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程砚秋和他的故居(一)

 cxag 2016-09-10


京胡,又称胡琴,是中国的传统拉弦乐器。18世纪末,随着中国传统戏曲京剧的形成,在拉弦乐器胡琴的基础上改制而成。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是京剧的主要伴奏乐器

请关注网站 

京胡艺术网 (全国首个京胡门户网站)

http://www.jinghuart.com/





京剧艺术大师程砚秋的故居,坐落在北京市西四北三条39(原为报子胡同18),是一座坐南朝北的两进院落,一进大门迎面是影壁,前后两院由月亮门(西侧)和垂花门相连。前院北房四间,是程砚秋生前的会客厅和书房,命名为“御霜?”。另有倒座四间半,西厢房三间。后院北房六间,(堂屋两间,西里间一间,东里间两间乃是程氏夫妇生前的卧室。最东头的一间是?姆的住所。)还有东西厢房各三间。周围有抄手廊相连。院中央是个大天井儿,左右辟有花坛。按北京的说法,是个四合院。此外,还有一个东小跨院,其中有房数间,饭厅就在这里。程先生在世的54年中,曾迁居多次,现在的故居是他生前最后的寓所。



 程砚秋先生为了京剧事业,一生奋斗,道路坎坷。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推翻“三座大山”,革命取得胜利,程先生才和全国人民一道,开始了新的生活。

 

    ()历经苦难,大义凛然

 

    1.惨痛的童年

    程砚秋原不姓程,他是满族正黄旗人,1904年生于北京,原名承麟,后改旗姓“承”为汉姓“程”。最初艺名为程菊侬,后改艳秋字玉霜,再改砚秋字御霜,其最后改名砚秋,并非为改名而改名,其中有一定的涵义,此为后话。

 

    程砚秋幼年丧父,六岁时,家贫如洗。为了生计,其母程老夫人眼含热泪,将他写给当时的著名京剧旦角演员荣蝶仙为徒,签订合同为八年,而言明病死逃亡,师家概不负责。那时是封建师徒关系,徒弟要绝对受师父的控制。所以幼年时的程砚秋,除学戏、演出外,还要为师父一家做繁杂的家务劳动。那时,他一天到晚绑着“跷”(舞台上的跷工,即模仿古代妇女的小脚)干活,有时连睡觉都不让卸“跷”,且经常遭受打骂,真是苦不堪言。程先生把这段生活经历,称之为:“童年时代最惨痛的一页。”①

 

    程砚秋在荣家,先从荣春亮学武生,后改从陈桐云学花旦,接着又从陈啸云学青衣。11岁开始登台,经常在南城浙慈馆(北京前门外,东大市著名票房??“春阳友会”所在地)唱堂会。因他幼功扎实,扮相秀丽,嗓子也好,时人夸他的唱像“陈石头”(即著名老辈京剧青衣陈德霖先生。他的嗓音清脆、腔调简洁,向以唱功著称),从而引起行家注目。12岁以后,曾与著名京剧老生刘鸿声、孙菊仙合演。颇博好评。13岁“倒呛”,声哑,然而荣蝶仙却在此时与上海戏院签了每月银元600元的合同,命程赴沪演出。因事关程砚秋的艺术前途,在具有古侠之风的广东顺德诗人罗瘿公帮助下,经筹措700银元,把程砚秋从荣家提前赎出(未满八年),即所谓“买满师”。此后,程砚秋在罗瘿公的关怀下,得以休养和深造。

 
程砚秋与师父荣蝶仙等

    2.得益于良师的培育

    14岁起,罗瘿公为程砚秋延师学艺,以求深造。先从阎岚秋(九阵风)学刀马;并从乔蕙兰、谢昆泉、张云卿学昆曲;15岁时,在罗瘿公主持下,拜梅兰芳先生为师,执弟子礼;同时又受教于王瑶卿先生。在此期间,罗瘿公还亲自为程讲解诗词,教授书法,每周还安排他看电影、看戏。经过三年苦学,技艺大进。这时罗瘿公已把程砚秋全家从天桥的一个大杂院,搬到北芦草园9号,与梅先生为邻(当时梅家也住在北芦草园)。程每天都去梅家学戏。程砚秋后来在京剧艺术上能获卓越成就,是与罗瘿公的精心培育分不开的,所以程砚秋终生不忘恩师。

    值得提出的,还有王瑶卿先生对程砚秋的教导和帮助。程砚秋“倒呛”期间,王瑶卿先生帮他练嗓,这是他后来能形成独树一帜的“程派”的关键所在。60年代初,京剧前辈??程砚秋的老搭档吴富琴先生曾撰文说,程砚秋在“倒呛”前,嗓音近似陈德霖,故有“小石头”之称;“倒呛”后,嗓音甚差,特别是由于变声而带来“脑后音”,京剧界称之为“鬼音”。王瑶卿先生也曾一度为之婉惜!但程先生没有向这种恶运低头,决心改变现状。于是在王瑶卿先生的鼓励和帮助下,把旦角从未用过的“脑后音”这个不利因素,变为有利条件,创造了一套独具一格、别开生面的程派的发声和演唱方法,也就是寓刚于柔、若隐若现、幽咽婉转的悦耳动听的腔调,即后来渐渐发展成的“程腔”。程砚秋衷心感谢曾经为他的成长而出过力的良师益友,他说:“尤其深感罗瘿公、王瑶卿两位老师苦心善意的培养,使我终身不忘。”②

 
罗瘿公先生


    3.第一次赴沪演出

    程砚秋于15岁拜梅兰芳先生为师以后,梅先生给他说了一出《贵妃醉酒》。1919年,南通伶工学社成立典礼,欧阳予倩邀请梅兰芳前去参加,梅因事不克前往,遂请程砚秋代表他赴南通致贺并演出。这次演出的剧目就是《贵妃醉酒》。这是程倒呛后第一次登台演唱。16-17岁,曾先后搭余叔岩、高庆奎的班社,与他们合作演出的剧目有《打渔杀家》、《御碑亭》、《汾河湾》,《审头刺汤》等。在搭高庆奎的“庆兴社”时,高挂头牌,程挂二牌,除与高合作演出外,还贴演了自己创编的《梨花记》、《龙马姻缘》等新戏。这些新戏虽仍是老法制曲,但由于程砚秋的唱法新颖,所以深受观众欢迎。从此艺事大进,声誉日隆。不久即在罗瘿公主持下,独立组班,着重演出罗瘿公编写的新戏。

    1922年,即程砚秋18岁那年,罗瘿公带程第一次赴上海演出,一炮打响,程声名大噪。程夫人在《追忆砚秋生平》一文中,对此次成功演出谈到:“这就为以后多次赴沪献艺打下了基础。砚秋这最初的成功,确是罗瘿公、王瑶卿先生花费几年心血的成就,也是许伯明、袁伯夔、周梅泉、樊樊山、陈叔通诸位前辈好友多方爱护的结果。”据程砚秋的老搭档??京昆表演艺术家俞振飞先生说,具有特殊风格的“程派”唱腔,“首先被运用在《贺后骂殿》中,砚秋同志初次到沪,此戏一唱而红;第二次来上海演出《金锁记》,更受欢迎。”③

 

    “程派”艺术中,具有独特风格的“幽远哀怨”的“程腔”的形成,固然是由于程砚秋特有的嗓音条件,同时与其制曲方法的革新也是密不可分的。当年在罗瘿公的主持下,成立了“和声社”,在大约两年时间内,演出了罗瘿公编写的《花舫缘》、《红拂传》、《玉镜台》,《风流棒》、《鸳鸯》、《赚文娟》、《玉狮坠》、《青霜剑》、《金锁记》等多种独创新戏,在艺术上全部由王瑶卿先生把关指导。当时王瑶卿先生在这些新戏中,结合程砚秋的嗓音条件,采用“以腔就字”的新法制曲。用这种新法制曲,较之“以字就腔”,即用旧腔填词的老办法,不仅能新腔叠出,且能更加充分地表达剧中人的思想感情,增强舞台效果(有人说“以腔就字”是“程腔”的核心)。从此逐渐形成风靡大江南北的程派新腔。

(未完,待续)


美德智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