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世界是个好地方,值得为它奋斗——海明威 电影《七宗罪》的结尾为这句话做了最好的脚注:“后半句我同意。” 我想,看完今天的文章,你也会同意这个注脚的。 这一切要跟一部剧有关,它叫 《毒枭》 没错,它已经不是新剧了,这回播出的是第二季。 去年开播的第一季就曾经引起过轰动。原因无它,整部剧围绕哥伦比亚大毒枭巴勃罗·埃斯科瓦尔展开,他从开始贩毒,到权势熏天,最后四面楚歌被击毙的一生,交织着贩毒与缉毒、暴力与流血,绝对可以撩起任何人的好奇心。 第一季主要讲述了巴勃罗的崛起以及与政府的对抗,时间跨度较大,而第二季则十分紧凑,讲述的是巴勃罗1992年越狱到1993年被击毙之间的故事。 总之,这是一部猜得到结局的剧。 但在编剧的妙笔之下,这场早已注定的戏被演绎得极具张力。 有巴勃罗与军方的斗智斗勇 有惊险的枪战镜头 有精彩的政治交锋 整部剧镜头冷峻写实,几乎就是一部纪录片。
而且角色性格塑造饱满立体,尤其是毒枭巴勃罗,不仅有冷酷无情的一面,还有温情脉脉的另外一面。 除了跟父亲的关系比较僵之外,杀人无数的巴勃罗从来没有跟老婆和母亲红过脸,至始至终对她们充满了无条件的爱。 烧钱为妻子儿女取暖,这种事,不是一般人能干出来的,尤其是这个时候,他已经缺钱花了。 总之,即使你已经知道巴勃罗的最终结局,但仍然会被精彩的剧情和出色的人物塑造所吸引。 不过,今天想重点谈的,不仅仅是剧情和角色,而是整部剧的基调。 可以说,这是今年你可以看到的,最充满绝望,也是最充满希望的一部剧。 说到绝望,是因为这部剧告诉你,毒品不仅仅可以让人沉迷,甚至可以让一个国家崩塌。 生活在一个严厉打击毒品贩卖的国度,我们似乎难以想象巴勃罗这样的存在。 他靠贩毒,曾一跃成为全世界首屈一指的富豪,1987年,以35亿美元的身价名列福布斯富豪榜第7位。 当时的《福布斯》页面 毒品江湖是出了名的血腥残暴,但巴勃罗的眼里,没有谁是他不敢杀的。死在他手下的,不仅仅是生意上的劲敌,还有政府高官和社会名流。整个国家的人,不是被他收买,就是被他掩埋。 如果你以为他只会搞火拼和暗杀的低级伎俩,那就大错特错了。 1985年,为了销毁对自己不利的证据,他跟反政府游击队勾结,资助后者占领哥伦比亚最高法院,最后政府不得不调用军队强攻,才平息事件。 1989年,他为了杀死后来的哥伦比亚总统,炸毁了哥伦比亚航空203号航班,造成机上107人全部死亡,唯独要被刺杀的对象,却因为没有上飞机躲过一劫。 堂堂一个主权国家,居然能被一个贩毒组织逼到面临崩溃的边缘。 但这部剧所揭示的罪恶,远比巴勃罗可怕,它扭曲着国民的价值判断,侵蚀着一个国家的肌体。 那就是贩毒。
有人说:“拉丁美洲就是一个被切开的血管”,现在,毒品的利刃又再次切开了这个没有痊愈的伤口。 据联合国统计,秘鲁、哥伦比亚和玻利维亚三国的可卡因产量占全球总量的98%以上,全球古柯(可卡因的主要原料)种植面积22万公顷中,秘鲁占了一半,哥伦比亚和玻利维亚各占约四分之一。 在毒品的高利润吸引下,包括哥伦比亚在内的拉丁美洲,早已摆脱不了毒品经济的依赖。 杀掉一个巴勃罗,并不能解决问题。 在剧中,除了巴勃罗的麦德林集团,还存在大大小小的其他毒贩。 他们早已对巴勃罗的大佬地位垂涎三尺。最后,大王一死,小王们就弹冠相庆,因为他们发财的时代到来了。 在《毒枭》中,我们也能看到政府缉毒的种种艰难。 他们要面临着毒枭的凶残反扑。 要面临普通民众的敌意,因为他们早已将乐善好施的巴勃罗视为劫富济贫的英雄。 甚至不得不跟其他贩毒集团合作。结果,毒贩如同地鼠一样,打下去一个,又起来一个。 在该剧的最后,就透露了下一季要打击的贩毒集团:卡利集团。 1993年12月2日,巴勃罗的生命,终结于一个普通的民房房顶之上,但是世界,并没有就此变好。 巴勃罗的死,没有减缓毒品的生产。即使经过几十年缉毒战争后,哥伦比亚的可卡因产量却仍在上升,而且从墨西哥到危地马拉,整个南美都成为了毒枭的大本营,提供种植、加工、运输、贩卖一条龙服务。在此情況下,脆弱的中南美各国政府,面对跨国的运毒管道,以及装备精良的贩毒组织,完全束手無策。而贩毒组织对政府系统的侵蚀,进一步瓦解了政府的力量,国家进入了一种恶性循环…… 但即使是在这黑暗的绝望之中,仍然倔强地生长着希望。 这部剧的希望所在,就是那些普普通通的缉毒队员。 他们很多刚刚从警校毕业,就加入了这危险重重的缉毒工作中 他们面对的,不仅仅是随时被毒贩杀害的危险 还不得不因为担心家人而被迫分离 但即使牺牲再大,仍然阻止不了他们缉毒的决心。 所以,当巴勃罗最终死在正义的枪口之下后,缉毒队员们发出了本剧最震撼人心的呐喊。 今天,仍有无数的缉毒战士日夜奋战在缉毒的第一线。他们,就像《七宗罪》里摩根弗里曼扮演的老警察一样,不相信世界是美好的,但相信它值得奋斗。 希望这个世界不会辜负他们。 |
|
来自: 真友书屋 > 《影视 戏剧 综艺 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