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晚唐 李商隐《夜雨寄北》

 hjmhjmhjmm 2016-09-10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译文】 什么时候我们才能相依在西窗下一起剪烛花呢?到那时,我再和你说说今天夜里,我在巴山独自看雨时是怎样思念你的情景吧。

 【出典】晚唐   李商隐  《夜雨寄北》

  注:


  1、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2、注释:

    寄北:寄赠给住在北方的友人。诗人当时在巴蜀(现在四川省),他的亲友在长安,所以说“寄北”。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亲友的深刻怀念。

    君:对对方的尊称,等于现代汉语中的“您”。指作者的妻子王氏。一说是友人。

    归期:指回家的日期。

    巴山:也叫大巴山,在今四川省南江县以北。(泛指巴蜀之地)

    秋池:秋天的池塘。

    何当:什么时候,哪一天?

    共剪西窗烛:在西窗下共剪烛蕊。共:副词,用在谓语前,表示动作行为是由两个或几个施事者共同发生的。可译为“一起”。剪:剪去烛花,使烛光更加明亮。 剪烛,剪去燃焦的烛芯,使灯光明亮。这里形容深夜秉烛长谈。“西窗话雨”“西窗剪烛”用作成语,所指也不限于夫妇,有时也用以写朋友间的思念之情。

    却话:回头说,追述。从头谈起。却:副词。还,且。表示轻微的转折。

   3、译文1:

   你问我回家的日子,我尚未定归期;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涨满秋池。 何时你我重新聚首,共剪西窗烛花彻夜长谈; 再告诉你今夜秋雨,我痛苦的情思。

   注:①蜡烛燃烧时间过长会引起烛花现象,也就是火苗会跳动,必须剪短烛心才能保持烛火苗不动。

   译文2:

  你问我回家的日子,我尚未定归期;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涨满池子。何时你我重新聚首,共在西窗烛芯;再告诉你今夜秋雨,我痛苦的思念。

    译文3:

    你问我何时回家,我回家的日期定不下来啊!我此时唯一能告诉你的,就是这正在盛满秋池的绵绵不尽的巴山夜雨了。如果有那么一天,我们一齐坐在家里的西窗下,共剪烛花,相互倾诉今宵巴山夜雨中的思念之情,那该多好!

    译文4:

    您问归期,归期实难说准,巴山连夜暴雨,涨满秋池。

    何时归去,共剪西窗烛花,当面诉说,巴山夜雨况味。

    译文5:

    你问我什么时候回去,我还没有确定的日子。此刻巴山的夜雨淅淅沥沥,雨水涨满了秋天的河池。什么时候我才能回到家乡,在西窗下我们一边剪烛一边谈心,那时我再对你说说,今晚在巴山作客听着绵绵夜雨,我是多么寂寞,多么想念你!

   译文6:

   你来信询问我何时启程返回你的身边,可现在归期还不能确定。我所滞留的川东巴山秋雨连绵、池水上涨。面对此景我浮想联翩;什么时候能同你重新相聚在一起,久久地倾诉今日巴山夜雨中所萦绕心头的那种离别的惆怅之意,以及他日亲人得以重新团圆的喜悦之情,到那时恐怕你我情语不止,不觉夜色愈浓,还要频频用剪子剪去那西窗畔红烛的残芯呢……

   译文7:

   你若问我归家的日期,我还没有定期!今夜巴山淅沥的秋雨,却已涨满小池。几时才相会共剪红烛,在那西窗之下?再来细诉今夜巴山中这听雨的情思。

   

   4、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晚唐著名诗人,字义山,号玉溪(谿)生,又号樊南生,原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  ,祖辈迁荥阳(今河南荥阳市)。

   李商隐是晚唐乃至整个唐代,为数不多的刻意追求诗美的诗人。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

   

    李商隐的曾祖父李叔恒,十九岁登科进士,位终安阳令,祖父李俌,位终邢州录事参军。父亲叫李嗣  。李商隐出生时,其父李嗣正任获嘉县令。三岁左右,李商隐随李嗣赴浙。不到十岁,李嗣去世。李商隐只得随母还乡,过着艰苦清贫的生活。在家中李商隐是长子,因此也就同时背负上了撑持门户的责任。李商隐在文章中提到自己在少年时期曾“佣书贩舂”,即为别人抄书挣钱,贴补家用。李商隐“五岁诵经书,七岁弄笔砚”,回乡后曾从一位精通五经和小学的堂叔受经习文,至十六岁,便因擅长古文而得名。此外,写得一手秀丽的工楷与一手好文章。

    幼年的环境和所受的教育使李商隐的世界观基本上属于儒家体系,其人生态度是积极入世、渴望有所作为的。同时,他颇能独立思考,很早便对“学道必求古,为文必有师法”的说教不以为然,甚至萌生出“孔氏于道德仁义外有何物”这样大胆的想法。在诗歌创作上,他起初醉心于李贺奇崛幽峭的风格和南朝轻倩流丽的诗体,曾仿照它们写了许多歌唱爱情的诗篇,如《燕台》、《河阳》、《河内》等。待屡次下第和被人谮毁的遭际向他显示了人生道路的崎岖不平,他的诗便开始表现出愤懑不平之气和对社会的某些批判。大和末,甘露之变以血淋淋的现实打开他的眼界,使他在思想上和创作上都大进一步。这时他写的《有感二首》、《重有感》等诗,批判腐朽政治已相当深刻有力。

   

    在《唐诗三百首》中,李商隐的诗作占廿二首,数量位列第四。据《新唐书》有《樊南甲集》二十卷,《樊南乙集》二十卷,《玉奚生诗》三卷,《赋》一卷,《文》一卷,部分作品已失传。有《李义山诗集》。

   李商隐的诗歌流传下来的约600首,其中以直接方式触及时政题材的占了相当比重。李商隐的咏史诗有很高的成就。它们绝不是“发思古之幽情”的无病呻吟,也不同于前人那些托古以述怀的诗篇,而是着眼于借鉴历史的经验教训来指陈政事、讥评时世加以补充发挥,使咏史成为政治诗的一种特殊形式。

   李商隐诗歌成就最高的是近体诗,尤其是七言律绝。他是继杜甫之后,唐代七律发展史上的第二座里程碑。

    李商隐继承了杜甫七律锤炼谨严、沉郁顿挫的特色,又融合了齐梁诗的浓艳色彩、李贺诗的幻想象征手法,形成了深情绵邈、绮丽精工的独特风格。如《重过圣女祠》借爱情遇合,于写景中融合比兴象征,寄寓困顿失意的身世之感;《春雨》将李贺古体诗的奇艳移入律诗,语言绮丽而对仗工整,音律圆美婉转,意象极美。但他的诗中因爱用僻典,诗的整体意旨往往隐晦。其次,李商隐将人生慨叹的抒写向更深细隐晦方面发展,善于用艳丽精工的艺术形式表达惆怅落寞的情绪,诗中充满了迷茫与悲凉的体验,作品深婉精丽、韵味深厚,“近而不浮,远而不尽”,富有象征暗示色彩,有一种朦胧美。如《锦瑟》,关于其诗意,历来众说纷纭:有悼亡说、寄托说、恋情说、听瑟曲说、编集自序说、自伤身世说等多种解释,表达幽微深远,具有朦胧美。再次,他的诗歌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其心灵的象征,是一种纯属主观的生命体验的表现。李商隐的七绝如《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夜雨寄北》、《夕阳楼》等,较多抒写身世之感,感情细腻,意境婉约,诗中贯穿着身世和时世的悲感,具有沉痛凄切的抑郁情调和忧伤美,在艺术上更是细美忧约、沉博绝丽,在精工富丽的辞藻中,朦胧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情思,成为伤感唯美文学的典型。

    李商隐的诗歌有广泛的师承。他悲怆哀怨的情思和香草美人的寄托手法源于屈原,他诗歌意旨的遥深、归趣难求的风格与阮籍有相通之处。杜甫诗歌忧国忧民的精神、沉郁顿挫的风格,齐梁诗歌的精工艳丽以及李贺诗歌的幽约奇丽的象征手法和风格都影响了李商隐。李商隐的一些长篇古体,雄放奇崛又近于韩愈;他还有少数诗歌清新流丽、纯用白描,脱胎于六朝民歌。李商隐善熔百家于一炉,故能自成一家。


   5、《夜雨寄北》是晚唐诗人李商隐身居异乡巴蜀,写给远在长安的妻子(或友人)的一首抒情七言绝句,是诗人给对方的复信。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怀念。后两句即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这首诗即兴写来,写出了诗人刹那间情感的曲折变化。语言朴实,在遣词、造句上看不出修饰的痕迹。与李商隐的大部分诗词表现出来的的辞藻华美,用典精巧,长于象征、暗示的风格不同,这首诗却质朴、自然,同样也具有“寄托深而措辞婉”的艺术特色。

这首诗构思新巧,跌宕有致,言浅意深,语短情长,具有含蓄的力量,千百年来吸引着无数读者,令人百读不厌。

   

   这首诗选自《玉溪生诗》卷三,是李商隐留滞巴蜀(今四川省)时寄怀长安亲友之作。因为长安在巴蜀之北,故题作《夜雨寄北》。

    在南宋洪迈编的《万首唐人绝句》里,这首诗的题目为《夜雨寄内》,意思是诗是寄给妻子的。他们认为,李商隐于大中五年(851)七月赴东川节度使柳仲郢梓州幕府,而王氏是在这一年的夏秋之交病故,李商隐过了几个月才得知妻子的死讯。

    现传李诗各本题作《夜雨寄北》,“北”就是北方的人,可以指妻子,也可以指朋友。有人经过考证认为它作于作者的妻子王氏去世之后,因而不是“寄内”诗,而是写赠长安友人的。

    就诗的内容看,按“寄内”解,便情思委曲,悱恻缠绵;作“寄北”看,便嫌细腻恬淡,未免纤弱。

   

    第一句一问一答,先停顿,后转折,跌宕有致,极富表现力。其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已跃然纸上。接下去,写了此时的眼前景:“巴山夜雨涨秋池”,那已经跃然纸上的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便与夜雨交织,绵绵密密,淅淅沥沥,涨满秋池,弥漫于巴山的夜空。然而此愁此苦,只是借眼前景而自然显现;作者并没有说什么愁,诉什么苦,却从这眼前景生发开去,驰骋想象,另辟新境,表达了“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愿望。其构思之奇,真有点出人意外。然而设身处地,又觉得情真意切,字字如从肺腑中自然流出。“何当”(何时能够)这个表示愿望的词儿,是从“君问归期未有期”的现实中迸发出来的:“共剪……”、“却话……”,乃是由当前苦况所激发的对于未来欢乐的憧憬。盼望归后“共剪西窗烛”,则此时思归之切,不言可知。盼望他日与妻子团聚,“却话巴山夜雨时”,则此时“独听巴山夜雨”而无人共语,也不言可知。独剪残烛,夜深不寐,在淅淅沥沥的巴山秋雨声中阅读妻子询问归期的信,而归期无准,其心境之郁闷、孤寂,是不难想见的。作者却跨越这一切去写未来,盼望在重聚的欢乐中追话今夜的一切。于是,未来的乐,自然反衬出今夜的苦;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剪烛夜话的材料,增添了重聚时的乐。四句诗,明白如话,却何等曲折,何等深婉,何等含蓄隽永,余味无穷!

  在前人的诗作中,写身在此地而想彼地之思此地者,不乏其例;写时当今日而想他日之忆今日者,为数更多。但把二者统一起来,虚实相生,情景交融,构成如此完美的意境,却不能不归功于李商隐既善于借鉴前人的艺术经验,又勇于进行新的探索,发挥独创精神。

    上述艺术构思的独创性又体现于章法结构的独创性。“期”字两见,而一为妻问,一为己答;妻问促其早归,己答叹其归期无准。“巴山夜雨”重出,而一为客中实景,紧承己答;一为归后谈助,遥应妻问。而以“何当”介乎其间,承前启后,化实为虚,开拓出一片想象境界,使时间与空间的回环对照融合无间。近体诗,一般是要避免字面重复的,这首诗却有意打破常规,“期”字的两见,特别是“巴山夜雨”的重出,正好构成了音调与章法的回环往复之妙,恰切地表现了时间与空间回环往复的意境之美,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

    此诗在今人王兆鹏、邵大为、张静、唐元等的著作《唐诗排行榜》排名第21名。该排行榜以“古代选本入选次数”、“现代选本入选次数”、“历代评点次数”、“当代研究文章篇数”、“文学史录入次数”、“互联网链接次数”六个指标为统计分析,反映一千多年来的综合影响力。其中古代选本入选次数排名第58名现代选本入选次数排名第8名历代评点次数排名第29名当代研究文章篇数排名第36名文学史录入次数排名第42名互联网链接文章篇数排名第16名

 

   6、“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这是我们都喜欢的唐诗人李商隐的绝句《夜雨寄北》。这首绝句,不但凝聚了诗人既往的生活经验,情感体验,也蕴含着理性的内容。

  “你问我何时归家,这还未能择定。”羁旅之感,跃然纸上。“巴山夜雨,骤然降落,已涨溢秋池”,纸上情结,竟与秋雨交织,淅淅沥沥。“何时方可归去,相依西窗共剪夜烛,却话巴山夜雨呢。”思念之情,期望之苦,再与夜雨相融,绵绵密密,弥漫巴山。

  《夜雨寄北》之奇,在于纸上风景“巴山夜雨”,淋漓淅沥“重复”了两次。按照作绝句的常规,字与词重复总不算好,然此诗却因了巴山夜雨的“重复”,反而淋漓得情意缠绵,意思曲折,一唱三叹。

  不论《夜雨寄北》是寄妻,还是寄友,其情感,其实都是“思念情结”。思念情结两度情涉“巴山夜雨”,有三种可能:一是所怀之人当时在巴山;二是诗人曾与之在巴山共同生活;三是诗人写诗时正“独听巴山夜雨。”据李庆皋、王桂兰著《李商隐全传》,诗人的确曾有巴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

  2

  诗人的思念情结,采用巴山夜“雨”作比喻、比兴、喧染、映衬,与其说是神来之笔,毋宁说是言之成理的智性之举。“雨”,乃气象现象。《四角号码新词典》:“云中的小水滴或冰晶变成水点落下来叫雨。”雨如情,尽管可以感知,然却总是有些流幻,难以捉摸;情亦如雨,人人可感,然谁个又能抚摸其形象、质量和重量呢。雨,其实本是水点,然世人总将之唱成是“千条线,万条线,落到河里都不见”的“线”。雨滴在下时,看上去,确实也幻同一线。以虚幻的情,对应飘渺的雨,难道不具智性的联系么?

  《夜雨寄北》的情景底色是伤感难言的冷色。雨,及雨的产生,便多是凄冷的,尤其在夜雨的秋。冰晶、水滴们在云中高高在上,互相碰撞,即若无知,也总欲发展壮大,然越壮大质量越重,越重云中的上升气流越承托不住,终究会落得个一落千丈、跌落红尘、无法圆满的下场。

  “巴山夜雨”流雨所及,却使后世的诗人,也多以“雨”寓情寄意,或干脆就雨作文。淅淅沥沥,绵绵密密,点点滴滴,淋淋漓漓,潇潇霏霏,文词多清冷凄切。“秋风秋雨愁煞人”(秋瑾句)。从蜀水巴山越过海峡饱受乡愁染浸的诗人余光中先生,不仅自听冷雨,亦劝人《听听那冷雨》:“大陆上的秋天,无论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骤雨打荷叶,听去总有一点凄凉,凄清,凄楚,于今在岛上回味,则在凄楚之外,更笼上一层凄迷了。”余光中还险在一场痛失爱子、摧心折骨的“鬼雨”中迷失自己。

  客里似家家似寄。我是一个与巴山夜雨缘份甚深的人。我曾几度巴山蜀水,游重庆,走成都,上峨嵋,访都江堰,谒乐山大佛,攀翠瓶山,登合江白塔,饮泸州老窖,天穹下那一起一伏的巴山,恰如牛群静卧,黝黑腴润,似重云,更似秋云,而且都蕴满凄迷夜雨。

  3

  人的意识是流动的。诗人的情绪与意识水乳交融。所谓情结,是指诗人的

  情感、意识对特定的物事所具有的定向性、专门性的关注,乃至抑郁难忘的状态。人的任何情结,都是“阵性”的。

  “重复”无疑就成了阵性的别种表述。《夜雨寄北》在语言上使“巴山夜雨”有了白亮闪闪的重复,敛约回环,叠加复沓。

  “巴山夜雨”既是巴蜀民间的流行话语,也是气候状况。“巴山夜雨”在现实中的“重复”率,的确是极高的。我在蜀地泸州客居日子甚多,就曾枕听过频繁的巴山夜雨。即便是春晚夜雨,那雨打梨花深闭户的意境,也很洁白,很春意,而且,还定然是很绵阔、很静美的。而那个夏夜,吾夜宿峨嵋客栈,也曾听过阶前滴沥。我国的其他地区,夜雨日数远没有四川盆地多。

  四川盆地何以就这么多夜雨呢?因为,四川盆地可以降夜雨的云多。

  巴蜀的夜云又何以特别容易致雨呢?有位气象学家在《气象》一书中对此已有很好的说明,不妨援引如下:

  在四川盆地,夜间,云层对地面有保暖作用,而盆地一般又较少刮大风,地面和云下具有较高气温的空气,便较难与外界交流,因而,使得夜间的云下气温不致于过低。可是云层本身却善于辐射散热,上层的云层由于不断向上方空间辐射散热,温度降低很快,当云中水汽丰盈的空气上下层之间的温差大到一定程度时,空气就会出现上下对流,一旦上升气流再也托不住由于对流碰撞而发展壮大了的云中水滴时,雨,便跌落巴山了。

  既然巴蜀的夜云容易致雨,倘若巴蜀云多,尤其夜云多的话,那么,四川盆地何以多夜雨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而四川盆地的多云恰恰具有得天独厚的基础的,——盆地里的空气,比盆地外邻近地区的要潮湿。如此富含水汽的空气,袅袅乎飘飘乎升空,一升空就会成云;潮湿的盆地水汽多,生成的云当然就多,自然而然雨就多,当然夜雨也多。据气象统计,四川盆地重庆一带,潇潇夜雨,竟可占年降雨数的六成,峨嵋山夜雨还可占年雨日的七成。

  诗人李商隐当然不可能明白,也不一定在做诗前一定得先明白“巴山夜雨”的形成原理及巴山何以会多夜雨。

  看来,绝句《夜雨寄北》中的“巴山夜雨”之所以重重复复,或许真还是由于巴山夜雨多,重重复复,已深深地,驻留于诗人的潜意识,碰上答问,便迳自而出,而诉诸文字焉。

  感谢诗人李商隐,使得纸上风景“巴山夜雨”,至今滴滴嗒嗒,湿润人间,濡泽心灵。

   

  7、“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唐·李商隐《夜雨寄北》)

  幼读《唐诗三百首》,把这首情诗背得熟稔。少年情书多次援引过这首情诗。

  今到川陕交界的大巴山深处巴中南江县采风。在萧河月下追韩信的米仓道,中国最大的红叶青棡原始森林地带光雾山,一块山石上赫然镌刻着这首名诗。鲜为人知,千年不朽啊!这个小地方叫“官坝”。李商隐当年路经官坝小住,写首诗寄给远在长安的妻子王氏,情深意长,脍炙人口。

  李商隐(812~858)字义山,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青年时为令狐家族所赏识,借其力助而中进士。后入泾原节度使王茂源幕下,有幸成为王家的乘龙快媚。却遇“牛李党争”。王属李党,令狐属牛党。作为通体透明的青年诗人,实在难以相处于这种进退维谷的尴尬境地,只好远走各地节度使的幕府中去当文书谋生,终身不得其志,46岁而英年早逝。他的诗写得含蓄而明快,善用典故而不事堆砌,构思新颖而富于想象,色彩浓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李商隐诗作大多抒发仕途潦倒的苦闷和离情别绪恋思乡愁。李商隐是象征主义的古典“朦胧诗”的开山鼻祖。

  如“昨夜星辰昨夜风……”、“相见时难别亦难……”、“君问归期未有期……”这些诗作,完全可以不当作情诗来读,而且还可以有多种歧解。

  当年的光雾山米仓道,是在悬崖峭壁上开凿成的,峰高路险。李商隐也到过三台、成都,就没写下这么好的诗句来。

  而且,有些诗,你从小就背得滚瓜烂熟,不身临其境,很难真正读懂。

  巴山夜雨,那种境界,不亲历亲聆,是殊难感悟、体验到那秋池涨满的清凉愁苦的。凄美动人的巴山夜雨呵!

  娘子呃,你问我啥时候回家,我也不知何时能归啊!

  只待有一天与爱人重聚,剪烛西窗,说不完道不尽的,正是这缠绵悱恻的巴山夜雨中千丝万缕的相思。

  李商隐生不逢时,时已晚唐,诗句背后是风雨飘摇的社会离乱。真应了“国家不幸诗家幸”的谶语。(刘斌夫)

 

  8、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一)

  雨打芭蕉,又萧萧了几夜?独听窗外落雨声,声声敲在心坎。

  深夜坐起,听着错落有致的落雨声成了一首韵味天成的诗。你在千里之外,今夜的良辰美景又有谁共赏?

  长安的今夜,明月皎皎,照着你深入睡梦。你梦中可有我的影子?

  离开长安,独来巴山蜀水。山迢迢路遥遥,可我的思念飞越了千山万水飞回长安,与你团聚。

  今夜所有的雨滴都不再是雨滴,而是我对你的思念。

  走下床榻,不用掌灯,在黑如墨色的雨夜里摊开纸,笔与落雨声一起落下,共谱一首思念的诗句。

  (二)

  长安望月,月小皎皎。

  今夜的月色真美,对月无眠。远在巴蜀的你是否已枕着月光入眠。

  山之高,月之小,月之小,何皎皎,我有所思在远道。一日不见兮我心悄悄。

  此刻我的思念能否进入你的梦中?在月夜里做一场美梦。

  千里明月寄相思,今夜的明月,就是我对你的思念。

  (三)

  离开长安时,我告诉过你归期。现如今归期已过,我却不能归去。

  与你相约在桃花盛开的时候,我便会回到长安,与你一起共赏城南的桃花。今朝却无法实现给你的诺言。归期何夕?

  (四)

  独自一人看着城南的桃花静静的盛开,又静静的凋落。

  你曾经告诉我,等到桃花盛开的时候,你就会回来,与我一起赏桃花。从桃花开始日日盼君归来,直至桃花落君也未归。我登上终南山的山巅,直至最后一株桃花的最后一朵花落下,人间四月芳菲尽,而你还是没有音讯?

  在长安,我等君归来。

  千里思念,写下锦书。

  时光在指间如沙滑落,我细瘦的手指无法挽住流年,只是我在流年里执着的相信你不远的归期,为你碾墨,静候归来。在我心里一直为你留有一方清雅的角落,贮藏着纯真的爱,只愿等你归来,一起平淡着相濡以沫直到天荒,直到地老。

  (五)

  云中君寄锦书来。

  我一直记着归期,却一直无法走回归期。

  遥想你的三千青丝散落成想我的帘,你灿若桃花的笑容,还有你思念的愁情,怎能不使我心痛?爱你的痴情,我写下了流传世间的最美情诗。

  今夜窗外的潇潇雨声,印证着前世的离愁别恨。今夜窗外的潇潇雨声,是我在梦中想你的呓语,如泣如诉,我知道唯你可知也唯你能懂。

  想你美若桃花的面容,白衣飘飘,青丝飞舞,今夜我心碎。你在我文字里滞留,成为我笔下千年不变的痴情,那些美好的旖旎,直到千年之后还有人记起。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今夜的思念,是否能够心心相通呢?


  (六)

  今夜,我对月无眠,似在梦中。

  你在远方,我望穿秋水的等待,即使等到了青丝成雪,芳华不再。

  你在那千里之外,隔着高入云霄的秦岭,我双眸中对你的期盼,你看不见。

  今生的等待,如同前世奈何桥上的那次回眸。一往痴情。我们相遇,如约而遇。前世我们在喝下孟婆汤前的誓言,都是为了今生的相遇和不曾错过。

  我用一生等你回。

  (七)

  君问归期未有期。

  现如今我的归期我也不知。

  居住在长安的你,是我几翻轮回都不会改变的心事。无论时间怎样消逝,即使已成满头白雪,我还是忘不了你三千青丝。

  我心不变,此情不渝。今生我一定会走回你长安寻找我几世都不变的心事。

  雨落芭蕉,风声潇潇,今夜思念的旖旎,是我一生不忘的记忆。等我回到长安,执灯相看你的笑脸,相逢犹恐是梦中,那时再对君谈起巴山雨夜的思念。

  (八)

  就算用尽了一生,还是等不到你的归期。

  还没有等到青丝成雪,今生我已逝去。与你相爱,今生无悔。今生最大的遗憾,就是无法再看你一眼。

  独自一人的归去黄泉。

  当你归来时,纵然你苦苦的寻觅,我们也无法再见。

  我们已经人鬼殊途。

  我懂你那一夜的思念,那是你对我千年不变的爱情。

  (九)

  长安,我终于归来。

  而你,已不在。

  忘不了你三千青丝缠绕,忘不了你的白衣飘飘,忘不了你灿若桃花的笑容,忘不了你双眸中的望穿秋水。

  我独自一人来到城南的桃花林,满园桃花在春风中绽放,不见了你的绝美容颜。桃花依旧红,何处寻你的芳踪?

  桃花落满身,如你轻轻相依偎。

  来是空言去绝踪。那个归期竟成了永远的等待。

  巴山雨夜的旖旎,那一夜相思长如千年的爱情,我又说与谁听?

  今夜一人独剪西窗烛。没有你,今夜诗中的凄凉谁知?

  今夜灯下一遍又一遍的重读那个雨夜的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9、雨,是自然界的一种表象,但当它作为文字,浸润文学作品中,经作者情感点染、融合后,常常带有主观色彩的意象。或悲喜轻闲,或激情喟叹,使这一自然客体,成为寓意的主体,古住今来,诗词歌赋,莫不如是。


    雨,在古诗词中,常以“听”写意。没有了车马喧嚣,远离了歌台舞榭,告别了故园家爱,在幽寂宁静的夜晚,品着一杯已淡而无味的茶,听雨点拍窗;是游子,必生乡愁,是失意,必怀衰痛,是孤独,必思亲友……。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在李商隐《夜雨寄北》中,那个秋雨霏霏的夜晚,孤灯下,他手捧远在北方妻子询问归期的来信,思家念妻的愁苦,归期遥遥的困惑,使他很是无奈,只能给予想像中的安慰与期待。在这绵绵的愁绪里,我们似乎听到了淅淅沥沥单调无情的雨声,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他对家对妻儿思念,如点点滴滴的雨声涨满了秋池。


    而唐人刘媛“雨滴梧桐秋夜长,愁心和雨到昭阳。”更是写出了伤春悲秋、离愁别恨、寂寞无奈之时,雨也似乎懂得诗人的心情,无情的点滴,自空中洒落,冲击着诗人敏感的神经,雨如泪滴,几多悲伤。


   多情自古伤离别,人世间的生离死别,是个永远写不完的题材。从来文人墨客,多愁善感,在挥柳道别之际,总有些些剪不断,理还乱的愁绪。早在诗经中就有“瞻望不及,泣涕如雨”的描述,在唐诗宋词中也有较多的篇章,其间不乏看雨景、听雨声更是成为排遣不开的意象。


    白居易“青草湖中万里程,黄梅雨里一人行。”,“可怜雨歇东风定,万树千条各自垂。”的诗句中,无论人物景物、雨中雨后,都打上了悲情的色彩。


   而听雨,更是诗人们用来抒发情感的应手的题材。于是,春思秋愁、旅恨闺怨、壮志豪情、人生忧患、莫不其中。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诗人陆游只身住在小楼,彻夜未眠,只因春雨萧声;雨后日出,小巷深处传来了叫卖杏花的声音,似在告诉人们:春已来临。小楼一夜与春雨杏花,诗人把落寞情怀和明媚的春光作了鲜明的对照,轻松的行间隐着沉重,读者不禁要想,他所思为何?。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秋夜寂寥漫长,只有屋檐下雨点滴落之声,异常清晰。温庭筠在他的《更漏子》里滴尽思妇心中的离情之苦。


    然而,古诗词中听雨的意象,也不尽然是凄风苦雨。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在陆游的耳中,风雨交加之声,幻化为战场上的马蹄嗒嗒、刀枪撕杀、冲锋陷阵的豪情之声。诗人多么盼望能重返战场,为国效力。借助听雨,既表达了他难酬的壮志,也抒发了他的爱国情怀。


    郑板桥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县令,却经常牵挂着百姓疾苦。“衙斋卧听萧萧雨,疑是民间疾苦声”。诗中传递出他关爱民生的心声,赋予听雨意象以新的内涵。


   无情的雨点总会敲响心碎的窗户,能把听雨与人生况味的沉重,写得让人抬不起头来的,应是,宋·蒋捷的《虞美人·听雨》: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少年的心,总是放荡不羁的。年少不识愁滋味,就算听雨也要找一个歌红酒绿浪漫的地方,选择自己喜欢的人陪在身边。在蹉跎虚掷的得意中,书写着那本《青春太匆匆》的书;


    经历了人生风雨,备尝艰辛后,在客舟听雨,是一幅水天苍茫、风急云底的江上秋雨图。失群孤飞,云断西风。为求生计,四方漂流。是壮年,却已无壮心,手里端的,唯有愁意。


    而当鬓已星白,独在庙宇檐下倾听夜雨时,少年的欢娱,壮年的愁懑,已如雨打风吹去。萧索的处境,凄凉的心境,江山已易主,多少楼台堙灭烟雨中。此时此地再听夜雨,已是木然,一任所为。一滴心雨的空响,幽鸣长夜,把人生的悲衰与无奈何,写到无法言说的极致。


    他曾为宋朝进士,但不久,宋灭元兴,从此在颠沛流离中度过一生。他以听雨为基线,串联了人生的三个时期,三种心境,阅读此词,让人凄然,让人寻思。


   雨点落在了古诗词的字里行间,打湿了箫声,曾已风干的愁绪,风雨吹又生。


   当自身心底的情怀,与意象融合相通时,此时的雨声,便是心灵的回响。


   正如余光中先生在《听听那冷雨》中说“雨,是一滴湿漓漓的灵魂,窗外在喊谁”。

 

   10、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假如你像我现在一样,一个人在灯下听雨,你是否会油然起想念远方亲友的心绪?就像广为传颂的唐朝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写的那样:“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用今天的话就是说:你问我什么时候回去,我还没有确定的日子。此刻巴山的夜雨淅淅沥沥,雨水涨满了秋天的河池。什么时候我才能回到家乡呢,我们同坐西窗下,一边剪烛一边谈心,相互倾诉今宵巴山夜雨中的思念之情,那该多好啊。


  诗人当时在巴蜀,而他深刻思念的亲友与妻子却在遥远的长安。诗的第一句一问一答,先停顿后转折,跌宕有致,其中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跃然纸上,这更与绵绵密密淅淅沥沥的夜雨交织,涨满秋池,弥漫巴山夜空;然而诗人并没有诉说什么愁苦,而是从眼前这景象另辟新境,表达了“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美好愿望。诗中提到的剪烛西窗,就是剪去燃焦的烛芯使光线更明亮,这里形容深夜秉烛长谈。这样构思之奇,真有点出人意外,然而若设身处地,又觉得其思归之切的情真流露呢;而今夜思念之苦,又成了未来剪烛夜话的话题,增添了重聚时的欢乐;这是何等曲折婉约含蓄隽永,余味无穷啊。

   

   11、当我们形容眼睛时,常说的一句话是:“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用窗户来比喻眼睛、指示心灵, 真是太妙了。我不知道是谁最初发明了窗户,但窗户的确给生活带来了诗意。

  我喜欢窗户,东方式的、西方式的各种风格的窗户都能引起我美好的遐想。我觉得窗户是用来寄寓美好生活的所在。那带着古朴民风味道的木格窗户,让人感到踏实、厚重。那窗户上的红色窗花,形态各异,鲜艳耀眼,描摹着火热生活的风貌。而西方式的百叶窗,高雅、肃穆、表露着如海洋一样深沉的情怀。目前我们常用的推拉铝合金窗,简单实用,没有那么多的修饰,与时代一起进步。但窗户的姊妹窗帘,一身娇艳,或一身素朴,装扮着窗户,使窗户熠熠生辉。

   我喜欢窗户,倚着它,我的身心可以彻底的放松,我观望着窗外,任思绪翻涌。我的脑海涌现出一句句古诗:“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窗户与镜子相互照应,映出一张甜美清秀的脸庞,那是一位羞涩的少女在发鬓上精心地插花;夜色沉沉,星光闪烁,浪迹远方的诗人回家了,与妻子相互依偎在窗户前,在烛光的摇曳下,情语绵绵——窗户是无声的,但又蕴蓄着几多语言与情思呵。

  我发现窗户还是现当代文学史上一些女作家常喜欢用的意象。诗人林徽因在她的小说《九十九度中》便是以“入世者”的眼光突破“窗子”对她的拘囿,而把目光投向“窗外”喧嚣的世界。台湾女诗人席慕容把窗外的世界构筑成爱与美的诗的王国,同时她的内心又安于窗内世界的平凡与静谧。她认为:“一定有很多主妇和我一样,在这近午或傍晚的时分,站在厨房热热的炉子前,一面炒菜,一面不自禁地向窗外望出去。她们并不讨厌自己的主妇身份,可是,她们也不喜欢一生都耽在厨房里。在心中,在窗外,她们都另有一个世界,在那个世界里,她们有另外一种独特的、不属于任何人的生命。窗前的妇人,就是因为有了窗外的那一角蓝天与自由,才能对窗内的世界更加容忍与珍惜。”在她们的笔下,窗户是一个无声符号,但又赋予了无限的情感与渴望。那其实也是她们心灵的窗户。心窗里的内容是多么繁复呵!它可以向蓝天阳光敞开,它可以向最爱的人开启。但它也可以紧闭着,就像躲避狂风暴雨一般,把烦乱关在窗外,把灰尘挡在窗外。不管窗外的世界如何喧嚣,窗户里的世界是属于自己的,在窗内的天地里,自由自在,挥洒自如。可以读书,可以思考,可以放飞梦想,可以找到自我。

  我喜欢窗户,那是因为我还喜欢看到另一幅图景,那就是静默的窗户与跳跃的小鸟。一动一静,构成人间绝美的写意画。每当我看到这样的景象时,我就会想起一首诗来:“久久不见那只蓝鸟的造访了/在我灵魂的窗前/无声地飞过去的/是一群群白色黑色的鸽子//一群群白色黑色的鸽子/无声地飞过去了/在我灵魂的窗前/我念念于一只光亮的能言的鸟”

  每当我欣赏着这和谐宁静的美景,我也希望我灵魂的窗前,永远有一只光亮能言的鸟,让我欢喜,给我希望。我更希望每个人的心窗都能盛满阳光,关闭让自己心结不宁的窗户,向着善与美永远洞开。(选自《散文选刊》2008·9,有改动)

   

   12、从一大早就下起雨来。下雨,本来不是什么稀罕事儿,但这是春雨,俗话说:春雨贵似油。而且又在罕见的大旱之中,其珍贵就可想而知了。

    润物细无声,春雨本来是声音极小极小的,小到了无的程度。但是,我现在坐在隔成了一间小房子的阳台上,顶上有块大铁皮。楼上滴下来的檐溜就打在这铁皮上,打出声音来,于是就不细无声了。按常理说,我坐在那里,同一种死文字拼命,本来应该需要极静极静的环境,极静极静的心情,才能安下心来,进入角色,来解读这天书般的玩意儿。这种雨敲铁皮的声音应该是极为讨厌的,是必欲去之而后快的。

    然而,事实却正相反。我静静地坐在那里,听到头顶上的雨滴声,此时有声胜无声,我心里感到无量的喜悦,仿佛饮了仙露,吸了醍醐,大有飘飘欲仙之概了。这声音时慢时急,时高时低,时响时沉,时断时续,有时如金声玉振,有时如黄钟大吕,有时如大珠小珠落玉盘,有时如红珊白瑚沉海里,有时如弹素琴,有时如舞霹雳,有时如百鸟争鸣,有时如兔落鹘起,我浮想联翩,不能自已,心花怒放,风生笔底。死文字仿佛活了起来,我也仿佛又溢满了青春活力。我平生很少有这样的精神境界,更难为外人道也。

    在中国,听雨本来是雅人的事。我虽然自认还不是完全的俗人,但能否就算是雅人,却还很难说。我大概是介乎雅俗之间的一种动物吧。中国古代诗词中,关于听雨的作品是颇有一些的。顺便说上一句:外国诗词中似乎少见。我的朋友章用回忆表弟的诗中有:频梦春池添秀句,每闻夜雨忆联床。是颇有一点诗意的。连《红楼梦》中的林妹妹都喜欢李义山的留得残荷听雨声之句。最有名的一首听雨的词当然是宋蒋捷的虞美人,词不长,我索性抄它一下: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蒋捷听雨时的心情,是颇为复杂的。他是用听雨这一件事来概括自己的一生的,从少年、壮年一直到老年,达到了悲欢离合总无情的境界。但是,古今对老的概念,有相当大的悬殊。他是鬓已星星也,有一些白发,看来最老也不过五十岁左右。用今天的眼光看,他不过是介乎中老之间,用我自己比起来,我已经到了望九之年,鬓边早已不是星星也,顶上已是童山濯濯了。要讲达到悲欢离合总无情的境界,我比他有资格。我已经能够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了。

    可我为什么今天听雨竟也兴高采烈呢?这里面并没有多少雅味,我在这里完全是一个俗人。我想到的主要是麦子,是那辽阔原野上的青春的麦苗。我生在乡下,虽然六岁就离开,谈不上干什么农活,但是我拾过麦子,捡过豆子,割过青草,劈过高粱叶。我血管里流的是农民的血,一直到今天垂暮之年,毕生对农民和农村怀着深厚的感情。农民最高希望是多打粮食。天一旱,就威胁着庄稼的成长。即使我长期住在城里,下雨一少,我就望云霓,自谓焦急之情,决不下于农民。北方春天,十年九旱。今年似乎又旱得邪行。我天天听天气预报,时时观察天上的云气。忧心如焚,徒唤奈何。在梦中也看到的是细雨濛濛。

    今天早晨,我的梦竟实现了。我坐在这长宽不过几尺的阳台上,听到头顶上的雨声,不禁神驰千里,心旷神怡。在大大小小高高低低,有的方正有的歪斜的麦田里,每一个叶片都仿佛张开了小嘴,尽情地吮吸着甜甜的雨滴,有如天降甘露,本来有点黄萎的,现在变青了。本来是青的,现在更青了。宇宙间凭空添了一片温馨,一片祥和。

    我的心又收了回来,收回到了燕园,收回到了我楼旁的小山上,收回到了门前的荷塘内。我最爱的二月兰正在开着花。它们拼命从泥土中挣扎出来,顶住了干旱,无可奈何地开出了红色的白色的小花,颜色如故,而鲜亮无踪,看了给人以孤苦伶仃的感觉。在荷塘中,冬眠刚醒的荷花,正准备力量向水面冲击。水当然是不缺的。但是,细雨滴在水面上,画成了一个个的小圆圈,方逝方生,方生方逝。这本来是人类中的诗人所欣赏的东西,小荷花看了也高兴起来,劲头更大了,肯定会很快地钻出水面。

    我的心又收近了一层,收到了这个阳台上,收到了自己的腔子里,头顶上叮当如故,我的心情怡悦有加。但我时时担心,它会突然停下来。我潜心默祷,祝愿雨声长久响下去,响下去,永远也不停。(季羡林   1995年4月13日)

 

   13、有时,外面下着雨心却晴着;又有时,外面晴着心却下着雨。世界上许多东西在对比中让你品味。心晴的时候,雨也是晴;心雨的时候,晴也是雨。

  不过,无论怎么样的故事,一逢上下雨便难忘。雨有一种神奇;它能弥漫成一种情调,浸润成一种氛围,镌刻成一种记忆。当然,有时也能瓢泼成一种灾难。

  春天的风沙,夏天的溽闷,秋天的干燥,都使人们祈盼着下雨。一场雨还能使空气清新许多,街道明亮许多,“春雨贵如油”,对雨的渴盼不独农人有。

  有雨的时候既没有太阳也没有月亮,人们却多不以为然。或许因为有雨的季节气候不太冷,让太阳一边凉快会儿也好。有雨的夜晚则另有一番月夜所没有韵味。有时不由让人想起李商隐:“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名句。

  在小雨中漫步,更有一番难得的惬意。听着雨水轻轻叩击大叶杨或梧桐树那阔大的叶片时沙沙的声响,那种滋润到心底的美妙,即便是理查德。克莱德漫钢琴下流淌出来的《秋日私语》般雅致的旋律也难以比拟。大自然鬼斧神工般的造化,真是无与伦比。

  一对恋人走在小巷里,那情景再寻常不过。但下雨天手中魔术般多了一把淡蓝色的小伞,身上多了件米黄色的风衣,那效果便又截然不同。一眼望去,雨中的年轻是一幅耐读的图画。

  在北方,一年365天中,有雨的日子并不很多。于是若逢上一天,有雨如诗或者有诗如雨,便觉得奇好。

   

   14、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雨,淅淅沥沥的下了一夜,房檐下成股的水柱便在地上发出一夜的敲击声。这种雨,在北方是很讨人厌烦的,于是人们早早地在雨夜进入了梦乡。我坐在电脑前,有节奏的听着雨水击打在树叶和地上发出各种不同的声音,犹如一首独特的夜曲,湮灭了青蛙和蟋蟀的鸣叫,奏出另一种格调。如果说虫们的演奏是动物界的一种人文艺术,那这场雨带来的乐章,就算得上大自然的天籁之音了。


    巴山,与秦岭接壤,号称秦巴山区。如果说秦岭是一座生物资源的宝库的话,那么巴山可以称作是一部人类文化的野史了。总长1000千米的大巴山东与神农架、巫山相连,西接摩天岭,横亘在四川盆地和汉江盆地之间,成为嘉陵江和汉江的分水岭,演绎着巴蜀地区特有的山地文化。当年的李商隐,就滞留在巴山深处。虽然这首《夜雨寄北》成就了他的造诣,然而不难看出当时的李商隐是多么不情愿被滞留在深山之中:“你问我什么时候回来?我也不晓得!”这种赌气似的的语气,一方面表达了作者对于巴山夜雨的抱怨;另一方面也说出了巴山夜雨的无常和滂沱,“这雨说下就下了,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停,只是河里的水,已早早的涨满了”。单单的在信中描写巴山夜雨,还不足以让作者泄愤。于是有了下面两句:“等什么时候回到北方的小窝,和你秉烛夜谈的时候,我再慢慢告诉你巴山夜雨有多烦人吧!”


    同样是思乡,同样是盼归,李白在宣城看见杜鹃花的时候,却是“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宣城的杜鹃,并没有让作者感到厌烦,相反却使他想到了家乡的杜鹃花和子规鸟,想到了那声声“我哥回呦,我哥回呦”的滴血叫声。三巴,意指巴蜀三郡,古时分别为巴、巴南、巴西三郡,用在此中,非指地域广泛,而是象征了作者对故乡的一草一木,都有着深切的难以割舍的思念。同一个思字,前者思人,后者思乡,前者贬低客舍之地,后者褒扬桑梓之乡,前者矫揉造作,后者沉稳深情。这或许正是“小李杜”和“大李杜”的区别吧!


    对于大巴山来说,不管是李白,还是李商隐,都只能算是匆匆过客,最终都没有长期停留在巴山之中。那么那些深居巴山腹地的人们,该是怎样一种情操呢?号称“饮中八仙”的张旭,与李白相友善,曾访李白于巴山之中,也因被巴山夜雨滞留而寄宿深山,可是在次日辞归的时候,一向“粗狂”的张旭,却被山民的热情淳朴深深打动了,以草书闻名的张旭竟也提笔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句:“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你看这雨后的山色清新动人,万象更新,草木灵动,百鸟和鸣,好一派引人入胜的景致啊,你怎么能因为稍微天晴了就要打算回去呢?跟你说吧,即使天整个的放晴了,满山的云雾也会让你衣衫全部湿透的,还是在这里多留两天吧,等雨雾退去了方去不迟啊。山人的真诚情怀,被诗人表达得淋漓尽致,然而山人本身不会表达他们丰富的情感,他们只能用对山雨的喜爱,来表达自己的热情好客和朴实善良。于是在深山里,有一个断了几世的句子: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但凡断不出这一句的,便是不好客的主儿了。


    我家也在巴山南麓,然而却不在山里,所以在我深居秦巴山区的短暂日子里,我总被那一场难得的山中夜雨折腾得兴奋得睡不着觉。我仔细的去听雨,听那单调却让人异常宁静和清醒的声音,这声音,能让你感受到叶尖的一株株水滴滑落在地上后,草叶在茎杆上跳动的旋律;能让你感受到雨气汇聚成云雾后,在山峦间奔驰的奇异;能让你感受到那些被雨水修辞的山廓,如巨笔挥就的一副水墨山水画,画在大地之上,也画在起伏的心脏里。我至今仍记得,在巴山深处,人们用背篓背水上山的情景。远远的从山林里走出一个人来,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明显,从高到底,一直延伸到河边。放下背篓,汲了水,再在河里洗了脸上的汗水和脚底的淤泥。重又背上背篓,从河边开始,从低到高,越来越模糊,越来越飘渺,最后远远的消失在山林里。暮色降临,一盏盏油灯在山野里散发着微弱的光芒,随同夜色在微风中摇曳。雾气越来越浓,越来越浓,不多时便又下起雨来,山人便拿出锅碗瓢盆,在院子里和屋檐下放好,等天明的时候,这些搜集的雨水就可以用来做饭、洗衣、浇地了。


    雨水击打在这些锅碗瓢盆的声音,我从小时候就时常听见了,只是那时候是在屋子里。下大雨的时候,草屋开始漏雨,瓦沟也跑不赢雨水而往里渗水。于是找来所有能盛水的器具,在泥土的地板上摆了一屋,像是一场盛大的音乐会即将上演。我就在这场盛会的小夜曲里进入我的梦乡。我光在梦乡听见了悦耳的和弦,却没有看见家人脸上的愁容。所以,夜雨,对我来说,总是最美的。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南人对于雨水,有种难以割舍的亲密和热爱,所以连环境也是潮湿的了。春雨润物,也润人。人们在丝丝春雨中耕翻土地,雨丝便把人、牛还有刚刚翻过来的土地一起,润得潮潮的,一些谷麦的种子,就在那潮潮的土地里生根发芽,春华秋实。梅雨时节,人们常常会在雨雾里穿行,感受雨雾如精灵一般停靠在身上的每一处毛孔,像是在和雨雾交流一般。雨季到来,暴雨随着电闪雷鸣一起到来,你可以在看见闪电后,悠闲的捂住自己的耳朵,避免随之而来的轰轰雷声震耳欲聋,但是,你往往无法躲避如秋风扫落叶一样的暴雨倾盆而下,一扫而过。这些雨,除了电闪和雷鸣,没有一点别的征兆,有时就下在太阳底下,有时又仅仅从院子中央穿插而过,有时几秒钟,有时又轰轰烈烈地下一个下午。农民们要保护收获后正在晾晒的谷物,便要和天抢雨,叫做“抢偏东雨”,无论多么调皮懒惰的孩童,在偏东雨来时,都会一股脑儿加入到抢偏东雨的大军中。这酣畅淋漓的雨啊,浇湿了谷物,却浇敞亮了农民的心扉,浇凉爽了烦劳的心情。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都在雨中忙碌着,嘴里喊着号子,哼着小调,或者大声地唱着让村妇们听了害臊的情歌。收完了谷物,如果雨还没有听的话,农民的劳动,就可以暂时停下来了。


   寄居北地,聆听夜雨,怎能不勾起对巴蜀大地的相思,又怎能不陷入对故乡深深的,深深的回忆?

   

   15、夜晚,泡一杯清茶,带上夹书板就可以藏在书库里自由放飞心灵。那时月色入户,清辉满堂,书页轻翻,心旌微摇。叹梁祝化身成蝶,喜崔张终成眷属,羡东坡把酒临风,暮清照泛舟浩淼。似有高山流水鸣于耳畔,瘦菊幽兰馨于鼻间。芳草连天,长亭古道。红有樱桃,绿有芭蕉。三更之梦书可当枕,书香盈鼻,此乐何极。手捧书卷,心有余香,给心灵一瓣书香。


  有时,在细雨绵绵的时候,吟起“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在大雪纷飞的时候,念出“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在万里无云的时候,想到“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这样偶然的念想,仿佛是自然与心灵的对话,是灵气与灵感的沟通。


  漫长假期,都是自己疯狂游玩的时候,虽然也走走停停地看看书,但终究是找不回在图书馆的那股书香。上课时钻进图书馆的自己,又明白了阅读是一种幸福。庄子的超脱,陶潜的隐逸,岳飞的壮怀,路遥的奋力,都会给我一颗澄澈之心,平静之心,充沛之心,向上之心。阅读,使我如风,掠过千山万水,黄河黄山,长江长城;使我如燕,翔过绿色的家园,领略西山版纳与大兴安岭,倾听喜马拉雅山与雅鲁藏布江。


  书的海洋任我遨游,书的天空任我飞翔,书的高山任我攀爬。

   

   16、夜,雾浓云重,瓢泼而倾斜的雨,噼噼啪啪敲打在瓦楞上。汇成涓涓细流,织成雨帘,顺檐而下。蒙扰了夜的静,酣的梦,人的心。那曾经珍惜的,错过的、深情的、感怀的往事。诠释着昨天的记忆,在这个宁静隐于喧嚣的雨夜,掀起了无边的思,无尽的念。


   念,那子夜檐雨下的一场邂逅;那人约黄昏后的一次缠绵;那折柳盟情处的一份深情。正如,山念水的柔情;蝶念花的娇媚;风念雨的飘摇。是沉浸在褪色记忆里的情感,翻阅过往的浪漫;于,无声处,寻找灵魂的寄托。


   一样的天气会有着不一样的心情;夜还是那样的夜,雨还是那样的雨。但是,却少了以往那些浪漫的风景。时光荏苒,岁月迷离,一个转身沉浮了多少个旧梦,一次挥手又换了多少个春秋。暮然回首,几多期盼,几多眷恋,于指尖流淌,尽在眼前。当,时光带走了如烟往事,记忆却清晰了以往那美丽地同时。所有的爱恋就如这雨滴,在粉身碎骨时,留下最后一声叹息,落地成伤。


   因此,这样的雨夜往往会唤起那些倚窗聆雨的人,抑或是观雨赋诗的人,内心深处一种莫名的伤感。也许感性的人都是这样吧,亦或是,缱绻的思绪在雨的衬托下,更容易让人感怀吧!


   楼高本怕独凭栏,在这样一个被雨润湿了心扉的夜晚。黑暗的眼,不仅,拉伸了夜地悠长,更延伸着心的寂寞。千篇一律的相思,揉入孤寒难耐的心扉,一缕闲愁,在猝不及防的瞬间,悄悄爬上了眉头。无边地思绪,深深浅浅的牵动着每一段过往,在心海里泛起层层涟漪,缕缕柔情。就如那窗外的风和雨般缠缠绵绵,横横斜斜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剪不断理还乱的万千情丝。


   喜欢听雨写词,并不是因为雨有多么夺目,词有多么唯美;只因那字里行间曾记载过某个人,某件事,某断情。人生最难放的是初遇时的情感,最难忘的是走入你心的人,放弃与坚持之间,实是难以取舍。勇于放弃是一种胸怀,执着坚持何尝不是一种勇气;孰是孰非,谁又能说的清,道的明呢。


   很多时候,我们可以放下一个人,却放不下内心的那份执念。为了圆一个梦,求一个结果;把苍老的故事,遗失的旧梦,朦胧的身影,记录在唐风宋雨的平平仄仄里。那一次倾心的遇见,倾注了最美的华年;一场华丽的邂逅,潋滟着唯美的爱意。那缠绕指尖的柔情,那海誓山盟的约定,那地老天荒的甄诺,那浪漫了多少个日日夜夜的红情绿意。晕开了水墨柔宣上浅绘的时光,化作相思满满,揉进雨里,写进尘封的扉页,隽刻成一段段恒古凄美的句子。缤纷着一帘绮梦,于内心深处浅浅的呢喃。


   有人说:回忆是一座桥,却是通往寂寞的牢。


   初读这句话的时候,感觉颇有些道理。人总是喜欢充满幻想,在那一帘幽梦的憧憬里面,承载着太多美好的期盼。转身,拾起那残留在记忆中的风景。一声再见,尘封了多少爱恋;一句珍重,决绝了多少柔情;一个转身,冷却了多少安暖。那些月挂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堆积而成的情愫,却怎么也圈不住一次执手相牵的永远……最终,只能将你的身影,定格在记忆的年轮里。因了一个情字,把心囚禁在有你的梦境中,画地为牢。


   回首那段青葱似的时光,小心的呵护着那段刻骨铭心的遇见,努力的珍惜着那场缠绵悱恻的爱恋。无形中给自己编织了一个解不开结,闯不出的网。正如人们常说的,每个人都有一个私人空间,这个空间很小……很小……小得几乎容不下所有的人和事,包括自己的亲戚朋友,兄弟姐妹。但是,这个空间一旦有人闯入,就会变得更小,因为它不想让闯入者出去。


   慢慢的才明白,情,需要两心呵护;爱,需要两心沟通。真正的爱情需要,理解,信任,宽容,自由。没有不能永久的情,只有不懂珍惜的人。没有不能永恒的爱,只有不知守护的心。其实,生命中真正走近彼此内心的人,才是最珍贵的拥有。用这种过于在乎的方式挽留着一断爱时,同时也正在埋葬着这份爱。你注定走不进他的心里,再挽留也没用。何不默默的把那份纯洁的爱埋藏于心,在以后的日子里,深深的品读,慢慢的回忆,也是好的。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首李商隐的诗,我一直喜欢得很。


    这首凄婉的情诗不知打动了多少古今中外文人墨客的心。诗人与妻子之间的深情厚意和异乡的夜雨景色,贴切地融合在一起。他暂不能归家而使得相思之情更为浓烈。离情汹涌不息,内心愈加不能平静。想象来日重逢时刻,与妻子共剪红烛时的浪漫。若回忆起今日分离时的苦恼,和品味着来日团聚时的欢欣,必有一番既苦涩又甜蜜的滋味在心头盘旋。诗人那千般心事,万般柔情,竟是如此震颤着我的心房,那份刻骨铭心的情缘,那份深情的眷恋,在这样的雨夜吟来,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收集起飘散的过往,沉浸在旧时的风花雪月中。有时候,我故作麻木一点,愚钝一点,这世间的万象我都不想看穿,只想独守一隅,傻傻的付出,默默的的厮守。无论你与我,一个转身的距离,是咫尺天涯,还是万水千山,我无法丈量爱的尺度,情的深浅。唯愿,在这样的雨夜,与你如约而至。听一场夜雨,盈一弯爱恋,执一怀柔情,侵染成无数的相思绵绵。一池翰墨,几阕宋词,在素笺中书一笔刹那婀娜,繁华依旧;任花开花谢,四季更替。


   唯有,那缱绻的深情旖旎着爱恋,晕染了整个雨夜的浪漫;为你挥洒着数不尽的痴绵。莫道那,斗转星移,心如止水。莫言那,往事如烟,今非从前。一次重逢,延续着刻骨铭心的爱恋。纵使美在瞬间,也不觉得遗憾;纵使花开刹那,也不觉得孤单。


   守一窗夜雨,念一场缠绵。今夜,有着说不完的爱,只因爱如潮水,有着诉不完的情,只因情如潮涌。那摇曳多姿的云烟,那婆娑错落的雨丝。轻轻地,唤醒着被埋葬在岁月里的柔情。让心灵漫步于雨夜,在素笺中相牵,在水墨中相依,在宁静中相伴,只愿岁月静好。

   

   17、对于窗,一直情有独钟。房子再好,若窗不合己心,便会失了色彩,打了折扣。


   窗,须得是雕花镂空木窗,无需落地,亦无需面朝大海,只需推开窗子的时候,恰逢一帘新月如钩,或雨打芭蕉听漏,抑或清风摇曳柳梢头。窗明几净,放几本喜欢的唐诗宋词。窗内的人望着窗外的月,相看两不厌,且待清风乱翻书。


   “今日北窗下,自问何所为。欣然得三友,三友者为谁。琴罢辄举酒,酒罢辄吟诗。”这是白居易一首五言古诗。作者称琴、酒、诗三者为友,于窗下,对着清风明月,抚琴、饮酒、吟诗。看似孤独的写照,却又是这种孤独,使得这位现实主义诗人“兴酣不叠纸,走笔操狂词”。


   隔着历史长河遥望大唐江山,可以想象出,号称“诗魔”的白乐天在北窗之下,青衫孑影,或弹一曲《高山流水》,举杯邀月。兴酣时,长袖挥舞,提笔狂草,何等洒脱。


    而另一位晚唐著名诗人李商隐在《夜雨寄北》中写到这样的句子:“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是一封回信,写给在长安的亲友,也可能是妻子。与李商隐的大部分诗词表现出来的辞藻华美,用典精巧,长于象征、暗示的风格不同,这首诗却质朴、自然,同样也具有“寄托深而措辞婉”的艺术特色。他没有直抒胸臆,表达相思之苦。而是用了极为委婉的手笔,看似轻描淡写,实则哀而不伤,意味悠远------你问归期,归期实难说准,巴山连夜暴雨,涨满秋池。何时归去,共剪西窗烛花,当面诉说,巴山夜雨的况味。


   这首诗构思新巧,跌宕有致,言浅意深,语短情长,具有含蓄的力量,千百年来吸引着无数读者,令人百读不厌。


   记得十几年前,我刚来苏州,常常与亲友写信便用这两句。那时在苏州相城区阳澄湖镇上租的房子,租金很便宜,环境相当好。白墙黛瓦,临水而居。乌篷船从窗下划过,留下一路涟漪。时不时还会传来饶有兴致的阿婆唱着采莲曲,小桥流水,缠缠绵绵,人便在画中游了。杨柳青青,江水初平,推窗一片碧波来。尤其一到春季,河两岸大片大片的油菜花儿直逼你的眼睛。真真是诗词里的江南。而那窗,正是镂空木窗。简单、精致,泛着时光的旧。那旧,不是朽木之枯,而是岁月的印迹,一横一竖,皆是日子。我在那窗下度过了最青春最美好的几年时光。后来搬家时,特意叮嘱房东阿姨一定会回来看望她。在阿姨家住了几年,每每不上班时就坐在院子里或者在自己房间里打开窗子看她刺绣。阿姨的动作娴熟认真,一边飞针走线一边和我聊天。到后来之所以喜欢苏绣,也是因了当时的些许了解。总之她对我非常好,素日里常常拿来一些小点心给我,且几次将我介绍给她姐姐家即将大学毕业的儿子。


   在那期间倒是和他见过几次面,在窗外的油菜花地里谈天说地,在窗内借着月光翻看我读过的书籍。他是标准的南方人,温柔、体贴,人也长得清爽。只是,缘分这个东西就是如此,没人能说得清。他成了过客,而那扇窗却成了我后来多年的回忆。


   “寒日萧萧上琐窗,梧桐应恨夜来霜”。易安的词向来哀婉。“琐窗”即是雕有连琐图案的窗棂。我在想,在那样一个萧条的寒日,易安定是一个人孤寂地坐在窗下,从月落到日出,百无聊赖之时填出了这阕《鹧鸪天》。梧桐早凋,恨霜落其叶。草木本无知,所以,梧桐之恨,实为人之恨。从而借景抒情,描绘出了作者的孤独和寂寥。她应是一个人在那扇窗里,看尽绿肥红瘦,忽而才下眉头,忽而又上心头。任窗外流水匆匆,日复一日。


    这几年倒是跑遍了苏州的大街小巷。每到一处,便寻一处临水饭馆儿,靠窗落座。店家先来一壶茶,这茶当是碧螺春,茶具当是青的瓷映着瓷的白。木桌,木椅,木窗,青瓷,白盏,与一人,相视不语。也特特为了一窗明月,待到晚上去了平江路的“随柳居”去吃那里的酒酿小圆子。软软的,糯糯的,像江南的女子。也或者只是为了找寻十几年前的苏州,以及十几年前的自己。坐在窗下,新月悄悄上帘栊,而景非那时景,人也已是昨日黄花。


    就像曾经的房东阿姨,后来隔了两年我回去探望她,像回娘家似的,还买了一些礼品。那时镇上正在拆迁,阿姨说新房已经拿到了,不久这里就要全部拆掉重建。又过了一段时间我再次去了那里,业已找不到当年的蛛丝马迹。现代化的建筑物使人目不暇接,高楼大厦鳞次栉比,钢筋混凝土的味道直让人鼻子泛酸。那些流水人家,那些白墙黛瓦,那些雕花木窗,早已不见影踪。之后再也没去。不知那个对我像女儿般的房东阿姨还记得我否?


   在江南生活的久了,不免学会了江南小女子的柔婉温情。实则骨子里还是那个“碧海云天”的人,故也常常读一些豪放的诗词。或者AB血型的人生来就是两种性格吧。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工部这首绝句历来被人拍案叫绝。诗人用了对仗的句式,凭窗远眺西山岭雪,岭上积雪终年不化,积聚了“千秋雪”。用一“含”字,此景仿佛是嵌在窗框中的一幅图画,近在眼前。观赏到如此难得见到的美景,诗人心情的舒畅不言而喻。下句再写向门外一瞥,可以见到来自“东吴”的船只停泊在岸边。“万里船”与“千秋雪”相对,一言空间之广,一言时间之久。诗人身在草堂,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胸襟何等开阔。


   随着年岁的增长,也陆陆续续读了一些古人的诗词,越发的感慨颇多。 常常东施效颦,大言不惭,于窗下望月兴叹,写下几个不成熟的长短句,时而豪放,时而婉约。婉约处,叹落花流水春去春回,有“钿筝暗流韶光怨,西窗明灭难从”;豪放时,也曾抖擞狼毫自风流,不让须眉,有“竹影摇窗,松涛入耳,眉间十里春风”;思乡时,也曾写下“烟花十里姑苏地,念吴门烟柳,月上梢头。半掩纱窗,争掩住鬓边愁”;思人时,也曾写下“月上帘栊花照影,人瘦也,小窗闲、又一春”。不为悦人,但为悦己。


   此时,月照西窗,绿蚁新醅,杨柳轻拂。任由清风随意翻开一页,我便随着短短几行字去感怀古人起承转合间借景抒情,平平仄仄里一咏三叹。去体会那人,那窗,那一帘风月闲。而那年的江南,那年江南的人和事,也早已随着一场场蒙蒙烟雨,埋在水墨江南里。

   

   18、这样的夜晚,我怎么会入眠。


   时间已近午夜,雨还是不紧不慢地滴落。没有打伞,沐浴在雨雾里回到宿舍,竟然毫无睡意。拉开窗帘,外面漆黑一片。路灯早就熄灭,马路上也没有往日的喧嚣狂躁,尤其那些令人生厌的摩托的疯狂嚎叫,今夜不再打扰我。远处的村庄里,看不到楼房里的大部分人家的灯火。偶尔有一两盏灯发出微弱又柔和的黄晕,隐隐约约似有若无,有一种说不出的温馨和暖意。雨夜里,什么都看不清楚,只有雨声格外清晰,落在树叶上是一阵沙沙的细语,和着微微的清风飘荡在夜空。滴在瓦片上,那是叮叮当当一串快乐,似乎有不可抗拒的穿透力,直入你的耳膜,抵达你的灵魂深处。沁入泥土的,肯定是无声无息的,但是那种和泥土亲近与庄稼热切的呢喃你绝对不会听到,但是,今晚,我格外清晰地听到了,那种幸福的笑声,那种惬意的呵护,萦绕在我的耳边,似乎也浸透滋润了我的心田。不时飘落我的窗棂的雨滴,断断续续,那是一声声满含幽怨的叹息,从天而降直击心底。是啊,这样的夜晚我怎能入眠。


   想和你一起度过这样美好的夜晚,然而这只是一种一厢情愿的奢望,我不明白千里之外的所在是否今夜也是一样的雨夜,你是否和我一样的茕茕孑立于一室之内而相思无眠,我想,如果我们在一起,不用那么多言语,就相拥而坐,看那漆黑的夜空,就是一种幸福。试想,此刻静谧的夜晚,只有不紧不慢的雨声,和着我们彼此的心跳,多么安然的夜晚啊!眼前,曾是我们一起度过的点点滴滴,相信不用说,勾起我们回忆的应该是一样的情景,这时候,我们感谢记忆,感谢曾经过往的日子。心的交流哪里用的着语言。


   躺下,熄灯,窗外的雨声更加清晰,和着淡淡地泥土清香在我的房间里飘荡。眼前是雨雾里静默的树木,沐浴是一次酣畅淋漓的洗礼,还有一株株破土的秧苗,舒展着倾诉着一腔柔情蜜意。


   这样的雨夜,我情愿是一棵树,一株秧苗,自有雨夜的幸福,多好,哪怕在梦里。


   初夏的雨夜,我注定无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冷不丁,李义山的那句诗跳上眉头,落入心头

   

   19、相思,是一种美丽的忧伤。无论是布满思情的信物,还是反复书写的情书;无论是被岁月染黄的照片,还是萦回在梦中纤纤的身姿;无论是满城飘飞的柳絮,还是幽巷蒙蒙的春雨;都清晰地记载着亘古相同的心事——相思。

  

  时光如一条静静的河流,轻轻地流淌在生命的季节里,然而,流逝的是永不回头的日子,流不走的是延绵不断、永不枯竭的相思。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这首千年相思的佳作,每次细细读来,便觉时光倒流,仿佛枯木逢春,定人凭添几许忧伤。

  你当年的一颦一笑,瞬息涌上心头:你出征时背景,成了妻子刻骨铭心的遥望,你消失处的朝辉,便成了抹不去暖阳。从此后,姑娘朝夕倚于高山,站在峰顶大树下祈望。动情深处,双泪止不住地流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泪流干了,流出来的是粒粒鲜红的血滴,血滴滴落在大树下,古树萌发出翠绿的新枝,结出了满枝满树心形的红豆。于是,地球上便有了寄托思情的千古种子——相思红豆。

  

  千百年来,每当人们思念千里之外的心上人时,就喜欢采撷红豆,就喜欢将红豆私藏枕边,让夜夜无边无际的相思有了倾情的信物,有了实实在在的信物,“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人这一生,空空地来,空空地去,在来与去之间,是一条长长的、充满情爱的生命线。在这一条弯弯曲曲的生命线上,我们最能忆起的是绵绵的情思,最激动人心的是绵绵情思,最刻骨铭心的是绵绵情思。美丽的爱情,不会因生命的终止而终结,剪不断理还乱的思情,不会因距离和时光而苍老和褪色。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随着时代的进步,地球变得越来越小。电话、视频让千山万水不再是阻隔相思的屏障。然而,生活在那鸿雁传书时代的人们就没有现代人那么幸运。

  

  距离成了相思的秋池,任凭相思的潮水泛滥成灾。因为仕途、因为战争、因为经商、因为求学……古代多少仁人志士、达官贵人、沙场将士,商贾豪杰、殷殷学子,无不抛妻别子,背井离乡,有的一别几年、几十年、甚至是生离死别,终生难逢。归期何时?谁也不知。

  

  夜深人静,推开窗棂,面对滂沱的秋雨,思绪如纷飞的雨丝,绵延不断地飘向远方,流进梦中的娇妻,昔日执了之手,耳鬓相厮,今朝回想,怎不叫人失魂落魄,沉醉梦中,只求夜夜梦萦,永不醒来。

  

  然而,越是相思,越是彻夜难眠。静坐、临窗,临窗、静坐,瑟瑟秋风从打开的窗口肆淫地劲吹进来,挟着湿漉漉的雨丝,浸透了整个房间,湿冷了孤寂的心灵。

  

  人生如梦。生命的短暂,世事的悲凉,生活的无奈,相思的苦楚,都无时无刻不在提醒我们:珍惜生命,珍爱亲情,呵护友情。不要让绵绵的忧伤,耽误了相拥相伴的美丽时光。

 

   20、喜欢听雨,尤其站在窗前,听雨滴落在房檐上的声音、听雨打芭蕉的声音、听雨水汇集流淌的声音……听雨的心情是浪漫的。窗外无尽的淅淅沥沥雨声,总能不经意地散发出温馨与宁静。喜欢就这样静站在窗前,把自己置身闲暇的静谧中,任心曲流淌,让漂浮的思绪拨弄那些远去的、朦胧的记忆。


   雨来了,初时若有若无,只当微凉的风裹着土腥味儿涌进窗时,才嗅到雨的气息。渐渐的,密了、浓了,落在屋檐上、树叶上、街道上,像剪不断理还乱的青丝。那些纯净又透明的青丝,在灰蒙蒙的雨天中闪烁着淡淡的光,猛然间一切都朦胧了。雨声伴着阵阵凉意大了,仿佛要听它细细地述说,听着听着,只觉得整个世界都睡了。我的心也安静了,恍若一座小小的城,一座只有自己的城。


   听雨,似是听一曲悠扬的歌。当间杂着泥土和花的浓郁芬芳的从雨中飘然而来时,那股愉悦的内涵,荡涤着灵魂,直达人的内心深处,心里便自然生出一份悠然自得,感受着雨一样的轻松和惬意。当你投入地去感受它时,它是那样的让人陶醉。当细雨纷飞时,雨声是那样从容不迫,点点滴滴化作纯碧的泪珠敲打着秋长天的倩影,轻轻地撞击着窗棂,就像是琵琶弹奏的一曲委婉的乐曲。那噼里啪啦的雨声,幻成一个个动听的音符,如矫健有力的身姿从四面八方簇拥而来,形成一曲自由驰骋的豪放乐歌。聆听着雨的温柔和热情,呼吸着雨的灵魂,细细绵绵的丝线牵连我安静的梦幻,我终是醉醉不想离开。


    试想,也许千年以前,也有一个驻足窗前的人,听着雨飘然而落的声音,想着关于雨的一切,又是何等的情景。仿佛间,雨中美妙的诗意不禁从那遥远的时代悄然而至:“独坐窗前听风雨,雨打芭蕉声声泣”的相思愁绪,“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浓浓思念,“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的无尽悲感……原来,听雨也是一种境界,古往今来,有多少千古绝句,是文人墨客在静听窗外无尽的雨声中问世人间的啊!忍不住想推开小窗,抚摸这些雨丝。它们看起来那么柔弱,却有着自己的节奏,冥冥中应和着人的心跳,抚平了人的心情。在雨声绝美的意境中,时光在这滴滴嗒嗒的雨声中慢慢流逝,情感也在轻轻地宣泄、悄悄地释放着。


   不知何时,雨声漫漫显出倦意,它累了、乏了,渐稀渐少。习惯了随着心曲的流淌感受的雨声,也在雨滴的间隙中思索着。在雨滴洒落中,总是让人想得很多,莫名的感触,一路心绪悠悠、细细、绵绵的,一种理不清的思绪萦绕在心头,也摇曳起心灵里的涟漪,也有一份感动温柔的横亘在心中。


   窗前,听雨,幽想,别一番滋味。

 

  21、又是一个下雨的天。


   点点丝露敲响花开的声音,丝丝雨链濯洗飞燕的翅膀,透过雨帘,朦胧的山影明灭,以心试雨,淡淡的凉风徐来,柳摇曳,雀幽鸣,望,东逝的流水悠悠,看,南来的正道茫茫。


   雨有情。“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南唐后主的愁情,便似这绵绵的夏雨,剪不断,理还乱,静静地下,浅浅地泻,打湿了一川烟草,陪着寂寞的梧桐,摇曳着西楼,看楼上的伊人,还有漫地的黄花。


   雨有意。“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大雨滂沱,狂风肆虐,树斜,草折,池涨,窗外好一派萧瑟,而窗内却温意暖人,红烛无语,偷听情人的私语,锦罗裘帐,幻化新夜洞天。


   雨有心。“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雨不忍,粟谷无粒,雨不堪,饿殍横野,当旱春之际,她随风而来,悄然入夜,为人们构造着一个丰收的梦,旦日初晓,看那红花沾湿之处,便是官城。


   雨有灵。“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雨,像一只兔子,掠过涧边的幽草,又像一个顽皮的童子,挑逗着绿里的黄莺,带着春的性灵,斜敲着蓬船,唱着诗意的歌。


   雨有魂。“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雨是如此的痴情,虽已是落花狼藉,虽已是日泊黄昏,她却依然辛勤地编织着雨网,期望留住春的脚步,分分秒秒,日日夜夜,年复一年。


   雨帘遮住了山,遮住了树,还有忧愁和痛苦。


   ……


   雨帘里,是一场雨的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