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1368年1月23日-1644年4月25日 PS:史学界以1644年作为明朝亡国之年,而南明至1662灭亡,明郑至1683年灭亡。)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人建立的朝代,历经十二世、十六位皇帝(文章最后有皇帝列表),国祚zuò(国祚指王朝理论上应该维持的时间,与王朝实际维持时间有区别。国祚有一套严格的计算公式,创自北宋邵雍。王朝的国祚数有的时候与实际值一致,有时候大于实际值,但是不会小于实际值。)二百七十六年。 公元1368年,时为韩宋吴王的朱元璋在扫灭陈友谅、张士诚和方国珍等群雄势力后,于当年农历正月初四日在应天府登基,国号大明,由于皇室姓朱,因此又称朱明。建国之初,明太祖朱元璋定都于应天府(今南京市),其辖区称为京师,永乐十九年(1421年)明成祖朱棣迁都至顺天府(今北京市),北平布政司升为京师,原京师改称南京。
京城 1368-1421应天府(即南京,后为陪都) 1421-1424顺天府(即北京,称行在、后为京师) 1424-1441应天府 1441-1644顺天府 人口 约1393年 65000000人、约1403年 66598337人 面积 6,500,000平方公里(约1450年) 通币 大明宝钞、方孔钱 今属于 中华人民共和国、老挝、缅甸、朝鲜、俄罗斯、泰国、越南 明朝前期,经过朱元璋的休养生息,明初国力迅速恢复,史称洪武之治。至成祖朱棣时期,国势达到顶峰,永乐年间开疆拓土,又派遣郑和七下西洋,现代学者称为永乐盛世。其后的仁宗和宣宗时期仍然处于兴盛时期,史称仁宣之治。英宗和景泰帝时期,虽然经过土木堡之变,惟经过于谦等人抗敌,最终解除国家危机,但国力中衰。宪宗和孝宗相继与民休息,政局尚可平稳。武宗沉溺游乐,最终使明孝宗一脉绝嗣。世宗即位后,引发大礼议之争,清除宦官和权臣势力后总揽朝纲,实行嘉靖中兴,并于屯门海战与西草湾之战中击退葡萄牙殖民侵略,葡萄牙于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方在澳门获得居留权。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后移居西苑一心修玄、不问朝政,在位后期任用胡宗宪和俞大猷等将领平定东南沿海的倭患。明世宗驾崩后经过隆庆新政和万历中兴国力得到恢复,神宗中期,经过万历三大征平定内忧外患,粉碎丰臣秀吉攻占朝鲜进而入明的计划,然而因为国本之争,皇帝逐渐疏于朝政,史称万历怠政,同时东林党争也带来了晚明的政治混乱。明光宗继位不久因红丸案暴毙,明熹宗继承大统改元天启,天启年间魏忠贤阉党祸乱朝纲,至明思宗即位后铲除阉党,然而因崇祯的决策失误以及内忧外患,明朝最终亡于李自成所建立的大顺,随后吴三桂倒戈相向,满清入主中原。公元1644年,崇祯帝自缢于北京煤山,至此明朝国祚共276年,后继南明与明郑政权延续数十年,直至1683年清朝占领台湾方止。 晚明至清朝为中国古代人口的高峰期,晚明人口在1.6亿至2亿间。这一时期,其GDP总量所占的世界比列在中国三千年历史上也是最高的,据著名的英国经济学家安格斯·麦迪森的研究,1600年明朝GDP总量为960亿美元,占世界经济总量的29.2%,晚明中国人均GDP在600美元(和清朝一样)。事实上据他研究,1500年中国GDP总量(618亿美元)已首次超过印度(605亿美元)。这里仅表明购买力平价,与所谓财政收入是不同的概念,大多数中国学者如刘逖认为麦迪森已经高估了中国历史上的GDP总量和人均GDP。据刘逖指出国际公认的生存水平线是400美元,因此刘逖对麦迪森明朝数据做了调整,认为若以1990年的美元价值换算,1600年中国人均GDP在388美元、1610年在386美元、1620年在391美元、1630年在344美元、1640年在367美元,而非麦迪森说的一直维持在600美元。 明朝的领土囊括今日万里长城以南及辽宁省之范围,初年东北抵日本海、外兴安岭及黑龙江流域诸部落有宗主权,后缩为辽河流域;初年北达戈壁沙漠一带,后改为今长城;西北至新疆哈密,后改为嘉峪关;曾经在今中国东北、新疆东部及西藏等地设有羁縻机构。明成祖时期曾短暂征服及统治安南(今越南北部),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明朝国土面积达到极盛,其领土面积约为1000万平方公里。根据《明实录》所载的人口峰值于成化十五年(1479年)达七千余万人,不过许多学者考虑到当时存在大量隐匿户口,故认为明朝人口峰值实际上逾亿,还有学者认为晚明人口峰值接近两亿。明代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繁荣,出现商业集镇和资本主义萌芽,文化艺术呈现世俗化趋势。 清朝官修史书《明史》中评价明朝为“治隆唐宋”、“远迈汉唐”。史学家阎崇年亦称赞明成祖迁都至北京之举为“天子守国门”,而崇祯帝在国难临头之际未曾丢弃皇都仓皇逃跑被称为“君主死社稷”,然而据史料记载,崇祯有多次弃京南逃失败的记录:“(光时亨)阻朕南迁,本应处斩,姑饶这遭。”。有说法称由于皇权过度集中,因此经常发生皇帝不理政事,或是由宦官行使大权的陋习,但史学家钱穆认为明朝虽然决策权集中在皇帝那里,亦不是全由皇帝来独断独行。有许多事还必须经过经廷推、廷议、廷鞫的,同时还有能将原旨退还的给事中,另外根据黄仁宇教授在《万历十五年》里面的论述,由于中晚明文官集团的集体意见足以与皇帝抗衡,在遇到事情决断两相僵持不下时,也容易产生一种类似于“宪法危机”的情况,因此“名义上他是天子,实际上他受制于廷臣。”。但明朝皇权受制于廷臣主要是基于道德上而非法理上,因为明朝当时风气普遍注重名节,受儒家教育的皇帝往往要避免受到“昏君”之名。皇帝随时可以任意动用皇权,例如明朝中期“大礼议”事件最后以廷杖朝臣多人,明世宗旨意被执行为结束。此外,明朝多名宦官掌握部分皇帝权力后,就无朝臣可以在制度上制衡得到,亦见到皇权之高度集中。 以下是明十六帝十七朝表格: 请问您最喜欢以下哪个朝代? (单选) 0人 0% 宋 0人 0% 元 0人 0% 明 0人 0% 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