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溇港·儒林·老校

 吴越尽说 2019-07-03
 作者:姚阿江




    溇港文化,百年浸润,百年滋养,植入了百年老校七都小学。文化化人,百年造化教苑群芳;文化冶人,百年陶冶桃李芬芳。

    1909 年,吴溇“积谷仓”里办起了私塾(七都小学前身),有“土学堂”的韵味,仰仗“吴风越韵”的隐性弥漫和“溇港文化”的“润物无声”,尝试“私家联塾”,以溇港文化、儒林资源为载体教育,还教学天文、地理、典籍、历史及社会人生种种,贴近溇港根脉、儒林背景。

    1926年,学校易地新建。新校前有“西港”,后有“北港”,吴溇港活水有时从南仙桥流入“西港”“北港”,绕学校一圈从北仙桥流出回到吴溇港,有时从北仙桥流至南仙桥流出回到吴溇港。诗意栖居溇港“蓬莱”,得溇港乳汁的滋养,学校的文脉与溇港的水脉融通。全新的校舍漂亮“洋气”,被当时的百姓称为“洋学堂”,成了南太湖溇港岸线亮丽一景,也为“吴村烟市”的吴溇古镇增色添彩。那时,“洋学堂”里的钟声,响彻吴溇十八角,回荡儒林六都里。“洋学堂”里的钟声,不仅是学校作息的指令,还是六都乡民劳作的参照,成为当今健在的老人们最深刻的乡愁记忆之一。那时,“洋学堂”是湖塘路上的重要地标,其校舍是溇港儒林的标志性建筑,位于黄金地段的吴溇古镇西街,其文旅价值仅次于“六都八景”。

    1949年 5月,“洋学堂”扑进了中国共产党的怀抱,校园里雀跃欢腾,师生们喜气洋洋。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学校定名为吴江县震泽区七都乡吴溇小学,次年又改成吴溇中心小学。学校又修建、扩建了校舍,增添了设施。“洋学堂”锦上添花,更加“洋气”,也越来越“接地气”,成了溇港的亮点、儒林的看点、六都的景点。一到傍晚或假期,“洋学堂”便成了辖区内的政治文化中心。本地人的大会、小会、说书、唱戏、搞活动都在此,外地人的休闲、作客、“白相”也必定来此。

    改革开放给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1978年12月,学校更名为七都乡中心小学。1987年,又一次易地新建校舍。天时地利人和,新校址更结缘溇港,眷恋儒林,钟情六都。门前是千年古道溇港塘路,上南50米是小河,学校东墙50米是牛字港,学校西墙不远是吴溇港,学校北墙近100米是太湖。紧挨校园的是一条横塘和纵浦。新校舍贴溇而建,临港而立。溇港的水在新的校园旁欢快地流淌,流进学校,流进师生的心坎,流向诗和远方。学校利用学生与溇港有着难以割舍的情缘、情分、情愫,内设“书山有路”“学海扬帆”“翰墨竹林”等景点,绿化、美化、诗化校园。

    如今,校园内浓缩溇港景观:小桥、溪流、池潭、浜兜,“六都八景”,曲径古道,创意“溇港文化馆”。校园外融入古镇(东街)文化街建设规划,打造下属幼儿园亲水景观,建设文化广场,校区连片,成为古镇文化街的东端主景,与西端主景孙宅相呼应,形成“一街两主景”的文旅格局。百年老校,在全域旅游中树形象,为文旅融合作贡献。

    2019-07-03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