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批评是一种"高看"

 昵称35928568 2016-09-09
  批评是一种"高看"

  有人说,这年头,阿谀奉承的人多,抬轿子的人多,顺情说好话的人多,哪还有人批评人?在很多人看来,批评人,就会得罪人;谁得罪人,谁就是不受欢迎的人,谁就会被人烦,谁就会让人躲得远远的.这年头,所到之处,几乎人人都在信奉"多栽花、少摘刺"的处世哲学.

  人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不喜欢听取批评意见,哪怕是善意的批评;都喜欢听恭维话、奉承话,哪怕明知这种"好话"是一种"捧杀".虽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可一听到"逆耳的话",很多人心里就不是滋味儿.没有表现在脸上的,没有爆发脾气的,没有暴跳如雷的,就算"有涵养";甚至有人因为批评了他,就会"记仇",对你耿耿于怀.

  中国历史上,像魏征这样敢于向皇帝直言进谏的人,实不多见.因此,难能可贵.不管什么时候,只要唐太宗有不对的地方,魏征就会据理力争,给予批评,即使唐太宗因此大发脾气,魏征也毫不畏惧,照旧慷慨陈词.魏征病逝后,没人批评唐太宗了,这才感到事情的可怕.悲伤中,唐太宗说了一段话:"一个人用铜作镜子,可以照见衣帽是不是穿戴得端正;用历史作镜子,可以知道国家兴亡的原因;用人作镜子,可以发现自己做得对与不对.现在魏征死了,我失去了最珍贵的一面镜子."这说明,唐太宗是一位善于听取批评意见的人.

  民间,有一句俗语,叫做"严是爱,宽是害".有人撰文说:"人们也知道批评不招人喜欢,所以批评起来都比较谨慎.只有两种情况可以使人提出批评.一种是有勇气的人,他不怕被批评者的反感甚至报复;还有一种是批评者知道被批评者有克服自己人性弱点的定力,虽然会在感情上不接受批评,但理智能够让他笑纳批评,即使批评得不对."《孟子·公孙丑上》一书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这原本是孟子称赞孔子弟子子路的话.后人把这句话简化为"闻过则喜",是称颂有自我修养的人,赞扬乐于听取批评的人.

  有人说:没有真正的批评,就没有真正的进步.批评人的人是高尚的人,乐于听取批评的人,是明智的人.只有乐于听取批评的人,才能少犯错误,少走弯路,少摔跟头.有一种朋友,叫诤友.诤友就是勇于当面指出缺点错误,敢于为"头脑发热"朋友泼冷水,真心帮助自己的朋友.成绩面前,怕你骄傲自满;权力面前,怕你专横跋扈;纪律面前,怕你心存侥幸;"八小时之外",怕你自我放纵;没人监督,怕你懈怠放松.才不怕得罪你,才批评你.

  批评你,是看你值得批评,是真友谊,是真心为你好.一个人批评另一个人,暗含着"高看"你的人品,尊重你的人格.谁说批评不是一种尊重呢?是对你人格的尊重,是对你人品的尊重,是对你品德的肯定.如果你是唐太宗那样的领导,如果你是子路那样的人,就会这样看待批评:还有什么荣誉比在品格上被"高看"更有尊严感呢?不交敢于批评的人交奉承人的人,又有什么意义呢?这样的人,就是明知批评的不对,也不会火冒三丈,大发雷霆.

  批评是一种尊重,是一种信任,是一种期待.批评者深信你通过批评,能够心平气和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可以变得更好,可以变得更强,可以变得进步更快.批评不是批评的目的.批评的最终目的是让被批评者接受,汲取教训,改正错误,让社会变得更美好,让朋友变得更亲近、更可交,让人际关系变得更简单、更和谐.足见,批评是一种正能量.

  既然批评是一种尊重,一种"高看",是冲着问题来,就要把尊重和善意充分表现出来.被批评者,也要有博大胸怀,有接受批评、承受批评雅量;这样的一种信任和良性互动,是一种虚怀若谷的品格.一个虚怀若谷的人,就是有错误,不是也值得被尊重、被"高看"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