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来古扇风千缕 小编眼里的传统文化人的形象都是一袭青衫,手执折扇。又或在茶楼酒肆,风流才子将折扇潇洒一挥,谈诗论酒,或将折扇一合,打躬作揖。扇,是中国文人不可缺的行头。 时至初秋,夏夜风流的最终篇,就说说折扇吧。 折扇
折扇,古称”怀袖雅物“,意为揣在怀里的文雅。这扇风纳凉的小物,是苏东坡站在赤壁之上豪情万丈的怀古,也是晴雯娇嗔佯怒撕掉的小女儿情怀。 ”为爱红芳满砌阶,教人扇上画将来。“,说中国人活得精致,生来文雅,并非中在紫檀的椅子和云锦的繁华上,更多存在于这些随手可及的小物间。所谓诗意,应该就是盈盈一扇间,清风自来,汝心安兮的瞬间。 折扇,又名 “摺叠扇”、“聚头扇”,是一种用竹木或象牙做扇骨、韧纸或绫绢做扇面的能折叠的扇子;用时须撒开,成半规形。沈德符的《万历野获编》二十六卷说,“今吴中摺扇,凡紫檀、象牙、乌木者,俱为俗制,唯以棕竹、毛竹为之者,称为怀袖雅物。” 单就折扇扇骨而言,好的扇骨本身就是风雅之物,亦是人们历来喜爱的玩赏品、收藏品。清代大书画家赵之谦曾扇骨铭曰:“扇之骨,可刻铭,无此骨,扇不成,是一定法,难变更”、“藏器于身,待时而动,易慎取舍,知轻重”。前刚诙谐有趣,后则语出自《周易系辞下》,以扇骨喻人之风骨,可谓微言大义,意蕴深远。 折扇书画,有人考证唐以前未见流传。宋以来至今也极其罕见,而元明清三代的作品为数尚多。扇面书画盛行于明清,文人雅士以在扇面上提诗作字画为时尚,至今北京故宫博物馆就保存三百余柄。明代的折扇代表着中国折扇工艺发展的最高水平。“在明代很多文人都参与做扇子,它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一种杖的遗风。它有书画,主要又是竹子做的,读书人喜欢的东西它都有。竹子有节、虚心,作为一种身份象征,一种精神,这才是扇子的根本。” 对中国文人来说, 折扇既是一种身份的象征, 又寄寓着个人的文化趣味。 折扇开合自如, 开之则用,合之则藏, 进退自如,逍遥自在。 我们所处的是一个经历了多年的文化断层后的时代,已经丢失了太多好东西,一柄折扇,两种画面。一面历史,一面现实。一面书画,一面可能是空白,留给后人思考后填充。 清末画家蒲华先生的湘妃折扇 郑孝胥书法张志鱼刻骨的琴式圆头扇 湘妃竹直方折扇 湘妃竹合青扇骨 湘妃竹古方折扇 沉香扇子 清 竹胎黑漆描金庭院人物折扇 十九世纪 玳瑁折扇 清 玳瑁描银人物纹折扇 清晚期 玳瑁扇骨描金人物折扇 19世纪 象牙透雕开光山水人物折扇 清 象牙透雕亭台人物折扇 清 漆木水彩百鸟朝凤折扇 清 漆木描金柄彩绘镶贴折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