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书的境界

 崔竣豪 2016-09-12

读书的境界

前些天参加一个读书交流活动,几位文友的话使我很受启发,引起了我对读书境界的思考。

欧阳修说:“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我认为读书也有境界高低之分,它与人的年龄、阅历、社会地位关系不大,主要取决于人的修为。

读书的境界由低到高,可以分为四个层级。第一个层级是蒙昧阶段。这个阶段的人,不明白读书的意义,认为读书是一件枯燥乏味但又必须去做的差事,把读书当成负担,提不起精神。这主要是人心智发育不成熟、启蒙教育没有跟上造成的,基本上都是学龄前儿童。但也有例外,比如有些官员、大款、暴发户,他们对读书毫无兴趣,但为了装点门面,给自己弄个豪华书房,有模有样地码上几柜子书,可惜偶尔翻上几页就哈欠连连,这些书被戴上了华丽的枷锁,禁锢在了书柜中。这种人的境界并不比蒙童高,还浪费了书,着实可悲。

第二个层级是个人功利阶段。这个阶段的人,对读书有明确目的,懂得读书能获得很大的个人利益。我们并不能因此就说这种人不道德,利己是人的本性,对读书持这种态度,是自我意识的觉醒,最起码他们对于读书,有很强的自觉性、主动性。“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古往今来,很多人都抱着改变自身命运的理想,发奋苦读,百折不挠,精神很可敬。这个层级的问题在于,读书只是晋身之阶,被过于物质化了。“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成了功名利欲、荣华富贵的载体,书的本质已被扭曲,这样便能理解范进中举后为何会发疯。人生最大的忧患,莫过于身处高位,而境界却很低,这样爬得越高便摔得越惨。如此便能理解为何腐败、犯罪一度呈现出高知化倾向,不管他是读到硕士还是博士,只要把读书当成满足个人私利的敲门砖,境界就不会高。

第三个层级是社会功用阶段。这个阶段的人,已经实现了人生格局的突破,由为己谋进而为本阶层、本阶级谋,为天下谋,把读书当成认识、改造社会的工具。这个层级最显著的特点是追求学以致用,有通过读书增长学识、提升能力的强烈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古往今来的仁人志士,正是把握住了读书的社会意义,才能经受一切艰险、利诱的考验,以坚定的信念理想勇往直前,实现事业的成功。遗憾的是,这个阶段的读书过于严肃,过于强调“是否有用”,还不足以深刻领略读书本身的美妙。

第四个层级是实现幸福阶段。这个阶段的人,已经认识到读书不仅可以提高能力,更能陶冶情操、增强幸福感。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孔子是最早明白读书对于人生幸福重要性的先贤。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告诉我们:“这世界上有各种人,每一种人都有那一种人所能达到的最高成就。从事政治的人,有可能成为大政治家;从事艺术的人,可能成为大艺术家。但是职业上的成就,不等同于作为一个人的成就。”读书的深层次意义,就在于它能熔炼人生修为、提升精神境界,最终实现做人的成功。杨绛说:“读书是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这句话不仅富有诗意,关键是抓住了读书的要义。正是由于想让自己的境界变得更高,才能把读书作为一种融入血液的生活方式,愉快地面对读书的辛劳,静心品味书香为伴的幸福。

读书的境界跟每个人息息相关,只不过有的人停留在了其中的某个阶段,而有的人最终找到了幸福。究竟是人的修为,决定了读书境界的高度,还是读书境界的高度,决定了人的修为,实在值得深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