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都旧时的学校——鹏中小学,原来叫做鹏南小学——她是九都旧时的唯一最大的小学校,坐落于九都镇的下店街市场中心边,是一所南安市独一无二较大型的小学水泥建筑学校。 有到过九都的朋友,一进“呼井格” ,就能大老远处,隐隐约约看到她的倩影,可你知道吗?那是1930年10月,身为福建省第1混成旅旅长陈国辉主持建设鹏南小学,他委令陈岳远、张子书、李世俊负责筹款兴筑。学校系二层楼房,教室十二间,并有礼堂,图书馆、办公室各一间;并设有寝室三十二间。当年的建筑费用计105,600,00元。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泉州培元中学学校高、初中迁往内陆,初移南安、永春、德化、后统一迁到九都鹏南小学,利用鹏南小学校舍坚持办学6年,直至1943年,才迁回泉州培元中学原址。另外,泉州国立海疆学校也在抗战爆发后迁往仙游,于1945年再次迁址九都鹏南小学,坚持上课。当时,培元中学、海疆学校除利用鹏南小学做校舍外,还利用墩兜村云峰小学、国辉的土豆园三幢小楼房,做为教师和在校女生的宿舍。当年,地下党组织在海疆学校内,宣传发动,培养了一批学生骨干,除坚持正常教学工作外,还不时深入群众中宣传抗日,为中华民族解放事业传播了珍贵的火种,也大大地促进了南安的教育事业的发展。 鹏溪桥长80米,高7米,是旧时九都与外界往来的唯一通道。鹏溪桥与鹏中小学的教学楼,都是1932年闽南军阀陈国辉在老家修建的。 抗战开始,为了阻截日寇的铁蹄,泉州各地都在炸桥断路。当时工兵已在鹏溪桥上打好了炸孔,乡绅、乡贤出面求情,说九都属内山偏僻,并保证:若日本人来了,乡人自行炸桥。鹏溪桥这才侥幸逃过一劫。 为避战火,抗战期间,泉州海疆大学、培元中学先后迁来九都,借用鹏中小学的校舍上课。上千青年学子来到山乡,唱歌、演讲、游行,宣传抗日救亡。鹏溪桥头歌声飞扬,口号连天。多年之后,桥头柱上还能依稀看到“勿忘国耻”、“还我河山”的字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