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真爱们,今天又是周四啦。按照与大家的约定,今天这一篇依然给大家推荐好物。 这次,是一个名画折页系列: 《千里江山图》 《清明上河图》 《富春山居图》 这三幅画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三,是我国古代绘画艺术无法逾越的巅峰,且三幅都是“大”作。这当然指它们在中国绘画艺术史之中无法替代的地位。同时,这三幅画的面积也真的很大。 真迹《清明上河图》长五米,《富春山居图》的剩山卷以及藏于台北故宫的无用师卷,如果能够合起来,共长七米,而《千里江山图》更长,足足有十米。 这么大尺寸的画,事实上是非常难保存的。中国绘画要么画于素绢之上,要么作于纸上,墨迹基本就是“见光死”。所以,博物馆根本不可能长时间展出,容易氧化“毁容”。 即使展出,也不会长时间面世。每展出一次后,就得“休息”上几年,才能出来透气。 像类似的大作,因为这样的珍贵和稀缺,每展出一次,都是万人空巷。 大家还记得去年故宫的《石渠宝笈》展上,展出《清明上河图》的情况吗? 因为很多人知道,这一辈子,没有多少次机会能够如此近距离看到这些名画,于是花光全身力气挤进去了。但情况多半会是这样的: 不是乌央乌央的脑袋,就是嘈杂的人声。 咱们今天讲的这三幅画,平时都在博物馆的“暗无天日”的库房中存放着。《富春山居图》尤甚。一幅画分成了两半,存于两地,中间隔着整整一个海峡。 想好好地近距离欣赏它们,实在太难了。 所以,今天有了这样的一套折页。 这套折页按照1:1比例原版复刻下来,我们可以清晰、仔细、放慢速度地看到画中任何一个细节。 将名画做成折页,大家可以一点一点翻开来看每一部分上的风景。 我们都知道,中国画的技法讲究的是“散点透视”,也就是说同样一幅画并不是你站着不动就能欣赏它的美,你视点必须是移动的,也就是人们常讲的“移步换景”。 当我们去慢慢摊开折页时,其实就达到了这样“移步”的效果。 那么,为什么选中了《千里江山图》《清明上河图》《富春山居图》这三幅呢? 在我看来,这三幅画组成了人这一生不同的节点,也是每个人生节点完全不同的风景和感悟。 千里江山图 这是王希孟在18岁时的作品。历史没有对这个画家有太多的记载,然而凭借《千里江山图》仅仅一幅作品,他画出了所有青年应该有的风华正茂。 诗人蔡京写到:“江山千里望无垠,元气淋漓运以神。” 《千里江山图》局部 这是一个意气风发的人眼中看到的景色。满是耀眼的蓝绿,重峦叠嶂、亭台楼阁,从前都是隔着屏幕看画,当画真的摆在我前面时,这种蓝绿色真的很震惊。 它让我相信,这是我们所有人的二十来岁。等到我们再长大一些,看到的又是什么呢?我想,应该是《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的风景,是世间万物。有人做过统计,共绘制814人(汤友常数米法),牲畜60多匹,船只28艘,房屋楼宇30多栋,车20辆,轿8顶,树木170多棵。 它就像一幕幕起伏的戏剧,每一处都值得用放大镜细细地去看。 《清明上河图》局部 小时候,看《清明上河图》的介绍,我总以为它应该很宽大,但事实上,这幅画仅仅宽25.2厘米,画家在这么窄的画布上,张择端把能看到的繁华和热闹全部装进了画面中。 想来,我们人生也总是有过这样一段繁闹的时光吧。那么这样的热闹时光之后呢?是一种至静的心境吧。 于是,我们看到了《富春山居图》。 富春山居图 黄公望花了十年,画下这幅画。不过论东西的数量,远远没有清明上河图多。 陈丹青老师说,成熟老练的大师喜欢做“减”法。人生的加法总容易,越到后面,减法其实越难。 所以,《富春山居图》画的已经不是事物本身,它说的是四季的流转、时间的流转、人的流转。 《富春山居图》局部 但任凭如何流转,我们却又总能在里面找到宁静到一的心境。 曾经有人说过这样一段话: 《千里江山图》讲“见自己”,十八岁风华正茂,心中有色彩斑斓的世界;《清明上河图》讲“见众生”,烟火人间,现实的力度被无限扩张,在大的社会环境里,人是显得多么渺小;《富春山居图》讲“见天地”,四季流转循环,人抛却了一切外在的制约,回归本源。 这三本折页,严格按照原画制作。画面上清晰的印章,全部都是收藏过这些画作的名人印记。包括宋徽宗、乾隆的章。 ![]() 从前藏于帝王家的名画,今天来到了我们的手里。 如今,不需要等着博物馆展出,隔着玻璃板儿才能看展柜里的画作了。这三套折页搁在自己的手里,就像是组成了每个人自己一生的风景。 ▼ 好物推荐 ![]() 长按二维码 购买这套名画组合 ↓↓点击'阅读原文',也可以购买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