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好医生”杨荣华:扎根乡村的“白求恩”

 北书房2014 2016-09-09

  在大英县蓬莱镇,杨荣华这个名字远近闻名。在行医的20多年里,他始终怀着一颗真诚的爱心,温暖着不计其数乡亲的心,他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句话。

  1999年,原古柏乡政府在全乡寻觅优秀医生担任乡卫生院院长时,首先想到了他。乡政府请他去乡里担任卫生院院长,很多人都为杨荣华感到高兴,但他居然给乡政府提出了要求——当院长可以,但不能离开幸福村。近20年的行医中,幸福村已经成为杨荣华心里难以割舍的地方,他熟悉村里的每一个人,了解村里每一个患者的病情,他舍不得大家,大家更离不开他。就这样,杨荣华当上了古柏乡卫生院院长,却在闲暇时回到幸福村,继续当他的村医。后来,撤古柏乡卫生院时,杨荣华拒绝了组织对他的推荐、迁任,回到了幸福村。

  20年如一日免费为孤儿、五保户看病

  杨荣华每次给村民开的药不超过6块钱,20多年来一直坚持为孤儿和五保户免费看病。

  “荣华是个好人哦,这么多年一直义务照顾我、帮助我,待我就像对自己的亲爸一样,没有他的照顾可能我这个孤老头子早就不在了。”谈到杨荣华,该村五保户李远前有说不完的感激。自从20多年前成为村里的“赤脚医生”,照顾老人的饮食起居、关心老人的身体健康就成了杨荣华不变的自觉行动。李远前年老体弱,很多家务都无力承担。杨荣华便吩咐家里人定期到老人家打扫屋子,收拾房间,帮他挑水煮饭洗衣服,还为老人在房屋周围种上了蔬菜,改善他饮食单一的状况。夏天,杨荣华为老人买来电扇、凉席,为他准备好防暑降温的药品;冬天,杨荣华为老人添加被褥,买好烤火炉,让他温暖过冬;逢年过节,杨荣华还为老人添置新衣,并主动把李远前接到家和全家人吃团圆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每当有孤寡老人来看病,不管是认识的还是不认识的,不管是本村的还是外村的,他总是默默地为孤寡老人提供最好的医疗服务。

  也有人不理解杨荣华,说他傻。可是,杨荣华有着自己的见解:“每个人都有父母,每个人也都会变老,不论是别人家的老人还是我们自己家的老人都同样值得尊重。只要老人在有生之年过得开心、快乐,再苦再累也是值得的。”

  除了长期照顾孤寡老人,杨荣华还尽力照顾需要关爱的孤寡儿童。吴机元是凉水井村的孤儿,一次偶然的机会杨荣华了解到家庭贫困的吴机元还患有严重贫血和化脓性中耳炎,他心里顿时涌起一阵莫名的酸楚,并当即决定要治好这个孩子。

  为了让孩子更好地接受治疗,杨荣华将吴机元接到自己家中。每天不厌其烦地给孩子喂药、换药,随时观察孩子的病情。在杨荣华的悉心照顾下,吴机元的身体一天天好了起来。此后的十年,杨荣华还不断地在生活、学习方面关心吴机元。多年的情谊使吴机元早已将杨荣华看成了自己的亲人,并亲切地称呼他为“杨爸爸”,有烦恼、困惑的时候,吴机元总是第一时间找到“杨爸爸”倾诉。

  乡亲的好医生:病人的安危永远放在第一位

  只要有人上门求医,不管什么时候,杨荣华都风雨无阻。1997年夏天的一

  个风雨交加、电闪雷鸣的晚上,已休息多时的杨荣华听到诊所外传来一阵急促的敲门声。开门一看,同村的李姓村民说家中妻子头疼不止要请他出诊。考虑到杨荣华高度近视,再加上天气恶劣,家人担心发生意外劝他不要出去。可是想到急需诊治的病人,杨荣华毅然背起药箱出了门。

  由于天黑路滑、视线不好,杨荣华在赶路的时候不小心掉下了几丈高的坡,一阵剧痛之后,杨荣华便失去了知觉。随后赶来的村民将杨荣华救起,他苏醒后的第一反应就是询问药箱在哪儿,询问病人的情况,此时行动不便的他还催促村民抬着自己去病人家。“大难不死”的杨荣华在自己受伤的情况下还一心想着病人的举动,让在场的人感动不已。(遂宁市文明办)

  文明网评:

  俗话说: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作为一名乡村医生,杨荣华20年如一日的坚持助人,奉献社会,大半辈子始终把病人的安危放在第一位,无私的给予弱势群体人性关怀,他不仅是乡亲的好医生,还是孤老的好儿子、孤儿的好父亲,他不负乡村“白求恩”的称号。他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着时间、精力和爱心,用自己的行动彰显着一位普通医疗工作者心中的大爱关怀与责任担当,感召着我们每个人要有一颗助人奉献的心,在无私帮助他人中感受快乐,收获满足。杨荣华的精神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宝库中的璀璨明珠,是我们学习的标杆与榜样!(李雪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