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了“死而复生”,古人都做过哪些努力?

 南国憨豆 2017-05-19



公元30年前后,耶稣在耶路撒冷被钉十字架。他死后,门徒们聚在一起,颂扬耶稣和天国的福音。这个团体,就是后来的基督教会。团体内的信徒,就是后面我们知道的“基督徒”。


和我们今天看到的景象不同,在基督教发展早期,教会和基督徒的处境非常险恶。这是因为,作为一个脱胎于犹太教的新兴宗教,基督教在教义上与帝国的其他宗教有根本的差异。首先,它与犹太教的教义不同。我们从福音书和保罗书信里看得很清楚,耶稣传道时,他称呼自己是“上帝之子”,是《旧约》先知预言中的“弥赛亚”。但犹太人却坚持认为,他们苦苦等待的“弥赛亚”远未到来,耶稣也根本不是所谓的“上帝之子”。


耶稣被钉十字架


其次,它与帝国内其他的多神宗教也不同。耶稣的门徒虽然坚信耶稣有神性,但从根本上仍然继承了犹太教的传统,相信有且只有一个上帝。这一点,与希腊宗教、罗马宗教或者埃及宗教的多神崇拜有质的差异。相应地,基督教在敬拜仪式、集会、习俗等方面都和帝国的传统宗教有明显的分歧。为此,罗马人对基督教的敌视由来已久。从彼拉多受犹太人鼓动处死耶稣开始,到君士坦丁下令基督教合法化,基督教在罗马帝国经历了长达三百年的受难与抗争。


早期的基督徒,主要以下层人民为主。耶稣的十二门徒,要么是税吏,要么是渔夫,地位都比较低。他们常常秘密地聚在一起,祈祷或者敬拜,与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特别是,由于基督教强调敬拜“唯一的真神”,禁止敬拜偶像,而当时罗马帝国的许多皇帝都有自封为神的习惯,两者之间的冲突就更为尖锐。


最后的晚餐——耶稣与十二门徒


公元64年,一场大火席卷了罗马城。为逃脱责任,尼禄皇帝向外宣称,基督徒是这场大火的真正主谋,遂下令全城逮捕基督徒,公开地让他们承受各种折磨——或钉十字架,或被恶狗咬死。各种惨状,不一而足。据优西比乌的记载,彼得和保罗就是在这场迫害中殉道的 。在这场迫害中,基督徒被贴上“外来的非法迷信(Superstitio illicita et externa)”的标签 。“外来”,差不多等同于“外邦的”“野蛮的”意思;而“迷信”,通常指的是“没有理性的”下三滥的巫术和魔法。也就是说,在当时罗马人的心里,基督教根本算不得一种宗教,顶多是不入流的迷信而已。罗马人虽然在宗教问题上一向很宽容,但既然基督教算不得正规的宗教,当然只能是“非法的”。


除了“外来的非法迷信”,早期基督徒还陷入各种荒唐的流言当中。有指责基督徒吃自己孩子的,有指责基督徒乱伦的,各种说法五花八门。当然,随着基督教的不断发展,这些流言最后也得以澄清。不过,在1世纪到2世纪的很长时间里,这些流言一度非常盛行。它从一个侧面告诉我们,基督教在发展初期,所面临的仇恨是多么古怪和深刻。


古罗马皇帝尼禄,公元54年—68年在位


尼禄之后,图密善(Domitian)是第二个残酷迫害基督徒的罗马皇帝。按照尤西比乌的记载,他不仅下令杀害许多家世显赫、身居高位的人,而且还下令诛灭所有与大卫同族的人。图密善对基督徒的迫害,不仅打着惩罚“外来的非法迷信”的幌子,而且还给基督教加上了“无神论”这条极为严厉的指控 。图密善之后,罗马帝国一直延续了对基督教的敌视态度。至313年君士坦丁大帝颁布《米兰敕令》(Edictum Mediolanense)以前,基督教一直是帝国的非法宗教,不断遭受打压的命运。这一点,构成了我们思考基督徒墓窖问题的主要背景。


1世纪的基督徒还没有专属自己的墓地。绝大多数时候,他们和异教徒一同埋葬在公众的墓地里。比如,圣彼得就被埋葬在梵蒂冈山上的大型墓地Necropolis(希腊文“墓地”之意)中。2世纪以后,随着基督徒人数的大量增多,教会开始兴建自己的墓地。当时,罗马有很多露天墓地。但是,由于露天墓地里的死者经常实行火葬,基督徒无法接受。早期的基督徒,虔诚地相信基督的身体从十字架上复活,又相信自己能蒙上帝的恩泽,身体有一天也能从死里复活。只有土葬,才能最大程度地保存身体,因此为早期的基督徒普遍接纳。



但是,如果基督徒都实行土葬,也会导致土地不足的问题。如前所述,罗马帝国规定只能在城外埋葬尸体;但相对于当时不断膨胀的人口来说,城外的土地依然有限。早期的基督徒,既不愿像许多罗马人那样重复地使用墓地,又没有足够的资金购买大量的土地,因此,如何埋葬日渐增多的尸体,成为他们面临的一个重要难题。


在这样的背景下,基督徒开始尝试在地下埋葬尸体。通常的做法是:教会募集资金购买一块地皮,然后沿着地面不断地向下挖掘。挖掘的工作一般由“掘墓人”组成的一个专门协会进行。他们藉着微弱的灯光,不断挖掘长廊,并用篮子或者袋子装载泥土,靠长廊拱顶上的天窗(lucernaria)照明。挖出一定的空间之后,他们会在墙壁的四周凿出墓龛,供安葬死者。因这种新凿出的墓地是在地下,且常靠近洞边,基督徒便将它称为“κατ? κυμβ??(拉丁文:catacumba)”,即为“洞边或洞下”的意思。按照今天的惯例,则称作“墓窖”(catacombe)。


墓窖挖掘示意图


相对于露天墓地,墓窖有两个最主要的优势。第一,是经济实用。如前,露天墓地的问题是难以反复使用,也没有空间继续开拓。而墓窖则不同。首先它的利用率很高,光一面墙壁就可以凿出许多的墓龛。其次,有了这块区域以后,它还可以继续往下挖掘,空间源源不绝。仅此两点,就彻底地解决了墓地不足的问题。第二,是相对安全。地下的墓窖,不像露天的墓地那样显眼,必要的时候,还可以从外面遮掩起来,让人难以发现。前面讲过,早期的基督徒长期遭受压迫,他们的敬拜和团聚常常受到政府和异教势力的干扰。现在,有了一块秘密的墓窖,他们就可以在受迫害的时候躲进去,在里面相对自由地活动。


因为上述优点,罗马基督徒建造的墓窖有几十个之多。它们绵延在阿庇安古道、奥勒留路(Via Aurelia)的底下,仿佛一个个幽暗的地下宫殿,闪烁着沉静的光泽。


圣卡里斯托墓窖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至2世纪中叶。它的命名,源于受教宗泽菲里诺(Zephyrinus)委任而管理该墓的卡里斯托执事(Callistus,后擢升为教宗)。作为墓窖的负责人,卡里斯托的主要任务是为每个基督徒提供墓穴,让他们得到应有的葬礼。他在职期间,墓窖得到极大的扩建,成为了罗马教会的官方墓地。


圣卡里斯托墓窖售票处


2世纪到3世纪的近两百年间,圣卡里斯托墓窖先后埋葬了大量殉道的教宗、主教、执事以及平信徒(据称有五十万之巨),成为基督徒心中圣洁的安息之地。无数人前来举行葬礼、祷告或寄托哀思。特别是在教会受迫害期间,圣卡里斯托墓窖更是挤满了基督徒,他们在里面团聚、举行圣事,靠着殉道者的尸骨坚定信仰的决心。公元313年,君士坦丁和李锡尼(Licinius)联合颁布“米兰敕令”,宣布基督教合法。自此,基督徒再也没有受到迫害。他们可以在城内城外兴建教堂,购买土地,而无须担心被政府没收。不过,直至5世纪初,墓窖仍作为一般的墓地。之后,随着基督教势力的日益壮大,教会恢复在地上举行葬礼,把重要的殉道者安排在教堂内。


自5世纪开始,意大利不断遭受哥特族和伦巴族的入侵。在这些蛮族面前,曾经孔武有力的罗马人显得异常羸弱。包括墓窖在内的许多古迹都受到严重毁坏。8世纪末至9世纪初,教宗对蛮族的抢劫无能为力,只有下令把殉道者和圣人的遗骸运往城中的教堂里安葬。



当遗骸纷纷被移走以后,墓窖就再也没有人探访了。除了少数几个墓窖,如圣塞巴斯提安(Sebastian)以外,大多数墓窖已经完全被人遗忘。曾经兴盛一时的圣卡里斯托墓窖,被大片的山泥和植物包裹住,消失在人们的记忆中。直至中世纪末期,几乎都无人知道它们的存在。


直至16世纪,号称 “地下罗马的哥伦布”的安东尼·波西奥(Antonio Bosio)才开始陆续地发掘罗马的墓窖。1593年,在一位朋友的帮助下,安东尼第一次进入多米提拉墓窖(Domitilla)。


安东尼的举动,鼓舞了后世许多的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1850年,杰出的考古学者,被誉为“基督徒考古学之父和创始人”的约翰-罗西(Giovanni Battista De Rossi)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发现了卡里斯托墓窖,让这座埋没千年的古墓重见天日。


安东尼·波西奥


自约翰-罗西开始,基督教考古学(Archeologia Cristiana)成为一门重要的历史学科,备受关注和重视。1852年,在教宗的指导下,宗座考古委员会(Commissione di Archeologia Sacra)成立,专门负责系统挖掘、研究罗马的墓窖和古建筑。从此,圣卡里斯托墓窖和其他墓窖一起,成了学者关注的焦点。


20世纪以来,圣卡利斯托墓窖更为教会所重视,在全世界享有盛誉。教宗约翰二十三世在参观圣卡里斯托墓窖完后,感叹它是“罗马最庄严、最著名的墓窖”。此外,保罗六世、约翰·保罗二世都曾前往瞻仰、留念。特别是约翰·保罗二世,两次接见宗座考古委员会,并发表有关卡里斯托与其他墓窖的重要讲话,称赞墓窖是“信与爱的学校”,赋予它极大的荣耀 。



《等待复活——早期欧洲墓葬概观》

吴功青、徐诗凌 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7年3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