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献忠:如何从货币视角发掘历史?

 cat1208 2016-09-09


作者:张献忠,天津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年7月8日版

“食货志”专栏编辑:李晓龙,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


《万历会计录》是迄今留存于世的中国古代唯一一部国家财政总册,系张居正改革期间根据全国各地财政报告文册汇总编纂而成。全书百余万字,提供了明代财政收支的种类、数目及其沿革状况。这样一部大型财政总册,理应成为明代财政史研究最基础、最重要的资料。遗憾的是,因其数字浩繁,一直未得到有效利用,这不免使得本就薄弱的明代财政史研究难以走向深入。


明史专家万明与数学教授徐英凯联合攻关,采用历史学与数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耗时十余年,在对《万历会计录》系统整理和创新性发掘基础上,就其性质及其所反映明代财政体系的基本特征、变革趋向进行深入研究,于2015年11月推出《明代〈万历会计录〉整理与研究》。


▲《明代〈万历会计录〉整理与研究》书影



跨学科视角与整体史观 


全书分整理篇、统计篇与研究篇,三篇层层推进。整理篇对《万历会计录》中所有数据以现代统计表格的形式进行整理。统计篇对整理篇中的表格及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通过比较和归类,编制134个统计表格。在前两篇基础上,研究篇以统一的白银作为计量单位,将《万历会计录》中所有的收支数据折算成白银,以表格形式对当时全国的财政规模进行统计分析,计算出白银货币在明代财政中的货币化比例。


计量史学虽于20世纪80年代即已引起中国史学界的关注,但囿于学科限制,既有成果中鲜有运用计量史学研究的佳作。《万历会计录》大型数据文献的特性和两位整理研究者的学科优势,使计量史学在书中得到很好的应用。作者不仅运用基础数理方法对《万历会计录》中4.5万个数据作统计处理,而且运用系统聚类分析模型和随机数学中的线性回归模型,结合其他文献资料,补遗了《万历会计录》卷六山东田赋的全部缺失,试图复原16世纪明代财政全貌。


该书的出版使《万历会计录》这部卷帙浩繁、数字庞杂的大型数据文献得以为学界方便利用。而以白银货币化为切入点,将晚明财政史与社会变革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对晚明社会变迁、国家转型及其与全球化的趋同性进行深入阐释,体现了作者的整体史观。



白银货币化的切入点


明代,白银从民间自下而上崛起到逐渐成为社会流通领域主币,再到获得国家实际认可,最后进入银本位制阶段并全面渗透到国家财政结构,这一过程不仅是财政结构的变革和财政体系的转型,而且为我们提供了“理解明代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的新线索”。


全书沿着财政体系的脉络,解读明代社会变迁和国家转型,认为晚明以货币为本位财政体系的确立,不仅是现代田赋制度的开端,也是现代货币财政的开端,而其更为重大的意义则在于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作者将其归纳为六方面的转型:中国货币体系从贱金属铜钱转向贵金属白银本位制,即自由银制转型;中国财政体系从实物财政向货币财政转型;中国传统经济向货币经济转型;国家治理的转型;中国社会从传统向近代的转型;中国从古代赋役国家向近代赋税国家的转型。不仅如此,白银货币化还导致外银大量流入,进而使其成为世界货币,中国由此与世界连接互动,主动参与了全球化的进程。由此亦可发现,白银货币化所促发的变革是时代巨变,无论从深刻性、彻底性还是持续性(白银作为完全形态的货币长达500余年,至1935年后才废弃)上,都绝非唐宋或宋元变革所能相提并论。


通过对白银货币化进程的研究,作者为晚明中国历史进程提供了一个新的解释模式:市场萌发→明代白银货币化→社会经济结构的变革→赋役→财政改革→财政体制转型→国家治理机制转型→中国从古代赋役国家向近代赋税国家的转型。这一解释模式不仅是学术观点的创新,也是研究范式的突破。在这一模式下,随之而来的一系列问题均需我们深入研究或重新审视,比如,随着财政体制转型和国家铸币权的丧失,国家如何从商品流通的创始者、管理者,转化为依赖市场的需求者?其带来的问题有哪些?地方财政具体怎么运作?



澄清学界模糊认识


凯恩斯曾经说过,“如果以货币的角度发掘历史,整个历史将会被颠覆”。该书以白银货币化为切入点,尝试澄清学术界对晚明诸多问题的模糊认识。


首先,对张居正改革进行重新诠释。《万历会计录》是“张居正改革的产物,是张居正改革的历史见证”,也是“反映改革情况最可靠、最详备的文献资料”。该书以《万历会计录》所反映的白银货币化问题,作为重新认识张居正改革的切入点,认为张居正在白银货币化已占据主导地位情况下,在此前一个半世纪改革量的积累达到临界点时开启全面改革。而改革的关键就是编纂《万历会计录》,清丈全国土地,从而推进国家财政全面货币化,为白银货币成为财政主体奠定基础,促成现代货币财政的开端。


▲《十六世纪明代之财政与税收》书影


其次,试图反驳黄仁宇“洪武型财政说”。1974年,美国学者黄仁宇《十六世纪明代之财政与税收》由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2001年,该书在中国翻译出版。黄仁宇在书中提出“洪武型财政说”,并将其“作为明代中国财政保守、僵化、落后的象征”。黄著对相关基础文献数据资料基本上弃之不用,而是仅仅凭借西方经验模式,“采用较为随意的史料撷取与统计估测”,对中国明代财政作了全盘否定。鉴于黄著在社会上广为传播,为清除其以西方经验为基础的理论预设对读者的误导,万明女士用翔实的资料和严谨的逻辑分析,从历史观和方法论两个层面阐释了“洪武型财政说”的偏狭。


编排:@邱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