆ ◆ ◆ 关注 语文|随笔|自省|文萃 微信号:yudongtianpu 个人微信号:zhyd475201 关注、点赞、分享,传递力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