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风光(1579)济宁戴庄天主教堂
一直以为济宁是孔孟之乡,其它信仰似乎很难进入这个传统熏染下的地方。但事实并非如此,宗教信仰总是以坚强的毅力和令人惊诧的速度到处传播。吾人一直不能理解传教士这一神秘的职业,总是世俗地理解他们的工作。在一切地方,贫困或者偏见,都有传教士不屈不挠的身影。信仰,无论如何,应该受到尊重并加以保护。因为,吾人不能阻止信仰的自由。
戴庄天主教堂,位于济宁市任城区李营镇戴庄村。1898年清政府签订“中、德、胶、澳租界条约”,戴庄天主教堂即为清政府赔款建成。这里本是有着中国传统精髓的园林,清朝初叶,豪绅李澍在此筑私人花园,名“荩园”。宣统元年,李澍后裔将荩园卖给德国传教士安治泰和奥地利传教士福若瑟,从此便为天主教所用。1948年7月,济宁第二次解放,济北县委和县政府即设在教会内。1951年3月至1956年属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制的鲁中军区疗养院迁至戴庄。1956年以后续办精神病防治院和干部疗养院至今。2001年,圣堂交还天主教会使用,其余建筑仍属山东省精神病防治院。
圣堂为教堂的中心建筑。坐西面东,这是一般的教堂朝向无异。高耸的十字架下是山字形的哥特式面孔。灰砖有些沧桑,扶壁柱将里面分为三块。玫瑰花窗和尖肋栱门丰富了立面。
省保碑。戴庄天主教堂的规模以及保存状况,都比兖州天主教堂优越得多,但它尚未入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
 十字架装饰的尖顶。
 花窗,色彩已经消退,但风韵不减。
隐窗。 圣堂呈长条状,西端是弧形收尾,这和内部圣像的布置有关。
 可以想见,三座长条窗的里面,是圣父的塑像,聆听信众忏悔。
 冰盘檐下,是类似垂柱的花雕,这应是吾国的建造技艺。
 扶壁柱底部宽大,向上收分,以坡顶过度。 扶壁柱,等距离地排列。
 圣堂屋面。 双层筒瓦,实属罕见。
 砖墙承重,底部较厚,以瓦檐收窄,自然不露痕迹。
 花窗花饰。
 灰砖凹凸有致的韵律。
 教堂北,为神甫楼。红瓦覆顶。多折的屋面,陡峻的坡度,欧陆风情毕现。
灰砖之上的红顶显得生机勃发,在略显古板森严的圣堂旁边,更加夺目。
 弧形顶天窗。
 主入口。
 红五星应该是1949年后改制,内衬的白灰隐隐透出些不同年代的区别。扁窗上的线条类似徽派建筑的观音兜。
 单坡顶天窗。 西立面。 神甫楼。
 圣堂北,有一狭小的垭口。进入之后,自然的大树成为主角,建筑在它的身旁,含蓄隽永。这便是清初名园:荩园的入口。
 荩园的开始。
 菱形漏窗。
 月亮门上,镶有石匾额,是明末宫廷画家夏大观所题“游目骋怀”篆书。
 荷花塘占地4亩,深过丈。池东、南、北三面各有一座小桥,与塘中亭榭相连。
 六角攒尖亭瓦当滴水。
 亭北水榭五间,为歇山式建筑。周有檐廊,丹柱灰墙。
 明间石阶。 从西北望荩园。
 抱鼓石。 荩园之后,有神甫墓园。碎砖落在其上,青藤盘桓其间。想来是多年无人打理。 一块石碑,碑顶刻十字架。下书“王斐理伯之墓”,生于1901年,卒于1990年。这碑立的时间不长,基座却似乎并未深埋。 戴庄天主堂占地甚巨,二百余亩,曾是鲁西南的传教中心,也是“中华圣言教”总部所在地。1949年后,被部队占用,后成为山东省精神病院至今。这一方面保护了这片西洋建筑,同时也改变了建筑的功用,改建和拆除了部分建筑。这不知是喜是忧。建筑的命运,随时时代的转变,发生戏剧性的变迁。但建筑的内质却不随时间褪色,反而愈加成熟。每一扇窗棂的后面,每一片瓦片砖块,都有过故事。
 宝盒顶。
 转折多变的红瓦顶,山墙细腻地表达美感。
 蓑衣顶。
 山墙蓑衣的造型,灰砖叠涩内收。立面变化丰富。

窗台采用水泥瓦铺就,对快速排泄雨水相当有利。
 这弧线山墙颇似圣堂,当初应该也是一座重要的建筑所在,现在的山墙边建起厕所。情形局促不安。
 灰浆饰面,二层长条建筑。
 窗顶砖饰。
 瓦因年代的不同和材质的差异,在阳光下变幻出不同色彩。
 怡楼。
 怡楼主入口立面。
 红瓦屋面。
 凸出的所在应是楼梯间的位置。 后世加建一层平台。
从高耸的烟囱看,这里应是厨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