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师节:汉字中的教育精神

 茂林之家 2016-09-11
明天就是教师节啦!和小喵一起来品味汉字中的教育精神吧~

教师节:
汉字中的教育精神

  文 / 孟琢 田梦梅
明天是教师节,又到了过节的日子。我们会去看望自己的老师,也会接受学生的祝福。在教师节里,章黄国学由衷地祝愿每一位老师,节日快乐!在教育的辛劳中,收获“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欣慰。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深远的教育传统,汉字中也凝聚着古人对于教育精神的认知与思考。让我们走进汉字世界,品读其中的教育理念吧。

甲骨文教 金文教 小篆教

教字从甲骨文到小篆一脉相承,字形左上方象两个算筹的爻,下面是子,右边是攴,一只手里握着教鞭。三个形体合起来,表示手持教鞭教育儿童学习算筹,表示教育、指导的意思——看起来,造字时的老师是数学老师啊,不知道他教不教奥数?也有人说,爻是《周易》中的爻,教是古人学习占卜之意,这个说法似乎更能体现出原始社会的风情。

古人所教的内容,包括谋生立世的本领,也包括文化知识与道德品行。在六艺中,诗、书偏重德行涵养,礼、乐偏重行为规范,射、御偏重社会技能,古代的君子教育向来是立体化的。在《说文解字》中,许慎对教的解释是“教,上所施下所效也。”更点明了好的教育的核心特点——上施下效,也就是以身作则,教育不是强制、不是束缚,而是真诚相契、行路在先的引导。如果没有师生志相合、道相通、心相切的精神传递,教育难免会成为向上攀爬的阶梯,化作一场短暂而尴尬的擦肩而过。


教导
在汉语中,“教”可以组成很多双音词,例如教导、教学、教习、教练、教育、教养、教训、教化等等。在这些字中,也蕴含着古人的教育精神。先看“教导”:
金文导 小篆导

在中学里,教导主任是每个调皮学生心中的噩梦,我小时候就曾因为在教学楼里滑旱冰,被教导主任咆哮了两个小时。实际上,导和教一样,也是一种以身作则的教育方式。“导”在经典中常常写作“道”,比如《论语》中说:“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指的就是用德行来引领学生。后来分化作“导”,《说文》:“导,导引也。”鲜明地指出“导”的特点在于“引”。

在《礼记·学记》里有这样一句话:“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牵是拉着向前,有一种强迫的意味,无论是牵牛、牵马,牛马都是不自由的。导则是感化、引领,被导的人是自由的,一个合格的导游首先不能强迫旅客。


《学记》的意思是,老师应该引导学生向前探索,而不能拽着他强制前行;应该鼓励他实现突破,而不能抑制他的创造力;应该启发他主动思考,而不是把道理都讲透。你看,这样的老师就像教小孩走路的父母一样,他轻轻地拉着你的小手,给你带一带方向。但更多的是给你空间、给你鼓励,让你有勇气跌跌撞撞地走向成长。

教学
再看教学,在“学”这个字中,体现出古人对于学习的理解。什么是学习的关键?什么是学习的根本目的?我们还是先走进汉字的世界吧:
甲骨文学 金文学 小篆学

在甲骨文中,它由三部分组成,下面代表房屋,上面左右两边是手,中间还是爻——不知道是学数学呢?还是学算卦呢。三个形体合起来,表示在屋子中手把手的教学。金文在屋内增加子,代表学习的小孩,意义更加突出。

什么是学?《说文》有一个非常精彩的解释,“学,觉悟也。”觉悟,其实就是睡醒了——觉醒。一个人没有觉悟之时,懵懵懂懂、迷迷糊糊,跟睡着了没有区别;而一旦他觉悟了、心里透亮了,找到了自己的生命方向与安身立命的所在,他也就睡醒了。学是觉悟,这说明学不是外在灌输,不仅是掌握各种知识,而是要通过学来唤醒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的智慧、道德与力量。

中国古人强调“教学相长”,这一成语也出自《学记》:“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既然“学”的关键在于生命的自觉,那“教”也绝不是一种机械的、重复的工作。唯有在生命自觉的追求中,在理性反思的带动下,教与学才能互相推动、彼此成就,实现师生之间的共同成长。

教习
说到“学”,就必须要谈到“习”。学而时习之,“学习”在汉语中已经成为了不可割裂的整体,但在古汉语中,学和习的意思却不尽相同。
甲骨文习 小篆习

《说文》:“习,数飞也。”什么意思呢?習字从羽,《说文》是用鸟的行为来解释习。数飞就是多次飞行,小鸟在学飞的时候,大鸟从一根树枝飞到另一个树枝,小鸟噗啦噗啦跟着飞过去,大鸟飞回来,小鸟再噗啦噗啦跟回来,这样的动作重复很多次,才能放单飞。我们知道,苦思冥想的鸟一般叫做傻鸟,既然是噗啦噗啦,习的特点一定是实践!


我们再看“学而时习之”这句话:学是觉悟,习是实践,孔子主张要适时地把内心的觉悟落实到外在的实践上,落实到自己的生命中。“不亦说乎”,在学与习的过程中,内心不断觉悟,生命在不断地充实与完整,这不是一件令人喜悦的事情吗?

在汉语中,有教习、教练这样的词汇,这都说明,教育不仅追求精神觉悟,更立足于丰富的实践;它不仅是飞向理想世界的羽翼,更是现实世界中稳健扎实的脚印。


 教育
甲骨文育 金文育 小篆育

育是一个非常形象的甲骨文,左边是蹲跪的女人,右下角是个大头朝下的小孩,象女人生育孩子的样子。有的字形中,子的边上还有几道刻画,表示生孩子时的羊水——古人造字观察缜密,也是醉了。育的本义是生育,也由此引申出对孩子的教育、教养。对老师而言,学生犹如孩子,那种难以言表的温情与柔软,是教育者的情感底色。

当然,“育”不仅是母亲般的温柔,更有着“求善”的孜孜追求。《说文》:“育,养子使作善也。”如果只有温柔与爱养,缺乏高远的追求与理性的反思,这样的教育不过是一种变相的溺爱而已。


教养
在现代汉语中,教养指一个人文化品德上的修养,在古汉语里,它和教育是同义的,都指对人的教育培养。《东观汉记·马融传》:“马融才高博洽,为通儒,教养诸生。”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今但愿守陋巷,教养子孙。”都是此义。

什么样的教育才能称为“养”呢?其实,“养”体现出古代教育的三重内涵:首先是爱养,这和“育”的情感底色是一致的。其次是德养,在古人看来,对孩子的教养首先立足德行。《周礼·保氏》:“养国子以道。”《易·蒙》:“君子以果行育德。”《易·蒙》:“蒙以养正,圣功也。”《孟子》:“吾善养吾浩然之气。”无论是养道、养德、养正还是养气,教养的目标都是君子人格与大丈夫气象的塑造。最后是涵养。教养是自然而然的,不能迫切、不能推压,更不能揠苗助长。《孟子》在讲“养浩然之气”的时候,特地强调了“助长”的危害:
 
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茫茫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在周人的心态中,作为殷商遗民的宋人,大抵是二货的代名词,揠苗助长的是他们,守株待兔的也是他们。这位老兄整日拔苗,累的都茫然了,但结果禾苗全都枯槁了。教育则要反其道而行之,要有一种从容不迫的风范,容许学生的自然成长,允许他们慢一些、想一想,甚至是走个小弯路。无奈的是,在我们这个充满急躁的社会里,急功近利恐怕已经成为了教育的根本弊端吧。


在这一点上,古人做的比我们好。以考试为例,在今天的学校里每周小考、每月大考,已经司空见惯。高考之后,不知有多少学生把厚厚的卷子撕成粉碎,洒向天空,哪怕是享受片刻的快意人生呢。而古人是多久考一次试呢?《学记》中有记载:“比年入学,中年考校。”请注意,不是说人到中年才开始考试哦!此处中读作仲,郑玄注:“中,犹间也。”也就是间隔的意思。古人每年入学,隔一年才考一次试,和今天整日挣扎于考场的学生相比,实在是太幸福了。这种教学安排,正是孔子“游于艺”的精神。孔颖达解释《学记》说:“所以然者,欲游其学者之志,谓优游纵暇学者之志,不欲急切之。”留出空间,给足时间,让学生体验学习的自如与自然,在点滴浸润中获得真实长远的收获。这种风范,我们虽不能至,但诚然心向往之。

教训
再看一个另类的词——教训,这会不会让你回忆起童年不堪的回忆?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被各种各样的师长教训过,回首望去,当真是一把辛酸泪。但在古代汉语中,教训并没有那么“惨烈”,《左传》记载越王勾践意图复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这个词是教育、训导的意思。

在今天,“训”是批评,它的特点偏于刚严的管教。在古汉语中,“训”的特点恰恰相反,有顺理而说的意思。请看“训”的字形:
小篆训

训从川,川流而行,一日千里,不能逆出河道,这是先民普遍的生活经验。因此,汉字中从川的字多有“顺”的含义,比如驯服的“驯”、顺应的“顺”,都是从川的。因此,《说文》解释训为“说教”,这里的“说教”不是絮絮叨叨、空洞无味的讲大道理,段玉裁解释说,“说教者,说释而教之,必顺其理。引申凡顺皆曰训。”根据事物自然的条理、规则,把事情讲清楚,怡然理顺,让人家心悦诚服的接受,这才是训的真意。

教训,就是顺理而教,既要顺应教育规律,更要顺应人性规律、自然规律。王阳明曾经批评当时的蒙学说:
 
若近世之训蒙稚者,日惟督以句读课仿,责其检束,而不知导之以礼,求其聪明,而不知养之以善,鞭挞、绳缚,若待拘囚。彼视学舍如囹狱而不肯入,视师长如寇仇而不欲见……是盖驱之于恶,而求其为善也,何可得乎?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痿。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譬之时雨春风,沾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若冰霜剥落,则生意萧索,日就枯槁矣。
 
那种束缚、逼迫、强制的教育,只能让学生“视师长如寇仇”——不仅是我们哼唱过“我要炸学校,谁也不知道”,明朝的小朋友们也过有同样的冲动。顺理的教育,则要尊重孩子的天性,“乐嬉游而惮拘检”。在这一基础上,涵养人性深处的生机,展现自然的教育意态,让孩子中心喜悦、趋向鼓舞,在学习的过程中洋溢出强旺不息的生命力。这种春风化雨般的教育气象,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


说起来,训诂的“训”也是如此,好的语言解释,一定是顺应语言规律与语境特点的。你看高邮二王的训诂,当真是涣然冰释,令人拍案叫绝。而有些学者虽然名声很大,学生很强,写了四五百卷书,但大抵枝捂偏僻,训了不如不训,终归是落了下乘。

教化
最后,我们看教育的目的——教化。在古文字中,化象人一正一倒之形,因此有转化、变化的意思。《说文》:“化,教行也。”化是教育的最终指向。张载说“为学大益,在自能变化气质”,《学记》说“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无论是自己生命境界的提升,还是对社会环境改造,教育都是重要的实践方式。有了教育就有了变化,有了变化就意味着希望。教育,是通过人的反思与传承,不断地推动自我生命的发展、推动时代的发展、推动历史的发展,这实在是人类历史上最为波澜壮阔的事业。

部分插图来源:孔子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