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没有名字的书店

 汉青的马甲 2016-09-09



去年冬天,我因为参加讲座,发现了一家隐藏在台湾艺术大学后门的小巷子里的书店。那两次讲座,我都是在学校下课之后匆匆赶去,讲座结束时间又刚好是书店打烊的时间,所以并没有机会好好地逛逛这家店。但我却对店家的两件小事记忆犹新。


第一件事是,因为这家书店没有名字,就叫“书店”,我在看到活动信息之后,便在网络上搜索“书店”这个地方,搜索结果前几页却都是台北各家大有名气的“XX书店”,加上他们的地理位置也不是很好找,这对没去过的人来说真是有点头痛。隔天,我收到来自书店的确认报名邮件,里面附上了“怎么来书店”的链接,打开一看,是他们官网上的抵达方式介绍页面。用很可爱的语气,分“以很迅速的方式到达书店”、“很有情调地以公车到达书店”、“以很健康的方式走路到达书店”三个板块,介绍了所有可以抵达书店的方式。这还不够!在走路抵达的部分,他们不仅附上了地图,还把每条路线沿途会经过的标志性建筑都拍了照片,更在容易走错的地方做了重点标记提醒。


另一件事是,在参加完活动之后,我又收到了一封来自书店的邮件,除了感谢参加者到店里参加活动之外,最后还用很强烈的语气提到,如果觉得他们有需要改进的地方,或是有任何意见,都非常、非常、非常欢迎参加者予以反馈。


从北京到台北,我在很多不同的地方参加过讲座,却第一次碰到如此贴心又虚心的书店。说这两件小事,也并不代表着我认为每一家书店都要这样才行,而是这让我觉得,他们是一家用心在经营、并且让我不仅是想要走进它,更想走近它的书店。


前段时间我又去书店好好逛了逛,第三次到书店,却是第一次上到二楼,放眼望去,除了头顶的天花板,看不到其他的墙面,大书架仿佛从地面生长出来一般地延伸到棚顶,让我的目光所及之处都填满了书。那一瞬间,才发现自己之前对它的了解,不过是非常小的一部分。之前参加活动的经历,让我一直窝心于他们和客人的互动方式,而看到这般夸张的藏书,更对这家店的故事产生了好奇,便约了书店老板程恩泽先生,好好地聊了聊。



书店二楼一角


【当“开书店”这个选项撞进人生】


做書:我有看到其他关于书店的采访,你先是在大陆工作了很长一段时间,工作结束回来台湾之后,才开始了你的“书店人生”。开书店这件事是原本就在你的人生规划里面吗?


书店:其实我从大陆回来那时候,对接下来的人生是没有任何想法的。但我其实之前就一直很喜欢买书,家里也满满的都是书,到我去大陆工作那时候,把可以带的行李都带走了,房子里就只剩下书,等我再回来的时候,就突然发现……欸怎么都是书啊!当时刚好也没什么事,就想说试着卖卖看,就把一些书拿起来到网络上去卖,最开始我也不知道能不能卖出去,也没觉得卖这些二手书会赚什么钱,但没想到还真的有很多人喜欢!


做書:“在网上卖自己的旧书”算是这一切的起点?


书店:对,我就在拍卖网站上面卖。当时觉得蛮有趣的,就开始想办法去外面找一大堆书来卖,像回收厂等任何可能会有旧书的地方我都会去搜集,然后放到网站上面去卖。


做書:现在回头看,其实是当时的一个“突发奇想”,就这么卖起书来了?


书店:我自己从学生时期就很喜欢逛书店,那时候我一放假就会往旧书店跑,像寻宝一样地“挖”一大堆书回家看。所以我知道自己真的很喜欢书店,但是让我开书店,一直都不太敢,因为死亡率太高了,最开始我选择躲在网上卖,是因为网络相对安全,毕竟开销比较少。


做書:那些买家是怎么知道你的网上书店的?你有什么宣传手段吗?


书店:我没怎么特别地宣传。在网上购买商品的人不会在乎一家店的存在,反而是只要你有我想要的书就好了。比如他想要买某本书,会直接用关键字搜索,搜到谁有这本书,就会跟谁买;如果是一大堆人都有这本书,那他就会挑最便宜的买。


做書:你是怎么让自己的小小网店可以符合很多人的搜索结果?


书店:首先心里面要很清楚“你有别人想要的书”,那如果你有但别家店没有的话,这是一个最大关键。至于选什么书放上去,这个真的是做久了才会知道。现在回头看,最开始我单纯是因为自己喜欢,开始和书产生交集,但开了店反而会变得“不单纯”,你看到一本书的时候就不单纯是自己喜不喜欢,你会看到这本书的价格、价值,甚至是谁会想要、什么样的人会喜欢……这个经验会在你疯狂搜集二手书的过程中积累起来。


做書:你刚刚提到也会到回收站去搜集二手书。是那种在垃圾里面去挑书,然后拿回来的方式吗?


书店:对,就是这样,其实到回收厂去淘书再拿回来卖,这个过程并不能赚到多少钱,但因为我知道如果我没去的话,那些书就变成会被处理掉的废纸了,像我有时候会翻到一些史料或是文献,如果他们被打掉的话,真的很可惜!可是对于回收厂的工人来说它们就是以“吨”为单位,用卡车运来的废纸,甚至会觉得这些我们认为珍贵的纸很烦,你想买的话他们不一定想卖你!虽然书主人当初可能是花了废纸价格的很多倍买的书,但回收厂的人都不太在意这个,因为真的太麻烦……


做書:但你还是会坚持到回收厂收旧书?


书店:对,慢慢地也是因为我常常去,有些比较熟的人偶尔还会打电话给我,和我说“好像这一批里面有些看起来不错的书,你要不要来看?”


做書:你之前好像有提到,收到十万本之后就比较少去回收厂了?现在你们的二手书大概有多少库存?


书店:对,现在我们的书真的太多了,我们在板桥这边租了四个专门存放二手书的仓库,而且都被塞满了,所以我现在蛮少去回收厂了,但有时候他们打电话过来我也会去看看,也和他们聊聊天。


书店入口处有一张桌子,上面摆放着老板之前收到的

布满笔记的旧书和书店客人的留言本


【从网络书店到实体书店】


做書:收的二手书越来越多、网店越做越大,给了你开实体店的勇气?


书店:其实我觉得自己一直都是想开实体书店的,只是它是一个隐性的想法。开书店是一件感性的事情,但我的理性层面太重了,理性会一直拉着我,让我知道这事是活不太下去的。像我之前逛到一些很小但有很多书的二手书店,会觉得“哇我这辈子绝对收不到这么多的书!”但真正去做的时候会发现,可能两三个月你就会收到那么多了。这让我在想法上会放松一点,但理性的顾虑还是存在。


做書:书店最初开店的时候有申请到文化部的补助案,这是促成开店的直接原因吗?


书店:一方面是这样的,但那个补助的金额并不多,我们付完初期租金,再把书都搬运过来,就花得差不多了,如果这家店在两三个月内没办法收支平衡,那半年差不多就倒了。所以当时我也找了一个借口,你看我们二楼书架的摆设,这些书都很挤,当时是想说我开店试试看,如果万一开不下去,就关起铁门来,把这里直接当网络书店的仓库了,因为我们网络书店的销量一直都还不错,本来就有很多个仓库,这里也可以变成其中之一。


做書:但书店存活下来了,到现在已经三年多?


书店:对,最开始也是网络书店的盈利在支持实体书店这边,后来慢慢就发展成现在这样,如果没有我前面网络书店的基础,我也真的不知道会怎么样,大概很早就收掉了吧!


做書:当初开店时,为什么要选址在这里?是因为看中了旁边的台湾艺术大学吗?


书店:其实开这家店,所有的步调当时都是一个未知的状态。我决定开实体书店之后,就到处找合适的地方,因为我住在板桥,我们的仓库也都散布在板桥,就只想在这附近找,刚好来到这条小巷子,看到这间正在招租。我们第一次进来的时候,之前这个房子二楼并没有在用,连楼梯都是松掉的,我们就跳啊跳着来到二楼看,就看中了这儿空间非常大,另一方面因为其实这周边蛮荒凉的,所以房租会便宜一点。决定了这里之后,才发现原来旁边是台艺大!


做書:发现这里刚好在台艺大旁边之后,对让你们之前的计划有什么改变吗?


书店:改变蛮大的,其实我最开始的理想,是想要开一家小朋友的书店,童书、绘本比较多的那种,然后去结合我们所在的地方做一些社区经营,但当我们发现这旁边是台艺大之后,如果从“社区经营”的角度,我们的对象就变成了台艺大的学生和老师,在这之后就改变了我们的方向。当时我们在登记的时候,名字想要取“CC BOOK”,“CC”就是“笑嘻嘻”的“嘻嘻”,是希望和小朋友更亲近一点,但来了之后发现好像不太合适,就想把前面取好的名字拿掉。我们要努力地融入这个地方,开店之前就认识了几个台艺大的学生,我们取了一些名字跟他们讨论,他们都觉得不太合适,最后就直接挂了“书店”这两个字。


做書:我记得你们的官方网站上说过,书店是“由一小群人在缓慢的摸索,加上许多有缘人的协助下所逐渐型塑的一个空间”。像参与了你们取名字讨论的那些大学生,是不是也算是这句话中的“有缘人”?


书店:对,其实有很多这样的人,我还记得我们还在装修那时候,就有一个同学经过这边,知道我们想要开书店,就说想来我们这边打工,但我们还没开业,也不知道让他干嘛,他就回去了。结果第二天他又来了,但我们的装修还没结束,到了第三天,他又来了,说:“你们到底什么时候开业呀?”我就说:“还不知道,因为我们弄得很慢,可能再一个月吧。”又过了几天,他又来了一次,我就问他:“你会什么?”他说他什么都会,因为他刚好是工艺系的,修地板、木工的活都可以做,我就让他过来了,也没什么具体的分配,就是看他能做什么就直接做。


做書:所以这个“一号员工”,是在还不知道书店会变成什么样的时候,就加入了的?


书店:对,因为我们只是单纯地想开一家书店,也想过可能要结合一些东西,但具体的部分没有想太多,就一起慢慢做了。等开业了一阵子之后,他开始怂恿我们在一楼卖咖啡,因为他自己之前在咖啡店打过工,就带我去很多家咖啡店去看,又找来了他之前的店长帮我们做咖啡,于是我们的咖啡就这样做起来了。


像我们在办画展也是,因为我们隔壁的隔壁有个艺术家工作室,我们就认识了几位在里面画画的画家朋友,就开始想说办画展,结果办完第一个画展之后,后面就一直有人想要来办,于是就一直排下来了。


做書:但我觉得这些“意外”,反而让书店变得很有活力,是蛮特别的一个部分!


书店:或许也是因为我自己没有太多的想法吧,就可以让更多的可能性进来,我觉得不错的东西就会愿意试着去结合,像我们还有一些学生店员很喜欢音乐,一开始他们常常希望周末休假去看演出,那我就也试着把书店和音乐的部分结合,我们也会做一些小的演出在这边。我的核心其实就是很希望融合这个地方年轻人的状态,也可能是因为我们这边的客人真的都蛮强的,在这个过程中也会促使我去思考,这里的年轻人会喜欢什么样的环境?他们需要的是什么?像在我们这边办展览都是免费的,只要填申请表,档期OK就可以了,而且之前我还会鼓励他们办一些展览的说明会。




店内可以当做黑板的墙,也会随着每期的展览主题而变化


做書:这些过程也是双向的,你在做的融合会让他们更喜欢书店,他们也会因为喜欢这里,贡献更多新的东西,让书店变得更好,甚至给你个人带来一些改变吧?


书店:我们开店在学校附近其实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我自己知道自己的年纪越来越老,但来店里的客人会越来越年轻。就是说我们客人的年龄永远是停留一个特定的年龄层,从高中升大学的十七八岁,到差不多二十出头毕业,之后就会离开学校进入到社会,但在我们的店里客人又会有新的一波,而且相对于我来说是越来越年轻,所以我有时候会忘记自己老了,心态也会不自觉地年轻一些。


做書:就像你说的,因为书店就开在台湾艺术大学的旁边,客源也主要是学生,这种年轻人的流动是非常明显的,所以你会很期待开学这件事吗?


书店:我只能说这件事很有趣,但期待和痛苦有时候是同时发生的,新学生到来之前你会在六月先送走一批人。比如在这边时间久了你会认识一些人,我们从客人变成朋友,但这些人可能是台中、高雄的,甚至是中国大陆来的研究生,可能他们论文的一大半都是在我们这边完成的,可是他们走了之后就不一定什么时候会再见面了,所以相对于我对新人的期待,反而是那些旧朋友离开的伤感会比较重。但是我们这边的地理环境就决定了这样一个状态,很少会有那种一直一直来的老客人,我们的老客人基本上都是学校的老师。


做書:那暑假对于书店来说会,算是比较轻松的一段时间吧?


书店:其实对我们来讲,暑假是一个规划的时间,比如规划一些演讲课程,以及一些年度的规划,都会在暑假进行,因为这段时间店里面不会像开学的时候人潮那么多,也可以让我们静下心来想一些事情。


【书店的空间分配】



书店的一楼空间相对较为宽敞,展览、讲座等活动都在这里进行



书店二楼则是一个藏满二手书的“秘密基地”


做書:书店一楼和二楼的样貌差别蛮大的,我发现一楼有放提示牌,引导大家到二楼看一看,是因为很多人不太会上到二楼看吗?


书店:对,我们当时只是觉得因为二楼空间很大,而且举架很高,可以放多一点书,同时我们还要留一个可以办活动的地方,一楼的空间刚好适合这样做,所以就这样分配了。我觉得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吧,他们大概会想象二楼是有很多桌椅,和一楼差不多的样子,但我觉得如果来了,就只是在一楼坐坐,喝个咖啡就走,却没上二楼看看,是有点可惜的。我一直觉得物体的距离会影响心理距离,也许有些人他本身不怎么看书,对书也没什么感觉,但当他在二楼的逛时候,或是在这边坐久了,会发现自己一不小心就碰到了书,也就这么拉近了和书的距离。


做書:其实第一次从一楼上到二楼时,那种对比和惊讶的感觉很强烈!我之前去过很多书店,也很少看到过这么高的书架,而且整个空间被书填满的感觉真的很漂亮!


书店:对,其实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因为我觉得这个视觉我非常喜欢,而且这个屋子本身就很高,看起来非常好看;另一方面是当初出于“仓库”的考量,要在最小的空间里面放最多的书,所以会尽量地放多一点,就变成现在这个样子。虽然最上面的书很难拿到,但与其把它们放在其他的仓库,还不如都放在这边,增加一些与人接触的可能。


做書:我之前有来这边仔细看了一下,发现其实你们的选书非常综合,分类也不是特别清楚,摆放感觉很“随机”?


书店:这边因为承担了一部分网络书店仓库的功能,所以并没有像其他书店那样用“文学类”、“宗教类”这样具体地划分,上架的时候也没有想着说应该要怎么摆放,相较之下是有点乱的。但你随便拿起一本书,就会看到上面都有编号,这些编号我们都有输入电脑,所以像是网络上有人买了书,工作人员就会按照这个代号来找书架、拿书,那同样的,如果来店里的客人想要找书,也可以和我们的店员说,我们都可以在电脑上查到那些书在哪里。


做書:但这样有点“乱”的摆放方式,也会带来很多惊喜。我上次来逛的时候,就发现了一本我们研究所所长写的书。我上学期修了她的课,她就在课上提到自己十几年前出过一本散文集,这件事就在我脑海中留下了这个印象,上次在这边居然发现了它,其实如果没有在这边发现它,我也不会特别去买一本来看,但这种没有任何期待的“偶遇”,却让我有一种“挖到宝”的感觉,就立刻把那本书带到楼下结账了。


书店:对,虽然我也说不好这种摆放的方式好还是不好,但我会觉得比如一个一直看文学书的人,他看到文学的旁边是一本科技的书,这对于他思维的跨界是有帮助的。正常人都会习惯在自己的舒适圈里面,你让他主动走出来是不太容易的,但如果是不小心让他遇到,说不定也会有一些“不小心”的帮助。


做書:这边图书的更新频率大概是怎么样的?


书店:其实频率不算太高,因为我们的书都有固定的位置和编号,但每一次更新会更新很多本。像是现在看到一些书架上有空出的地方,就是原本放在那里的书被买走了,空比较多的时候我们会把它们补起来,像现在暑假店里没有那么多人,也是我们集中进行补书的时候。


做書:相比之下,一楼的书反而比较少,而且基本上都是新书?


书店:我们一楼的书主要是以“小型书展”的方式进行选书,会在一段时间围绕一个主题来做的小展览,结束之后就换成下一个主题。


做書:我还发现你们一楼的小众杂志和独立出版物种类很丰富,是有特别想要支持他们吗?


书店:对!其实我们在独立出版物的选择上都不会有太多考量和设想,因为对于独立出版物来说,他们可以曝光的空间本身就非常有限,想要被很多人知道其实是很难的,所以我们其他的书都有在选,但独立出版物的话,因为他们也都蛮辛苦的,只要他们愿意来卖,我们都没问题,折扣的部分也都是他们说了算,我们不会提出太多的意见和想法。



书店一层的独立杂志专区,虽然区域不大,

却集结了非常多种台湾的自出版刊物


【书店的现在和未来】


做書:书店现在的样子是你喜欢的吗?


书店:我觉得是我喜欢的,其实它不是很好,有一大堆缺点,但我觉得还蛮舒服的。我们还有很大的成长空间,还有很多可以做的事情,比如我觉得会来我们店里的人,艺术、创意的人才很多,绘画、电影、多媒体等等各个领域都有,我在考量是否可以为这些创意人提供一些帮助,不管是书籍、空间甚至是课程,很希望往这个方向走一走看看。


做書:有这样的现象,应该是和旁边的学校是台艺大有很大关系,会比公馆那边台大、师大的学生更多一点?


书店:对,我们书店的一些客人毕业之后,过一两年再回来,你就会很明显地感受到他们的变化,因为隔了一段时间一直没有看到他,对他的印象还停留在大学时期,但你会发现他在学生时代关于创意、不受限、热情的感觉,就快被社会被磨没了,我觉得很可惜。


社会需要的是可以换钱的技能,而艺术却很难被定价,但有时候因为工作,或是他本身已经离开了艺术的环境,会不知不觉地忘记自己的艺术才能。我认识一些大一、大二非常有才华的的学生,到他们大三、大四,我会先担心他们要毕业了怎么办?但这些顾虑他们在当下是不一定会发觉到的,要一直等到出社会,才会看到有些人发展得还不错,但还有一些就不得不回归于现实。所以我也希望可以多留住一些有创意、有才华的人才,这些人才会互相吸引,也许会创造出更大的可能。 



书店一楼的寄卖专区,为有想法和创意的人

提供一方能够展示、贩卖的空间


做書:书店还有什么其他的未来规划吗?


书店:我们希望和书店所在的这个地方产生一些联结,我们这个地区叫“浮洲”,其实浮洲一直处于一种很尴尬的状态,这边原本的居民有一大半都已经被“都更”了(注:“都更”即“都市更新”,这里指由于旧房子拆迁,居民迁出原居住地);另一方面是这一区也有建设中的社会住宅,未来会有非常多的新住户搬进来。这就会发生一些很好玩的事情,当我们想要为这个地方做一些事时,原有的住民基本上都不在了,而未来的居民还没到来。但我们有这个心,所以我们在努力地搜集资料,一楼现在正在举办的展览就是浮洲的旧照片,就是我们目前搜集到的一些小成果。


做書:我刚刚在走来书店的路上,发现一路都是废弃的房子,包括书店在的这条巷子也是,所有你们这里也是“都更”的规划区吗?


书店:对。我们这里,政府在十几年前就已经通过拆迁的提议了,但通过之后又一直人反对、抗议,所以拖到了现在。我们当初来开店的时候,二楼荒废得完全不能用,也全部都是靠我们自己慢慢修复到现在大家看到的样子。房东看到这个变化后也没什么反应,其实这也是“都更停滞区”里房屋拥有者的普遍心态,他们本来也不会想要装修,过一天算一天,因为如果花太多钱在装修上,一旦明天都更了要拆掉,没有人会受得了,所以他租给我们之后,我们做什么他也不会管。


做書:那你们会不会担心书店明天就被拆掉了?有没有想过万一真的到了那一天,书店要怎么办?


书店:其实我们知道迟早会有那一天。如果真的到了那一天,我还是希望新北市政府可以把书店留住,我们有在认真地运营我们的网站,把它留住不是因为我私心想留下它,而是当你看到它过往做的一些事情,会了解到它消失的以后,要再恢复一个空间做同样的事情,非常困难。对于那些曾经常常来这里的客人来说,也很可惜,这不单单是商业问题,而是那些记忆会一起消失,比如说建个新大楼让我们搬进去,书店的味道是会改变的。



书店与枋桥文化协会合作,在店内进行的“浮洲印象展”。将过往协会所搜集整理的地方文史作展示,使浮洲有个可以获取地方故事的管道,期望可以募集更多浮洲当地居民一起共同记录、发掘在地生活故事。


做書:我很同意你的观点,我也觉得书是有气场的,它会和一个建筑去融合、改变,再一起建立一个让读者安心并习惯的氛围。像我现在完全没办法想象当年这里荒废时的样子,但如果再换到一个地方,那个气场又会是另外一个样子。


书店:对,我觉得书店或是做文化活动这件事,它没有那么单纯,比如你把一个古迹从A地搬到B地,它仍旧会吸引人去看,但书店就不一定。


做書:我觉得很大的一个不同是,古迹可能大家看一看就走了,是一个单向的接收过程,但书店会和来这里的人产生联结,而且是反复的联结,进而产生情感层面的东西。


书店:对,其实我不太清楚这里如果拆迁,未来应该是变成公园用地还是其他。如果是公园用地,我觉得书店应该有机会成为这个公园的一部分,算是我相对理想的状况吧。虽然这个可能性不大,那如果他们真的想要拆,就拆吧!


◆◆◆


还记得和程先生聊到我为什么采访书店时,他突然音量降低、语速转慢地说道:“其实我觉得我们书店……它的故事性好像比较薄弱……因为我有时候看同业啊,觉得他们每个人都有故事,但我们这边好像比较没有那些……比较多的都是因为巧合。”


比起许多书店的老板,他不算是很善言辞,但他可以把许许多多的巧合连成线,让书店成为现在的样子。他甚至说:“对我来说开书店不是’一个人浪漫’的事情,我有家庭要顾,家里还有三个小孩,但我可以通过卖书做到这件事。”


而我,就坐在他构建出的这个充满书香的理想国中,看着十分平静地讲出这句话的他,更让我心生敬佩!我默默地在脑海中想象着,他从为自己的旧书拍照、编号放到网上拍卖,到这家已经三岁多的实体书店;从那个不顾回收厂工人心烦也要把旧书“救”回来的小伙子,到现在已经拥有四个图书仓库的男人……这一路的辛苦,一定是语言没办法传达的。


印象最深的一段是他说:“很多开书店或是想开书店的人,最开始都很理想化,他们的想象都非常漂亮,但我开书店的源头其实并不漂亮。因为我做的是二手书,我觉得’二手书’和’回收’应该是相等的,这是最开始就要知道的一件事。可能很多人会觉得,开书店的人和拾荒人在社会地位上有那么一点点不一样,但我去回收厂去把旧书重新收回来的时候,我知道自己其实就是一个’拾荒人’。”


大概是这样一个低姿态的开始,为书店奠定了一种平易近人的气质,让官方网站上贴心的抵达方式提醒,和活动之后虚心的反馈请求,都变得顺理成章。他们收到的反馈还真不少,有温柔的提醒,也有苛刻的批评,但都在某种程度上给了书店发展的新灵感。对来过这里的人来说,能够参与到一家书店发展中的某个小环节,让它变得更好,又何尝不是一件热血的事儿呢?


据说在互联网还没不是很发达、人们要靠书籍来获取知识的那个年代,台北的牯岭街和光华商场,都曾是二手书的天堂,一群人埋首在有点脏又有点臭的小空间里,以极其没有效率的方式去“挖”自己感兴趣的书。那种过了很久才终于挖到一本的喜悦感,或许是处在这个“新知唾手可得”的年代的人很难感受到的。庆幸的是,当牯岭街和光华商场都成为时代的记忆之后,书店在台北浮洲的小巷子里,在一个有展览、有咖啡、有演出的空间中,为我们提供了感受那种喜悦感的可能。直到现在我都觉得,在书店买到了自己的老师在十几年前写的散文集,是一件非常神奇的事!或许那里也有一本对你来说很特别的书,正在等着你呀 : )



【如果你想去书店看看】

地址:新北市板桥区大观路一段29巷81号

营业时间:周一至周日 11:30-20:00

联络电话:(02)2967-1203

官方网站(需梯子):http://www./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