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结果分析 现在我们回到阿瑟·阿伦的研究。大家知道,当人居于危险的情境中时,会不由自主地心跳加速、呼吸急促,形成相应的恐惧之情,这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对于那些参与调查的男大学生而言,无疑,那些在危桥上的参与者们更容易在生理上有所激动。根据情绪的二因素理论,他们会对自己的生理表现寻求一个合适的解释。与其它两组参与者不同的是,对于自己心跳和呼吸的异常表现,在吊桥上的男生可以产生两种都看似合理的解释,一是因为调查者的无穷魅力让自己意乱神迷,二是因为吊桥的危险让自己心如撞鹿。两种解释似乎都有道理,都可以接受,而真正的原因却是难以确认的。在这样模糊的情境下,一些大学生对自己生理唤醒进行了错误归因,即,对于吊桥上的一些人,本来是危险的环境致使他们心跳过速,但是他们却将这错误地理解为是调查者的魅力所致了。而正是这样的原因,导致了那些处于危险情境中的男大学生们,与其它环境中的人相比较,对自己身边的调查者产生了更多的兴趣,更多地拨通了漂亮女调查员的电话。
日常生活情景解析 情绪二因素理论也可以解释我们在生活中或者影视中常常看到的场景:漂亮的女士处在危险中,英俊的男生英雄救美后与其喜结良缘;恋爱中的两性在丛林中追来跑去,然后在角落里的深情一吻;为了躲避危险一男一女携手狂奔,然后是彼此情感的进一步升华;玩完刺激无限的过山车,年轻爱侣们的心似乎更贴进了……这所有的场景都有一致之处,首先是相应的场景引发了人们的生理唤醒,如心跳加快,呼吸急促;然后其间的人们有意或无意中将这种反应看做了“我为他(她)而心跳”(虽然认识不一定正确),最终导致了更进一步的相亲相爱。
阿瑟·阿伦的研究似乎也给恋爱中的人一个启示,那就是危险或刺激性的情境可以促进彼此的感情。当你正有心中正有一个心仪的对象,并想进一步增进彼此的感情,如果你知道了爱情与生理唤醒的关系,那么或许对你下一次约会的地点有所帮助。
再次验证吊桥效应理论 当人们的情绪被激发起来,例如欢笑、焦虑或恐惧的时候,更加能够发现别人的吸引力。1974年,埃伦曾在温哥华的卡皮诺拉吊桥上验证过这个理论。这条世界上最伟大的吊桥,全长450英尺,宽5英尺。从100多年前起,吊桥便以2条粗麻绳及香板木悬挂在高230 英尺的卡坡拉诺河河谷上。悬空的吊桥来回摆动,既动人心魄,又令人心生惧意。
研究小组让一位漂亮的年轻女士站在桥中央,等待着18到35岁的没有女性同伴的男性过桥,并告诉那些过桥男性,她希望他能够参与正在进行的一项调查,她向他提出几个问题,并给他留下了电话。
然后,同样的实验在另一座横跨了一条小溪但只有10英尺高的普通小桥上进行了一次。同一位漂亮女士向过桥的男士出示了同样的调查问卷。
结果呢?显然走过卡皮诺拉吊桥的男性认为这位女士更漂亮,大概有一半的男性后来给她打过电话。而那个稳固的小桥上经过的16位不知名的男性受试者中,只有两位给她打过电话。“在可怕的环境中,人们更容易动心。”埃伦说,“其实道理很简单。恐惧激发了生理上的感觉和异样,正当你不明所以的时候,遇到了一个充满魅力的对象,于是会想到:‘哦,怪不得呢!’”
“激活论” 在实验室中,埃伦再次验证了他的“激活论”。让一组人跑步十分钟,然后将他们与条件相同的但未跑步的一组作比较。运动后的人更加易被照片上的帅哥美女所吸引。
埃伦从他的研究中得出结论,任何生理上的“激活”都可能令人更易心动。情侣们一起坐过山车,一起看喜剧哈哈大笑或者一起逃离着火的建筑物,都会引起情绪上的波动,从而激发对对方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