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本期小编:朱光星 莎士比亚曾云:“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同样,一个耶稣受难的圣经故事,法律人从中解读出了“不公正的审判”六个字。放眼于历史的长河,这场不公正的审判,深刻地改变了世界历史的面貌与进程。本期欧洲法视界为您推送余定宇先生的美文——《耶稣蒙难:改变历史的世纪之审》,带您探索圣经故事背后的法律踪迹。 耶稣蒙难:改变历史的世纪之审 文 | 余定宇 (独立撰稿人) 声明:本文节选自作者所著《寻找法律的印迹》一书,推送已获得作者授权。特此声明并致谢。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一次不公正裁判的罪恶甚于十次犯罪。因为犯罪污染的只是水流,而枉法裁判污染的却是水源。” ——十七世纪英国法学家培根语录 当我们回首世界历史的时候,我们可以很清晰地看到:从来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兴亡会像罗马帝国的兴亡那样,表现出一种与法律的盛衰如此密切的息息相关的关系。 早在罗马立国的初期,罗马的公民们,不论是贵族还是平民,都曾普遍地对公民的权利、对法律的正义怀有一种深深的敬意。这种尊法守法的传统,一直延续了差不多700年。但后来,当罗马从原先的共和国变为帝国、而帝国的疆土又急剧地扩张、急剧地膨胀后,当大量的金钱财富与奴隶美女滚滚流入罗马后,罗马社会便开始同样急剧地腐败了——不敬神、不守法,只迷恋权力与金钱。社会既已失去了原有的公平观念和法治精神,又先天地缺少一种倡导一个神圣使命的宗教信仰,那么,在一个道德沦丧、物欲横流的暴富时代里,罗马政府,还有什么东西,可以再像昔日的“法治”那样有效地规范着罗马人、团结着罗马人、领导着罗马及罗马占领下的社会的健康成长? 如果没有,那这个表面强盛而内部却不知所谓的庞大帝国,就只有坐着等死。 今时今日,越来越多的历史学家都已开始相信:盛极一时的罗马帝国,其败亡的原因之一,或多或少,都可能是由一桩极端残忍和极其不公平、不正义的审判而引起的。 而那场不公正审判的受难者,却有一个在全球妇孺皆知的响亮名字——耶稣。 在这一节里,我们的世界法律之旅又会重返地中海东岸的耶路撒冷。在公元前后,这里曾成为了罗马帝国版图的一部分,饱受过罗马铁蹄数百年的蹂躏,而那宗传说中的“审判耶稣”的故事,就像一个巨大而痛苦的烙印,深深地烙刻在这块饱经战火的土地上。 从以色列最大的古德里安机场乘车向东南方行驶约40分钟之后,我们的眼前,便出现了这座圣城的身影。对于我们来说,耶路撒冷并不陌生,早在寻觅“所罗门的智慧”的时候,我们便已经来过此地。这座世界三大宗教的圣城海拔有800多米,远远望去,就像犹地亚山巅之上的一片宫殿。车抵旧城,仰望着古城墙上那一排排箭垛,我们不禁想起了北京、南京和西安的城墙。 从雅法门这条新旧城区之间最重要的通道进入旧城,只见城内狭窄而拥挤的街道上,穿着各式民族服装的行人摩肩接踵。纵横交错的小巷,残旧的店铺住宅,这一切,都令人产生出一种回到了“天方夜谭”时代的感觉。 说起来,“审判耶稣”这宗案子,本来也并不算是一件什么大案子。传说在公元30年,在罗马帝国占领时期,有一位自称为“先知”的犹太青年耶稣,带着12个门徒来到了耶路撒冷。他们到处演说,宣传一种“上帝是所有民族共同的上帝”的新的犹太教教义。所到之处,这位“救世主”处处受到热烈的欢迎,信徒的队伍如滚雪球般不断扩大。这件事,终于引起了犹太教的大祭司们——法利赛人的忌恨,于是,他们决定借罗马人之手,去清除掉这颗眼中钉。 在耶城内的锡安山上,一条幽深古朴的深巷中,有一家同样古旧的旅店,据说,这里就是2000年前耶稣与他的十二门徒在犹太教 “逾越节”前夜共进“最后的晚餐”的地方。 据说当时,在这一间不大而简陋的房间里,点起了两支昏黄的蜡烛,中间的一条长桌上,摆满了烤羊肉、甜饼和几瓶葡萄酒。“逾越节”的起源,是为纪念犹太人的民族英雄摩西带领以色列人越过红海、逃出埃及的故事,在这个纪念日,犹太人家家都要吃一种未经发酵的甜饼(据说逃出埃及时甜饼还未发酵好)。据说当时,耶稣将一块甜饼,平均地分成十二份,然后逐一地把甜饼放入他十二门徒的口中(这在后来便成为了基督教的“领圣餐”仪式)。但接着下来,耶稣却突然用一个悲伤的声音说:“你们当中,有一个人,将把我出卖给敌人!” 当时,众门徒吓了一大跳:“是谁?是谁?”但谁也没有注意到,一个名叫犹大的门徒此刻在紧捏着自己的钱袋,那里面装着30个银币,那是法利赛人给这个叛徒的赏钱。 当晚,犹大果然给罗马士兵发出了暗号,里应外合,逮捕了耶稣。 我们现在又来到了耶城郊外、橄榄山麓的朱斯马尼教堂。这里据说是当年的罗马总督府所在地,也是传说中耶稣受审判的地方。教堂的中央,有一个大花园和8棵浓绿的橄榄树,不知耶稣当年受审时,是否也曾见过这样美丽的风景?在罗马总督彼拉多将军的座前,一场在后来深刻地改变了历史的世纪之审开始了。 审判一开始,原告方就喋喋不休地向罗马总督控告耶稣的渎神和叛国两大“罪行”,如:耶稣自称是“犹太人之王”。耶稣说“上帝是不分种族贵贱,一律给予平等慈爱的和平博爱之神,它是人类真正的救世主”,等等,是公然藐视罗马占领军的权威。但罗马总督彼拉多听了半天,发现这只是一场犹太人内部的宗教教义之争,而根本就找不到半点“叛国、颠覆政府”的罪由。 于是,彼拉多问耶稣:“你是犹太人之王吗?”“你说得对”。这是耶稣唯一的回答。在此后,无论罗马总督再询问什么,他都一概沉默,拒绝回答。 开句玩笑说,这大概是世界法律史上“沉默权”最早的起源了。 彼拉多真的是很惊讶,因为,很少有被告人能在法庭上抱这种傲然的态度。最后,他忍耐着不快,宣布了判决:“此人所做的事不足以判处死刑。对此人施行10下鞭刑,然后予以释放。” 但台下的法利赛人却大声地起哄,纷纷叫嚣:“处死他!用石头砸死他!”罗马总督的心中明白,根据罗马帝国的法律,眼前这个人是完全无罪的。但是,这班法利赛人却是罗马占领军在以色列“以犹治犹”的骨干人物。是维护罗马法律的公平正义?还是维护罗马帝国的统治利益?彼拉多沉吟半晌,最后选择了后者。他命令罗马士兵:“拿一碗清水来”。然后,在众人的注视下,他郑重地、一点一点地洗净了双手,然后,他再次宣判:“对于这个人的流血,我是清白的。你们看着办吧。” 一个千古不闻、荒诞不经和不可思议的法庭判决:“你们看着办吧”。 于是,一出悲壮的“耶稣蒙难记”便开始在耶城上演了。耶稣先是被剥光了衣服,施行了一场凶残的鞭打,这是死刑的前奏。然后,遍体鳞伤的耶稣,头上被戴上一顶荆棘编成的皇冠,背上捆绑着一个粗大的十字架,十字架上,用工整的拉丁文和希伯来文写着:“这个人叫耶稣。他是犹太人之王”。在5名凶恶的罗马士兵的押解下,沿着眼前这条长长的小路——“悲哀之路”(Via Dolorosa),艰难曲折地向各各他高地攀登。一路上,他昏倒过10多次,斑斑血迹,染红了这条几公里长的“苦难路”。黄昏时候,耶稣终于爬到了山顶上,此时,天地死寂,这场悲剧已经到了最后的一幕。 一个巨大的十字架被高高地矗立起来,四根大铁钉被罗马士兵钉进了耶稣的四肢——这是罗马帝国发明的一种最残忍的死刑方式。全身上下血肉模糊的耶稣痛昏了几次,但他始终紧咬牙关,一声不吭,而山上山下,众多围观者却早已是哭声震天。当太阳收尽最后一线余晖时,耶稣挣扎着抬起头来,高声呼唤道:“主呵!带走我的灵魂吧,”然后,头一垂,便魂归天国,时年36岁。 这时候,一个罗马士兵走上前来,拔出一把长剑,对着耶稣的心窝猛扎下去,完成了这死刑的最后一个步骤。随着长剑拔出,耶稣的鲜血直涌,染红了耶路撒冷的土地…… 一个无罪的人,却被法庭无耻地出卖了并暧昧地宣布为有罪及受尽酷刑,但他却毫无怨言地,为真正有罪的人背负起一个沉重的十字架,并用自己的鲜血,来为全人类赎罪。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哲学?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宗教?但这又是一种何等伟大的胸怀! 这宗千古奇冤,却马上使耶稣成为了全世界的圣人,也成为了地中海三岸、欧亚非三大洲万万千千被罗马帝国压迫侮辱的人民共同敬仰的“救世主”。应该再一次指出的是:迄今为止,史学界对历史上是否真有耶稣其人还基本上存怀疑态度。他们普遍相信,耶稣只是一个在传说中被虚构出来的人物。但无可怀疑的是,正是从这些传说中,才光芒四射地产生出了一个世界性的新宗教——基督教(在拉丁文中,“基督”一词为“救世主”的意思)。四百多年后,那些从世界各地像潮水一样涌来的“蛮族”——例如匈奴人、斯拉夫人、日尔曼人、汪达尔人等等,有许多就是打着基督教的十字架旗号杀入了罗马。此后,古罗马宏伟的建筑被蛮族烧成了一片废墟,而废墟之上,重新崛起的,却是一座座十字架高耸入云的基督教教堂。 可以说,不是耶稣造就了基督教,而是罗马人造就了耶稣!一场不公正的审判,却深刻地改变了世界历史的面貌与进程!这一切,倒是当年的罗马总督彼拉多所始料不及的。 公元312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率军去迎击入侵的日尔曼人,正当罗马军队节节败退、即将全线崩溃的时候,君士坦丁在战场的上空突然看见了一个巨大的十字架,这个十字架后来又幻化成为一柄银光闪闪的宝剑。在这把宝剑光芒的照耀下,罗马军队士气大振,最后终于击退了蛮族、大获全盛,从此之后,君士坦丁就皈依了基督教。次年,他颁布一道著名的“米兰赦令”,宣布基督教为国教。20年后,当君士坦丁的母亲希拉娜太后巡游耶路撒冷时,却“意外”地发现了耶稣的刑场和墓地,为弥补罗马帝国这个300年前犯下的重大错误,她便下令在此地建立一座“圣墓教堂”,(又称“复活教堂”)来纪念这位伟大的殉道者。但一切都已经太迟了——传说中的耶稣早就已经“复活”,而罗马帝国,却早已经命中注定,是风雨飘摇、返魂无术了。 或许是因为这个故事太过悲伤了的缘故吧,今时今日,世界各地的人民却用欢乐的圣诞节来纪念耶稣。每年的12月25日前后,圣诞树、圣诞花、圣诞歌、“圣诞老人”的霓虹灯饰、尖红帽就风魔全球。甚至连我们中国的大小超市、百货商店里,都有许多职员扮成圣诞老人的模样,在商店门前的马路上向过往行人大派礼物。想不到一场不公正的审判,竟然会在2000年来,令圣诞老人的魅力没法挡! 但“不公正的审判”,我们却真心地希望,在这世界上是永远不再出现,无论它发生在哪一个国家。 文章信息 作者:余定宇 本期组稿编辑:陈夏红 本期责任编辑:朱光星 图片来源:http://www./page/painting/show.php?id=15960 联系方式 欢迎各方有志之士投稿及加盟。 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下去最大的动力! 如需转载“欧洲法视界”独家刊文,请电邮联系。 europeanlaw@126.com 更多欧洲法资讯请关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