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是一个值得尊重的帝王家族,千年历史两次灭国但从未向命运低头

 玉稻筱麦坊米 2016-09-11

这是一个值得尊重的帝王家族,千年历史两次灭国但从未向命运低头文/渊渊


中国历史上有这样的一个帝王家族,经历了一千多的历史,两次遭遇灭国,但是这个国家的君王从没有向敌人与命运卑躬屈膝过,他们至死都保持着帝王的风度与气节。这个家族的子孙不论身处何种时代境况,只要一有机会他们都会努力去实现自己祖宗的荣耀,从不向强敌与命运低头。即使在家国遭遇两次灭亡之际,也从未有过软弱颓废的气象。这个帝王家族就是商王朝。

提及商王朝就避不开商纣王。商纣王已经是被后世黑了几千年的人物,臭不可闻。后世的诸多史学家把他群殴在地还踏上一只脚,人民群众走上前去一人一口唾沫并“黑手高悬霸主鞭”。今天的文章不是来为商纣王平反,因为从古至今已经有人先后为商纣王发出了平反的呐喊。首先发声的是孔子的高徒子贡:“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接着是孟子:“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然后再是郭沫若同志:“偶来洹水忆殷辛,统一神州肇此人。百克东夷身致殒,千秋公案与谁论?”“武王克殷实侥幸,万恶朝宗集纣躯。中原文化殷创始,殷人鹊巢周鸠居。”最后振聋发聩的是毛主席:“其实纣王是个很有本事能文能武的人。他经营东南、把东夷和中原的统一巩固起来,在历史上是很有功劳的。纣王伐东夷,打了胜仗,但损失也很大。俘虏太多,消化不了,周武王乘虚进攻,大批俘虏倒戈,结果使商朝亡了国。纣王那个时候很有名声,商朝的老百姓很拥护他。纣王自杀了,他宁死不投降。”纣王有没有本事不是我们今天讨论的话题,但是毛爷爷最后一句话“他宁死不降”却是让我们看到了纣王作为一个君王的风骨与气节。

这是一个值得尊重的帝王家族,千年历史两次灭国但从未向命运低头

商纣王,《史记》记载:“帝纣资辨捷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手格猛兽。”《国语》与《左传》记载纣王曾成功征讨东夷部族与有苏氏族。周国集文王与武王两代人之功,外加世外高人姜尚与联合所谓的八百诸侯才敢和纣王叫板。这还是在纣王与商朝贵族内部分崩离析的前提下,可见商纣王当时之强。不论周武王伐商是否像郭沫若所说的“武王克殷实侥幸”,终究他获得了最后的胜利。但商纣王面临灭国之时,也留下了帝王之死的荣耀。《史记》记载:“甲子日,纣兵败。纣走入,登鹿台,衣其宝玉衣,赴火而死。”我们要相信一个人能够自杀,那是需要莫大的勇气,选择自焚更是需要勇气。纣王临时之死还不忘穿戴由宝玉缝制而成的衣服,死也必须不辱帝王风范。我想到一句话:“人越是倒霉的时候,越不能有倒霉像。”

反观周王朝的最后的覆灭,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记载得真真切切:“秦王使将军摎攻西周,赧王入秦,顿首受罪,尽献其邑三十六,口三万。秦受其献,归赧王于周。是岁,赧王崩。”“顿首谢罪”四字历历在目。秦国乃是周王朝的诸侯国,虽是秦强周弱但名义上周赧王还是天下共主,而且秦国起家的地盘还是周平王所赐。但周赧王面对这样的情况,选择的是磕头谢罪,最有郁郁而终。虽然有人说《史记》记载去“顿首谢罪”的不是周赧王而是西周君,这个已经不是重点了。因为商纣王的形象永远比周朝的末代王室成员更像一个帝王。

这是一个值得尊重的帝王家族,千年历史两次灭国但从未向命运低头

纣王虽死,但商朝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商朝强大的余威让周武王觉得周朝没有任何一个人能震住商朝的遗民。因此周武王不得不册封了纣王的儿子武庚在商朝王城故地建立了宋国,以作为对商朝遗民的安抚。商朝相当于新瓶装旧酒又重新建了国,只是今非昔比了。但周武王不是吃素的,他在武庚的宋国周围安排了他的三个亲兄弟随时监控武庚的情况。如果武庚稍有不轨的行为,可以马上通过武力进行消灭。这三兄弟的国家包围着宋国,宋国仿佛进入了一个监牢,因此三兄弟在历史上被称为“三监”。这三兄弟分别是管国的管叔鲜,蔡国的蔡叔度与霍国的霍叔处,均是周武王姬发的同父同母的同胞兄弟。

老子英雄儿好汉,“帝纣资辨捷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手格猛兽”,他的儿子武庚也不是孬种。虽然武庚身处周王朝三个诸侯国的包围,但是他还是在周武王死后成功突破包围圈造反了。为什么武庚能突破包围圈造反?因为周朝三监中的二监,管叔鲜与蔡叔度也是造反的参与者之一。原来武王死后,他的儿子周成王继承了王位。周成王年少,国家权力落入了辅政的周公旦手里,周公旦也是武王的另一个同胞兄弟。管蔡造反,一方面有可能是管叔鲜与蔡叔度怀疑周公旦有篡位的野心。另一方面也有可能是自己想篡辅政的权或者直接篡周成王的权。不论是那种情况,总之是管叔鲜、蔡叔度、周公旦三兄弟之间存在隔阂与猜忌。不知是管蔡要造反撺掇了武庚一起加入,还是武庚发现了他们三兄弟之间的隔阂与猜忌,利用这个机会撺掇了管蔡造反。但我更相信一个怀着复国之心的落魄帝王后人,一个老子英雄儿好汉的帝王后代,是不会放过任何一个光复祖宗江山社稷的机会。慕容复一无所有尚且苦苦追求,更何况武庚手中握有一个封国和拥护他的遗民。可惜武庚生不逢时,姜太公尚在,周公旦贤能,武庚最终失败。但作为商纣王的儿子,武庚没有给父亲丢脸。作为商朝的王室子弟,武庚让商朝遗民一度看到了希望。虽鲜血染红了商丘,但死得其所,可谓横刀向天笑,不辱祖与民。反观周王室册封的大量的姬姓同宗诸侯国,在东周时期除了互相之间的倾轧与吞并,谁对周王室有过真正的手足之情和鼎力相助。当然,利用周王室这个招牌时除外。

这是一个值得尊重的帝王家族,千年历史两次灭国但从未向命运低头

原以为武庚造反,商朝一脉相承的宋国这下肯定要被取消了,周朝找到了最好的时机与借口。但是结果是出乎意料的,周王朝又找到了纣王的庶兄微子继续当宋国的君主。我对此的理解是一方面说明了商朝真的太强,即使发生过武庚的造反,周王朝还是不敢用最强硬的姿态彻底灭绝商朝。只敢继续推行仁政,以怀柔政策来分解商朝的余威。另一方面就是要找听周王朝话的商朝贵族来统治,以商制商。微子启就是周朝的最佳人选。

微子虽对周王朝俯首帖耳,但身上毕竟留着商朝贵族的血。微子沉默了下去,但不代表他的后代也会。光复祖宗社稷及称霸诸侯是宋国每一位有志君主的光荣理想,比如宋襄公。宋襄公历来就是一个大笑话,毛主席曾说:“我们不是宋襄公,不要那种蠢猪式的仁义道德。”是的,宋襄公泓水之战惨败于楚国。但是宋襄公不畏强敌,想称霸天下并付诸于行动的勇气难道不难能可贵吗?我们可以嘲笑失败者诸如缺乏天分、能力不够、运气不好、狂妄自大等方面,但是永远不要去侮辱他们的理想。哪怕是只菜鸟,也有当鹰的理想。理想贵在不放弃,不抛弃,敢坚持去做!试问现在我们有好多人还在坚持着自己的理想,不忘初心!司马迁是个明眼人,他在《史记·宋微子世家》的最后给了襄公高度的评价:“襄公之时,修行仁义,欲为盟主。其大夫正考父美之,故追道契、汤、高宗,殷所以兴,作商颂。襄公既败於泓,而君子或以为多,伤中国阙礼义,襃之也,宋襄之有礼让也。”春秋五霸有几种说法,但司马迁坚持认为宋襄公是其中一霸,其中滋味值得细品。

这是一个值得尊重的帝王家族,千年历史两次灭国但从未向命运低头

商朝只有近六百年的历史,但是血脉相承的宋国却有着更长的七百五十余年的历史。两者相加,商王朝总共拥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试问中国还有那个朝代的时间能超越他。但是再长的朝代也有最终划上句号的那一天。商王朝的宋国也是,当历史走到宋王偃的时候,宋国走向了灭亡。但是宋国在最后的时刻,像他们祖先纣王一样走得铮铮铁骨,走得不如帝王之风。甚至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在最后的时刻没有留下句号,他们留下的是打动历史命运的三个感叹号!

宋王偃有一颗比宋襄公更想称霸,更想光复祖宗光辉的雄心。好在他比宋襄公也更有能力,干出了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在战国晚期,七雄争霸的时代,宋襄公居然能做到“自立为王。东败齐,取五城;南败楚,取地三百里;西败魏军,乃与齐、魏为敌国。”细思极恐,齐楚魏三国都是大国,虽楚魏被秦军揍得厉害,但也不是软柿子,至少东帝齐国是具有相当大的威力。但宋国能先后击败三国并攻城略地,能做到这样的估计也只有秦军了。宋国惹了众怒,齐湣王纠集楚魏三国共同伐宋,最终灭了宋国杀了宋王偃,三分了宋国。他们讨伐宋国的理由是宋王偃犹如他祖先纣王一样荒淫无道,“宋其复为纣所为,不可不诛”。其实真实原因想必大家都清楚,齐楚魏对宋国的崛起感到恐慌。对付秦国已经够呛,如果身后再冒出一个强国那就是如芒在背。如果宋国实力不强,齐楚魏可以找宋国单挑呀,但是他们选择的方式抱团进攻。所以宋王偃背上的罪名和他祖先纣王一样,背上这样罪名的原因也一样,最后连面对的情况也是一样。纣王面对的周王朝率领的诸侯大军,宋王偃面对的是齐国纠集的三国大军。纣王虽然最后自焚了,但是他面对强敌不屈膝,不求饶,给予敌人的是刀与戟,血与火。宋王偃没有给祖宗丢脸,他送给敌人的是同样的东西。回顾这段历史的时候,我深深敬佩宋王偃的能力和勇气,但对他军事外交的失败扼腕顿足。如果不是同时树敌这么多,如果能有“远交近攻”等正确策略的引导,说不定商王朝还能在战国末年大放异彩!

这是一个值得尊重的帝王家族,千年历史两次灭国但从未向命运低头

对敌人不屈膝,不投降,以死相拼;对命运能接受但不低头;对待灭国与死亡不畏惧,不丢范儿;对待理想不抛弃,不放弃。这就是商王朝,这就是拥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的商王朝,他值得我们尊重!

这是一个值得尊重的帝王家族,千年历史两次灭国但从未向命运低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