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自在赏析】吴昌硕《掩映清光竹一丛》

 鸿墨轩3dec 2016-09-10

【自在赏析】

吴昌硕《掩映清光竹一丛》——直起横破 虚实相生

 





竹者,枝叶挺韧、凌寒不凋,虚心劲节、刚柔兼备,正与儒、道文化所追求的君子之风相契合。因此,竹也被赋予了清高、坚韧、虚怀、避俗等广泛的精神内涵,成为历代画家抒放林泉之心,排解俗世纷扰的最佳画题。吴昌硕八十岁(一九二三年)所作的《掩映清光竹一丛》(图一),现藏于中国美术馆,是其墨竹画的代表作品。



图一 吴昌硕 掩映清光竹一丛 中国美术馆藏

其题画诗曰:『爵觚盘鼎彝钟,掩映清光竹一丛。种竹道人何处住?古田家在古防风。』首句名物均是商周礼器,常以青铜制造,多铭有金文。『写竹还于八法通』①,吴昌硕中年采纳海上大家任伯年的建议,『深思力索一意为孤行』②,『直从书法演画法』③,致力于将自己笔势圆满、笔力遒劲、气息沉厚、苍润兼备、极富金石意味的书法面貌带入墨竹画中。联系题画诗第二句,便可知画中丛竹清光掩映之下,是吴昌硕对金石入画的努力。

『古防风』是大禹时期的古国,吴昌硕家乡即在其治内。『种竹道人』则是蒲华老友的别号。蒲华曾在夏日自带画笔,至缶庐挥毫作墨竹。其潇洒的作风,如手掌般排列的竹叶,听之有声、思之成咏的风竹意境,给吴昌硕留下了深刻的印象。④《掩映清光竹一丛》的创作时间距蒲华写风竹之事,已逾近五十年了。从学其『如掌』般的竹叶组合,到以金石入画、以『金错刀』写竹,吴昌硕始终对蒲华笔下的风竹意境念念不忘。考察吴昌硕各时期的墨竹作品,可以看出他对蒲华墨竹,尤其是对其风竹意境的研究,以及由此对传统墨竹程式的探索和发展。而此帧风竹正是吴昌硕在艺术上对吴、蒲二人四十年君子之交的理解和诠释⑤。

《掩映清光竹一丛》画面整体布局『直起横破』,取势险绝,是吴昌硕墨竹笔墨结构的典型形式。⑥(图二)




图二 整体气势分析图



图三 起承转合的起点


沿着竹竿和长题的趋势,向下方作延长线;沿着竹叶的趋势,向左作延长线。数条延长线在画外下方的交汇处,就是画面整体气势起、承、转、合的起点。(图三)

由起点出发,虚接至竹竿和长题,向上直起,是画面的主起部分。其中,长题与画面右边平行,直冲顶边;靠右的两根竹竿取『顺掌』章法,一竿向右倾斜,将自身『起』的力量承接至长题,另一竿略正姿态,在第二竹节左侧分枝向上,隐隐地朝右上方指向长题,主竿则与分枝顶部的小枝相交,从而接入长题,助长了长题向上的趋势、力量,构成转合部分的主体和气势;最左侧竹竿起笔略高,露根不露梢,取『欲右先左』章法,先向左上方迂回,至中段开始转向右侧,与长题形成『合掌』之势。(图四)

由起点出发,在画外迂回向上,虚接至上、中、下三组竹叶,是画面的副起部分。经副起而从左边重新进入画面的三组竹叶,与竹竿、长题形成『直起横破』的布局,完成了画面重要的转合部分。这一股『横破』的势,又与最左侧竹竿『直起』的势合二为一,与右侧长题共同构成了《掩映清光竹一丛》整体章法关系的『大合掌』。

在上、中、下三组竹叶中,上部一小组淡墨竹叶『横破』最左侧竹竿,指向右侧长题,帮助最左侧竹竿完成向右方的转与合;中部一大组浓墨竹叶,总体趋势朝向右下方,『横破』三根竹竿和长题,并从画面右边冲出画外,气势雄强;下部一小组浓墨竹叶,总体先向右下方『横破』两根竹竿,紧接着再转向右方『横破』最右侧竹竿。其中,以上部一组竹叶为主,与中部一组竹叶形成『顺掌』章法。中部、上部两组竹叶,又与下部一组竹叶形成上下『合掌』章法。(图五)




画面空白有实空白、虚空白之分。

实空白空无一物,边缘完整,决定画面布局的整体走势。在《掩映清光竹一丛》一图中,最大的实空白(实A)位于画面右上部,将构成『大合掌』的双方分隔开来;相对应的,第二大实空白(实B)便位于画面的左下角,呼应最大的实空白,避免其陷于孤立;画面左上角的实空白(实C),与画面右上部的实空白(实A)一起,将画面最左侧竹竿顶部的走势引向右方,完成画面气势的转与合。

虚空白中包含无数小空白,边缘参差,使画面密处有疏、空灵透气。此帧最大的虚空白(虚A)位于画面中部,其中的淡墨竹枝,不仅表现形象,还充当着各气势组成之间的连接和过渡。既保留了一块重要的灵动空间,又不至于截然分割,阻断气势运转;而正所谓『虚实相生』,虚空白中往往还存在着较小的实空白,如画面中部虚空白(虚A)中的几块实空白(实、实、实)。这样精微的处理,大概正是吴昌硕墨竹画『难攻』的『小心处』⑦吧。(图六)

钤印也是吴昌硕作品章法布局的重要组成。

白文『吴俊之印』、朱文『吴昌石』两枚名章,钤于长款左下侧,虚接画面的气势起点;将钤于画面左下角的『雄甲辰』朱文闲章,与长款左侧的两枚名章用虚线相连,可以直观地看到一个指向左下角的三角形,平衡了画面整体向右倾倒的趋势。另外,压角章钤印时微微旋向左侧,更强化了这种牵引拉伸的画面整体气势。(图七)




竹叶笔墨结构组合关系的变化,是《掩映清光竹一丛》图轴的重要特点之一。吴昌硕在掌握传统墨竹程式和细致观察物理、生态的基础上,在墨竹,尤其是竹叶的笔墨结构组合方面,做出了突破——既符合画材的形体结构,守『个』『介』基本之法,又不像《芥子园画传》中的那样清晰分明,而是突出竹叶基本组合之间的相破、交叉,显示出一种发展了的笔墨结构组合形式。

表现风竹意境的创作渴望和以金石入画的笔墨追求,促使吴昌硕从这两处入手,深研传统,致力贯通,努力创造出一种满足风竹意境表现要求的高水平的墨竹笔墨结构。在《掩映清光竹一丛》图轴中,我们可以看到这种笔墨结构创新的特点和力量:执羊毫如铁椎,逆入、健行、平出的古厚用笔;如铁刀冲出,苍处斑驳老辣,润处华滋圆浑的『金错刀』笔法;一波三折,圆满遒劲的笔力;浓淡互破,焦浓处厚重深沉,清淡处幻化滋润的用墨;左钩右勒,将『个』『介』程式分解重组,专取交错、婆娑之态,互动、互破之势的竹叶笔墨结构组合形式;以及取势险绝,篆籀结体观念指导下的章法布局。

诗、书、画、印在吴昌硕挥毫之际的完美配合,共同融汇出《掩映清光竹一丛》图轴中『如疾风振林,听之有声,思之成咏』的美妙意境。吴昌硕墨竹笔墨结构的密茂雄强之气,不仅一扫孱弱、浮滑的流弊,而且在画面章法、气势方面打开了崭新的局面,为近代处境艰难的中国画发展提供了冲出重围的动力和希望;吴昌硕把握规律、立足传统与生活的笔墨结构创新之路,也对当今诸多中国画认识问题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本文作者系中央美术学院创作实践类博士在读)


(以上图文源自网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