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烟雨夜读 | 云中谁寄锦书来

 玉稻筱麦坊米 2016-09-09

文 | 烟雨客

又到了秋风萧瑟的时节。古人看到秋风起,会想起东篱下的菊花,也会想起美味的螃蟹,甚至不惜因此挂冠归乡,当然,更多的是起了相思,希望远方的人已经寄来书信,正随着云天里穿行的雁阵,一路风尘而来,于是,就有很多的幸福感洋溢心头。

李清照写过一首《一翦梅》,清晰刻画出了这种心境。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眉间心上,无可回避的,是心底的相思,是身边的闲愁,永远也无法消除。身在兰舟之中,心却在云天之外,那种感觉,无以言表的惆怅,就浸润在这字里行间。

那是年少时的情怀。

当“赌书消得泼茶香”的恩爱夫妻,一旦阴阳永隔,这份明快就消失了。剩下的,就是点点滴滴的愁。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最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首《声声慢》,也是一篇悲秋赋,脍炙人口数百年。叠字入韵,字字惊心。

靖康之变后,国破、家亡、夫死、人瘦,伤怀世事的李清照,颠沛流离,不复当年。对赵明诚的怀念,和对自己形单影只的叹惋,都借着秋风秋雨,一起萧飒在文字中。

想起凤凰台,萧史与弄玉吹箫引凤,乘龙而去,白日升天,永为神仙眷侣,李清照写下了《凤凰台上忆吹箫》。

“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李清照与赵明诚有过很长时间的别离,那时的思念如这楼前的流水,流不尽心中愁,却依旧存有希望。待到明诚过世,她再嫁非人,又陷入漫长痛苦的离婚官司,终于取得自由后,心灰意冷,不知所终。

一代女词人,在婉约和豪放之间游走,身世的痛苦经历,让她的词从清丽走向哀恸,自始至终,李清照的词,始终隐隐有风雷之声的豪放。建炎三年,1129年,赵明诚罢守江宁,李清照与丈夫乘舟去芜湖。沿江而上时经过和县乌江,楚霸王项羽兵败自刎处。

李清照写下了这首有名的咏史诗:“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在这首诗中,李清照不以成败论英雄,对楚霸王项羽表示了钦佩和推崇,同时表达的是,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的挞伐。有人这样评价:“出语掷地有声,正气凛然,不让须眉,虽身为女子,对靖康之变亦是激愤难当,奋笔书之而成此慷慨之音。”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历史的猎猎风声,带走了古往今来的人,今时人们的评价,早已不再局囿于时代的认知,那一个清丽如水的女子,至今依旧拨动着相思的琴弦,似在等待很久不见的知音。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