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质特征: 怕冷耳鸣、腰酸背痛,还常有失眠、烦躁、夜尿、大便溏稀、小便颜色清而量多、腰酸背痛等症状。阳虚较严重的人还会表现出消化不良、腰膝酸软疼痛、大便难行、耳鸣、记忆力减退等,甚至脸上还会出现色斑。性格多沉静、内向。
体质分析:因为体内缺少阳气,身体不暖,会表现出一系列虚寒症状:例如血压、体温偏低。
发病倾向:容易患上中医讲的寒证,例如出现咳嗽后一定有痰、消化不良后会腹泻。
调养方式:
1、可多吃甘温益气的食物,比如葱、姜、蒜、花椒、韭菜、辣椒、胡椒等。
2、少食生冷寒凉食物如黄瓜、藕、梨、西瓜等。
3.起居要保暖,避免长时间待在空调房,防止出汗过多,在阳光充足的情况下适当进行户外活动,运动时避风寒。
4、自行按摩气海、足三里、涌泉等穴位,或经常灸足三里、关元。

【饮食】补阳的食物中最宜肉类是牛肉、羊肉、鸡肉,最宜调料姜和葱,最宜蔬菜马铃薯,最宜饮料红茶,这些食物可补养五脏,强壮体质。不要吃寒凉食物,即使在盛夏也要少吃冷饮。
【药物调理】遵照“春夏养阳”的原则,在自然界阳气旺盛的春夏季节补充身体阳气,可以在饮食中增加一些补阳的药物,例如在煲汤的时候加入鹿茸、冬虫夏草、肉苁蓉、杜仲、芡实、丁香等。
【起居】阳虚质人适应气候寒暑变化的能力较差,冬天要格外注意腰部、颈肩部、足部保暖。四季要经常晒太阳,尤其是晒后背,背部是身体最重要的七条运输和管理阳气的经脉汇集处。即使隔着衣服晒,效果都是很明显的,身体会把吸收到的阳气运送到全身各处。此外,居住的卧室要朝阳,平时也要多坐在窗边,接受阳光照射。夏天不要贪凉而门窗大敞,避免在寒凉的室外随地落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