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漫谈诗词创作的三大问题

 杏坛归客 2016-09-11
第一个问题

在书籍的选择上很有学问。但我并不是一开始就明白这个道理的。最近我读叶嘉莹先生的《中国词学的现代性》一书感触很深,为什么?这书里面讲了人间词话的得与失,讲了很多问题,但叶先生讲的我以前根本不知道。那么,我在多年前读人间词话,有多大意义呢?我认为意义不大。换言之,如果我能够把叶先生这本书和《人间词话》一起看,我想这样吸收到的营养会丰厚得多。也就是说,如果一开始选择的书不适当(何谓适当?就是你当时的需求能够比较好地被某本书满足,从而获得引领与提高),有几个不好的影响,包括:很失望,降低兴趣;浪费时间;形成误解或者片面的理解,影响以后的吸收。那么,怎么选择呢?

一般原则来说(当然一定要注意,选择时要结合自身特点):

1、精读。2、多本书参读。3、要有脉络有历史感的读。

为什么呢?精读,避免囫囵吞枣。多本书对照避免泥于一偏,怎么讲?就是盲人摸象,只看到一点一面。何谓要有脉络有历史感的读。读诗词要注意它语言上的脉络(它一定要讲得通,这在逻辑上叫自洽,很多人连基本的句子写都写不通,那何谈写诗填词呢?),它还有历史中的脉络,比如柳永的词在历史中是个什么地位?它的得与失如何呢?所以我们需要对诗史和词史都要有相当的了解。另外所谓有历史感,对于作品需要知人论世,对于作品和作者深处的政治、经济背景都要有了解。这一点,看柳永的《望海潮·东南形胜》和岳飞的满江红就很好理解。明白以上种种,就可让我们更透彻地了解一个人和一首作品了。

这里我特别推荐看叶嘉莹先生的书,叶的书,举例特别丰富,辨析特别细致,阐释特别到位,她的书很多,网上都有介绍,可以自己查(这就见出百度的好处了)。

第二个问题


这个问题也是古已有之。人性本来就是趋易避难的。但是既然想有所成就,则必要有所牺牲。

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天天这样至少对学诗词肯定作用不大。

从我个人经历以及这些年看到的情况来看,很多人一天到晚多数上网时间都是沉浸在聊天之中(注意,不是高质量的聊天,就是泛泛的闲聊),大概在座看到的情况多数也是如此。这样的状态好吗?我想不能一概而论。但不管怎么说,如果你想学好诗词,但却又沉迷于这种低质量的聊天中,我想就有问题了。怎么办呢?推荐个人的一些习惯:

1、看书以及写诗时,把手机关掉。

2、每天大概规定一下什么时候玩手机。规定时间的大概长度。

3、上网除了聊天,还可能有其他的很多事可以做,比如精选一些公众号择要看看。


第三个问题


这个问题我想重点讲,因为归根结底,诗词创作都要落实到技术层面上来。这个问题下面讲三方面。

1)句法与搭配(虚实大小等等)

什么叫句法,这里不去讲上二下五和上四下三句法的区别,要展开得花太多时间了。且选择一个大的切入口,那就是对比一下诗和词的句法。诗当然也有杂言体,但那不是主流。词则几乎很少有齐言体。杂言和齐言最后的声情区别非常大。浣溪沙是一个味,浪淘沙是一个味,念奴娇又是一个味。原因就在于它们的声调句法的不同。为啥要讲这个?是因为我们每个人的情感基调不同,同样是还乡,有些人可能是衣锦而归,有些人是落魄而归,那么情感一样吗?不同的情感背景下,在创作时也要选择不同的体裁和词牌来创作,这可以相得益彰。当然这个问题要展开非常复杂,这里仅仅点一下,提醒大家注意。给大家一个简便的观察角度,清代的陈维崧是一个词作大家,你可以看看他词里句法如何的,又是如何选韵部的。(这一节可以参看龙榆生先生的《词学十讲》)

那么搭配呢?包括虚实搭配,高低大小搭配。这里举两个例子: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出句大,对句小。

吊柳如是墓 留取残荷

万托千寻命竟穷,桃花灰尽掩春栊。一抔心血难干处,吐向斜阳作怒红。心血是虚的,斜阳的实的。

所以创作要避免的地方在于,不要一实到底,也不要一虚到底。这里头有个大致的比例。如同炒菜,放多少肯定因人而异,但是一盘菜(两个人的量)你放了五六升水,我想就太不合适了吧?怎么找这个比例呢,得自己摸索(关于这个问题,最后归根结底都是要自己摸索和领悟到才行)。

2)感发与思力

这一节,借用叶先生书里的例子来讲,所谓感发就如李煜的《相见欢》: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很好理解,一口气就可以理解下来。换言之,这样的逻辑和思路是自然而然的。就好像我们看电影一样,有时看着看着就落泪了。这就是感发。多数的好绝句和好的小令都是走的这个类型。但所谓有阴就有阳。感发的对立面是思力或者安排。安排常见于什么地方呢?多见于七律和长调。当然七律也有感发性强的作品。但长调篇幅大,就不能不用安排了。如黄庭坚的《寄黄几复》: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

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这样的诗你要想像读李煜词那样一口气很流畅读下来只怕很难,黄庭坚的诗大体都这样。相对而言,与黄并称的苏东坡的诗感发性更强一点。至于长调,时间关系,这里不举例了,自己看看北宋周邦彦和南宋姜夔以及吴文英等人的词就知道了。当然很多人持这样一种观点——凡我看不懂的作品就是不好的。这种看法是很狭隘的。每个人实际上都是有局限的。自己觉得不好的就真的不好?这样的结论要少下。更多的情况是,你只没有找到读这类诗词的合适的窍门。就拿欣赏南宋姜吴等人的词来说,连词学大师王国维都没找到对路的欣赏窍门。这并不是我的高见,具体的论述,见叶先生的那本书。这里不多说了。总之,如果有些作品看不懂,可能是不好,也可能是自己不懂得欣赏。

3)出彩与平衡(协调)要避免过于突兀。

可以先说几个体会,一是《红楼梦》里有一次诗会,第一句是王熙凤起的:一夜北风紧,看着平平无奇,然后大家就说了:“这句虽粗,不见底下的,这正是会作诗的起法。不但好,而且留了多少地步与后人。”第二个体会是唱歌如果起调太高,后面就很难唱上去了。第三个体会是我曾经写律诗,先想好其中一联,感觉颇为满意,可是到最后成篇时却不能不忍痛割爱,修改了很多。总结这三个例子,体会是什么?那就是:诗词虽由一字一句构成,但最后还是看整体。所以局部需要服从于整体。一个字可以突出(比如字眼),但不能过分突出。至于比例在哪里,也许多自己多总结经验才行。

总结

最后归纳一下:

阅读入门要适合、时间宝贵要控制、创作种种在平衡。

补充两个问题,即我们应该常备的哪些工具书和平时几种常见资料来源的优劣比较。

1、新华字典(类似汉语辞典)。2、汉典。3、搜韵。4、平水韵及词谱。5、百度。

它们各有作用。重点说说汉典和搜韵。汉典可以缺省查词,比如用“?家”可以查到所有末一个字为家的词语,如人家、大家、豪家、天家等等,这对于词汇量掌握不多的人绝对是个福音。当然也可以查“家?”,即查第一个字为家的所有词组。

另外,汉典还带有康熙字典的功能。可以查到一些偏僻字的韵部以及它们的原始意思。

搜韵则可以查很多词(或句)的古人用法。对于创作,它可以丰富我们的选择,虽然这些选择不一定都能派上用场,但有备用总不是坏事。比如我想用“眼中赊”三个字,但不知怎么用好。就可以查搜韵,古人有“眼中赊小景”,“乾坤云海眼中赊”,这样的用法,这不就给我们提供参考了嘛,所以遇到难题查搜韵,有助于我们开拓思路。

当然工具永远只是工具,它不能替代我们的灵心。最微妙复杂的地方仍然需要我们自己去呕心揣摩和组织。

2、在网络高度发达并且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的时候,诗词圈里只看书不上网的人纵使有,大概也是凤毛麟角了。据我的观察,除开书,我们常关注的有:论坛、QQ空间、群以及微信空间、微信公众号。

从我个人角度,我认为以上资料源头都可以发挥一些作用。但是,核心还在要慎重选择,不要让大量无用的信息占有我们的精力与时间。所以对我来说,我一般都是和固定的人聊,看固定人的空间(尤其是微信空间),有选择地看一些公众号。这就足够了。

最后要记住,学诗词需要具备以下几大能力:资料选择、信息提取、信息再组织、凝神创作、反刍修改。这是一整套闭环,每一环都各有用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