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他明明是个英国人,为什么被称为美国“建国之父”

 汉青的马甲 2016-09-09


吴晓波频道发起的众筹重译的《国富论》工作已经完成,在1588位参与者的支持下,我们邀请了浙江大学副校长罗卫东教授担纲此次《国富论》翻译工作。此文为罗教授撰写的译者导读。


文/罗卫东


曾经有一个人,未出生就失去了父亲,幼儿时一度被吉普赛人拐走,幸得叔父奋力解救,得以生还。他的一生,大部分时间与寡母相依为命,侍母至孝,终身未娶。

 

这个人一直以为自己体弱多病,活不长,但直到67岁那年他才逝去,在他生活的那个时代,这已经远远高出了绝大多数人的寿命。

 

他天资聪慧,未满15岁就进入格拉斯哥大学读书,18岁就获得了奖学金就读于著名的牛津大学。虽然在牛津大学读了快六年的书,但对这所学校深恶痛绝,责其庸师充斥、误人子弟。




与他那位著名的密友大卫·休谟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在事业上风调雨顺,28岁就被任命为大学的正教授,36岁出版了为他赢得巨大声望的第一部著作。这部作品的一个特殊读者,仰慕作者的道德文章,以优厚的待遇聘任他作为自己儿子的家庭教师。他毅然辞去大学教授的职位,陪伴自己的学生游历欧洲大陆数年后,还乡隐居,专心著述。

 

在53岁那年,他出版了第二部影响更大的作品。53岁之前,他只被人看作是一个哲学家,而53岁以后则只被人看作是经济学家。而其实,他的作品主题涉及到天文学、语言学、修辞学、哲学、历史学、经济学和政治学等多个方面。




他虽然是英国人,却支持美国摆脱英国殖民制度的独立战争,他创设的理论体系为美国的制度设计提供了重要的理据,被誉为美国的“建国之父”。

 

在他逝世217年以后的2007年4月13日,他的侧面素描头像被印在20英镑的钞票上流通全国。



 

他从未到过中国,他的著作也只有极少数地方提到中国,不过他写的书在这个国家有几十种译本,甚至某任总理也亲自出面向国民推荐他的书。

 

这个人,就是亚当·斯密,一个生于1723年,死于1790年,来自苏格兰的英国人!

 

亚当·斯密的名声如雷贯耳,甚至到了妇孺皆知的地步。他的巨大影响来自于两部著作,一部是1759年问世的《道德情操论》,另一部是1776年出版的《国富论》。




到2016年3月9日,《国富论》问世已经整整240年时间。在接近两个半世纪的时间里,人类的经济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世界的经济格局和产业版图也可谓日新月异。很多人由此而心生疑问,时过境迁,这部书难道还值得一读吗?

 

我个人认为,以下几点或许是《国富论》仍值得一读的理由。


经济体系无论多么发达和复杂,都有其基本的问题和简单的机理。《国富论》在揭示和说明基于人类天然倾向的那种经济体系的作用机理方面,是无与伦比的最好作品。

 

斯密在《国富论》一书中所抨击的经济弊见今天依然充斥着朝野,尤其是中国这样处于改革和转型进程中的发展中大国。

 



斯密的古典政治经济学体系是建立在与今天的经济学十分不同的思想和观念基础之上的,在某种意义上说,今天的经济学不仅无法取代《国富论》的功能,反而迫切需要《国富论》来充实、纠偏乃至改进。

 

《国富论》不仅是理论上的杰作,也是历史知识特别是西方经济史知识的荟集之作。通读之,不仅可以得到单纯的知识上的充实,更重要的是依托于斯密所提供的观察与分析历史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读者在面对新的历史现象时,其解释能力也能够得到提升。

 

也是最值得今天的经济学从业人员重视的,就是斯密在《国富论》中所体现出来的卓越的常识感。《国富论》全书没有卖弄任何故作高深的理论,更不使用让人望而生畏的经济模型。通过看上去十分日常化的说理方式,斯密与读者进行了思维上的深度沟通,最终彼此形成了某种思想认识的共同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