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九日山“三十六奇” 多少胜景今犹在

 禅茗 2016-09-09
url:http://szb./qzwb/html/2016-09/09/content_267601.htm,id:0

核心提示

仲秋前后,气候最是宜人,山川景物仿佛都自带“美颜”功能,露着那风情的眉眼,可以入曲也可吟诵。晚唐诗人张为曾在《题九日山诗》中写道:“叠嶂横空向郡西,迥然高削众山低。树梢缺处见城廓,日影落时闻鼓鼙。风触薜萝鸿鹄语,谷生烟雾鹧鸪啼。游人步步出林去,碎月玲珑满石梯。”今天,就让我们去那著名的泉州九日山一赏巍然秋山景,同时也探觅一番九日山古已有之的“三十六奇”,看看这座名山中,多少胜迹奇景今犹在。

□本报记者吴拏云文/图(除署名外)

天胜绝景流播海内

与众多雄山峻岭不同,九日山更多一份书卷气和沧桑感。不管是1400多年前印度高僧拘那罗陀翻经之处,或是宋元的祈风石刻群,抑或是历代以来文人墨客登临所留摩崖题刻,皆有时光堆砌的静雅之美,也更具诉说感。元至正九年(1349年),以正议大夫任泉州路达鲁花赤的偰玉立来到九日山,他“远观海屿之晏清,近览溪山之胜丽,遂搜三十六奇,访四贤遗迹,摩挲石刻,逍遥容与赋咏,而归书以记岁月云”。由此不难看出,在元时,九日山已有“三十六奇”之说。不过,要说到这“三十六奇”的本初来历,却实难溯其源。

明万历年间,同安布衣先生黄文炤所著《九日山志》一书中,有一篇《序》是周维京(万历二十三年进士)所作,文中称:“山以九日名,志旧也。然自晋、唐以来,姜相、秦君诸君子先后入泉,盘桓造胜,而山之名愈重,则固以千秋兹九日矣。夫谁之九日而千秋之人也。往日三十六奇,种种天胜,真令人应接不暇。缙绅大夫与夫山泽韵士、方外名衲,筇屐相踵者无空日,蠲咏著于苍崖绝壁之间,流播海内,侈为美谈,何其盛也!”在那时候,九日山和它的“三十六奇”声望好比今天的迪斯尼乐园一般,人人多以“曾去游玩”为耀,才会出现“筇屐相踵者无空日”的盛景,“搜奇”“寻奇”更是当时的一种时尚。

经唐宋开拓,九日山有寺院宝塔、摩崖石刻、亭台楼阁、祠屋书室甚多。黄文炤于是在《九日山志》中,将“三十六奇”罗列一番,即:秦君亭、姜相台、翻经石、石佛岩、无等岩、钓台、一眺石、醉石、葫芦石、百级石、清凉石、碧玉峡、砌石庭、自然磉、廓然亭、翠光亭、聚秀阁、御书阁、琴泉轩、乱峰轩、思古堂、墨妙堂、水陆堂、神运殿、灵乐祠、肉身佛、东峰道场、白云井、菩萨泉、惠泉、放生池、仙人桥、晋朝松、无名木、檀樾林和石砚石盆石碾石灶。

名木凋萎身化尘烟

时光氤氲、指间飞沙。以前的时光里有许多我们现在没有的东西,失去便是失去,再也追不回来。“无名木”便是其一。

《闽书》有载:九日山西峰南麓有一株参天大树、盘根错节,枝叶茂密,无人知树名称,所以统称“宋时木也,莫识其名”,这也是“无名木”一名的来历。这棵树据说活了有千余年,简直是树里的“老寿星”了。宋、明两代都留下了不少吟诵它的华文、诗篇。南宋曾任泉州知州的王十朋就著有《无名木》诗二首——“一木苍然老更奇,肯将名与世人知。我来不具知名眼,深愧平生不学诗”;“堂下有奇木,灵根植何时?非无栋梁用,所叹识者稀。匠石不可待,山中聊自怡”。南宋官至龙图阁学士的傅宗教也有《无名木》诗一首:“峨峨九日峰,下有千年木。正异岁寒姿,命受兹也独。十围铁干古,百尺虬髯矗。不以姓名显,肯为封爵辱。畏名如畏虎,终焉托岩伏。何当大厦求,一枝亦自足。”明代曾任广西按察使、广西参政的苏浚也不肯“示弱”,步王十朋之韵,写下《题无名木》二首:“有木无名名更奇,托根幽壑避人知。许由逃迹唐虞世,不入胜名书与诗”;“木存无人识,木凋不记时。灵根藏九地,所贵知我稀。肯自比凡卉,争逐春风飞”。

虽然“无名木”千百年来饱享美文的誉赞,不过,到头来也难逃枯亡之宿命,据说在清代(也有说是明代)的某一天,老树凋萎,身归尘烟,徒留眷恋在人间。如今到九日山的廊然亭下,依然可以见到在原树故址处,还有景迹题名“无名木”石刻一方,南向,隶书,字径约20厘米,不知年代及作者,似为宋刻。

九日山“三十六奇”中的晋朝松、檀樾林,命运也与“无名木”相似。晋朝松为晋时所植,直至清顺治年间才为台风撕拔而去。檀樾林原为延福寺后一片树林,后陆续枯槁而逝。自然磉是原本在延福寺大殿西侧的一块巨石,平滑如镜,上面还曾搭过亭子,惜早已化为石砾。泉州市文管所研究员黄真真称,虽然一些胜迹今已不存,但是在书中、石刻中都还有记载,这就至少为历史留下了念想,留下了可供追忆的凭证。

西秦东姜岁月如歌

令人高兴的是,菩萨泉依然如故。从九日山景区大门进去,到西峰山脚下,就能见到这潭泉。此泉水据说源于九日山东、西、北三峰山涧交汇处,山泉会聚而后注成小潭。此泉亦被称为菩萨泉。在潭边,有红色隶书竖写的题刻“菩萨泉”三字。

由菩萨泉边拾级往东而上,不远就是“廓然亭”了。相传此亭为宋元丰年间无可禅师所建。宋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大儒朱熹首游九日山时,曾咏《题廓然亭》:“逗留访隐古祠旁,眼底樛松老更苍。山得吾侪应改观,坐无恶客自生凉。”后来再作《寄题廓然台》一诗:“昨游九日山,散发岩上石。仰看天宇近,俯叹尘境窄。归来今几时?梦想挂苍壁。闻君结茅地,恍复记畴昔。年随流水远,事与浮云失。了知廓然处,初不从外得。遥怜石上翁,鹤骨双眼碧。永啸月明中,秋风桂花白。”可见,朱熹对廓然亭惦念不忘。

菩萨泉往西而上,过了西峰石刻群,则有无等岩。据清代《四库全书·名山记》所载,无等岩“岩高丈许,镌‘泉南佛国’四字,唐僧无等建庵其侧”。据说唐代高僧无等禅师栖隐于此44年,最后于99岁时圆寂。走近细看这“泉南佛国”石刻,只见起首写着“至正十年”,但并无落款,不免令人失望。不过,《九日山祈风文化丛书》中称,“泉南佛国”四字最早是无等禅师所题,后磨灭无存,元代时偰玉立补题于上。无等岩上还有一座佛岩塔,形制古朴,但黄真真认为,该塔塔刹、塔身与底座雕刻风格不一,似为后人改筑。无等岩前原有“砌石庭”,奈何年代久远,砌石庭已荡然无存了。

佛岩塔再往上就是大名鼎鼎的“秦君亭”了,这里旧为唐代著名诗人秦系隐居结庐之地。据史料载,该亭几经兴废,清嘉庆二十年(1815年)秦系裔孙秦时中任南安知县时,重建此亭,并立石碑纪事于侧。现在看到的亭子,却又是1990年重建的了。在亭子的左侧,立有“高士峰”碑刻。古书称,高士峰的峰顶原有一片绿茵地,青草气味芳香,游人闻香而眠,可以消除疲劳,民众将草地中的大石称为“醉石”。如今,草地不知换过多少遍了,石头仍有不少,只不知哪块才是“醉石”了。据说,高士峰顶上原来有一奇石“葫芦石”,雨季会汲水,夏季会泌水,神秘无比。然而,现在此石也早已湮没不见。另外,西峰旧有白云坞,是唐代会昌进士傅笋筑室读书处,前有白云井一口,但今已不存。

秦系与宰相姜公辅是好友,秦系住在西峰,姜公辅则居于东峰,从“高士峰”望出,对面便是“姜相峰”。《八闽通志·卷73》称:“姜相台,在九日山姜相峰之下。旧有石台,唐相姜公辅尝登览于此,因名。”实地去看,姜相台是一块巨岩,其上可坐人。遥想当年,姜老闲坐在此,眺览群峰,傲啸山水,也是别有滋味。北宋同安县书法家苏绅还在一块石磴上题刻了“姜相峰”三个斗大的隶书字。聚秀阁,位于东峰姜相台后平地上,系姜公辅隐居东峰时筑室旧处。

东峰之上还有道场,本为道士设观练道之处,历代都有道士于此设醮祈福禳灾。朱熹曾两度登临此地,一是宋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朱熹任同安主簿时,登临“东峰道场”场讲学;二是绍熙元年(1190年),朱熹赴漳州任途中重游九日山东峰故地,写下《奉酬九日东峰道人溥公见赠之作》:“几年回首梦云关,此日重来两鬓斑。点检梁间新岁月,招呼台上旧溪山。三生漫说终无据,万法由来本自闲。一笑支郎又相恼,新诗不落语言间。”并于东峰西侧主持建造“思古堂”,题“仰高”堂额,可惜已于后世湮没,无迹可寻。东峰道场原址上如今有东峰道观,是近年重新修建的。

九日山东西两峰交界处,有高岩二处,隔涧对峙,宋代这里曾搭起一座木桥,连接东西两峰,桥下山泉潺潺,凉风飒飒,走在上面飘飘似仙,故人称“仙人桥”。此桥历经风雨数百年,最终朽坏,化为尘烟。

天然石佛神态安详

西峰绝顶有座石亭,亭里有一尊天然岩石琢成的阿弥陀佛像,这是九日山“三十六奇”之一,世称“石佛岩”。据石亭旁所立的木碑介绍,此佛像是五代末漳泉清源军节度使陈洪进命工匠镌刻的。佛像跌坐莲花座,袒胸盘足,双手拖放膝上,衣褶深密,神态安详。现存石亭(石室)系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南安知县李延基重建的,他还在石亭正门题匾“洞天别现”。“石佛岩”历代数度修复,故能存留至今。石佛岩西侧有《泉郡守信吾程公生祠记》碑,是明嘉靖年间为“神明郡守”程秀民而立。

石佛岩东侧有一怪石,其上有一大凹槽,周边还有凿孔。丰州文史爱好者江耿成认为,此石极有可能就是“三十六奇”中的“石砚”了。在石盆、石碾、石灶等物(据说是当年秦系隐居时用的)无处可寻的情况下,这块石头就成了游人们怀古思幽的绝佳寄托。不过这一说法尚未得到证实。

石佛岩前原有“钓台”,是秦系抛纶垂钓的地方,今仅留遗址。石佛岩外有石阶百级,原为唐宋所垒,阶石层递,蜿蜒曲折,被古人誉为“百级石”,现在的登山石阶已非旧物。九日山山涧中据说旧有一块大磐石,清凉泉水淌过其畔,故称“清凉石”,惜今亦无存。同样遍觅不得的还有“碧玉峡”,此原为“两巨石如玉女耸立山涧”。

石佛岩下方不远处有著名的“一眺石”,此石不大,站于其侧,“东望清源,南眺紫帽,左襟丰州,下临金溪”,风光无限。明代布衣诗人黄克晦曾作“一眺石边几度看”诗句,描写流连忘返的心境。据九日山文管所原所长胡家其介绍,一眺石旁的平台即为“翻经石”,该石平坦如砥,可容十数人同坐。天竺高僧拘那罗陀自印度泛舟来华挂锡九日山延福寺时,喜欢于此石上潜心译经,后人为了纪念他,将此石命名为“翻经石”。到了宋代,有人在翻经石上刻了个石棋盘,至今犹在。“翻经石”是九日山现存年代最早、意义深远的古迹。

北宋名臣蔡襄在九日山奉先院东壁题有“日照溪山生翠光,春深花草杂幽香”诗句,“翠光亭”原为古代文人墨客游憩时的好去处。此亭已毁。九日山北峰古时还有宋代高僧无可法师建造的“乱峰轩”,此轩后亦倾圮。无可法师在菩萨泉附近建造的“琴泉轩”,也因日晒风吹而毁。

山中搜“奇”重温古闻

九日山下有延福寺和昭惠庙,一佛一道,皆为历史久远之所。延福寺始建于西晋太康九年(288年),旧址在丰州庙下村,唐大历三年(768年)移建九日山麓。唐咸通年间重建寺内大殿时,相传乐山仙翁李元溥用神力运杉,助力建殿,所以新建大殿取名“神运殿”。古时延福寺二、三道山门之间有一放生池,是南宋延福寺住持慧邃禅师为备善信、香客放生而开凿的。现为天王殿前方广场。

昭惠庙在延福寺的东侧,原为“灵乐祠”,是唐代延福寺住持感念仙翁李元溥无量功德而建的。昭惠庙内原有一尊“肉身佛”,据说其本身为宋代元丰年间泉郡巡辖官陈益。但因历史变迁,肉身佛今已荡然无存。如今所见的昭惠庙也是2005年复建的。宋绍兴元年(1131年),慧邃禅师力主祈谢供品易荤为素,是谓佛门“水陆会”。慧邃禅师还在昭惠庙左侧兴筑“水陆堂”,既供民众祭祀,又不打扰佛门清静。水陆堂也是九日山“三十六奇”之一,但今已无觅。不过,值得欣慰的是,昭惠庙前,古井“惠泉”依然在。此井有双眼,里面的古井磐保存完好。唐咸通十年(869年),此地有泉喷溢而出,泉水清冽甘甜,古时百姓取此泉水和药煎服,据说有除病奇效。延福寺僧人于是凿井储水,这才留下了这古井。现在井旁还有“惠泉”二字,刻在一块岩石之上。

南宋名士陈知柔曾撰文《墨妙堂记》,颂赞延福寺高僧无可禅师和他收藏的文墨珍宝。据说,无可禅师喜好名家章帖字画,特地建了一座“墨妙堂”来存放墨宝字画。不过,该堂古时已毁,墨宝名画也不知下落。延福寺唐宋年间获历代皇帝御赐匾额据传多达21块,至为珍贵。寺僧为了收藏这些御赐的金匾,于宋代建造“御书阁”一座,供人瞻仰。该阁后世年久失修而毁。

明嘉靖年间曾任泉州知府的程秀民有诗曰:“空山木落惊秋暮,为惜黄花载酒过。树隐禅宫栖白鸟,水深沙界满青莎。疏篁日午侵棋局,远浦风生起棹歌。三十六奇何处觅?凭君犹说隐君窝。”我们在九日山搜寻“三十六奇”,也不只是贪恋这泉州名山的旖旎风光,更为重温古闻旧事,留住历史的最美风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