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昆曲传奇之魏良辅

 五半人 2016-09-12
▲韩光浩

 
  每一位风云人物上位伊始,总要放上“三把火”,而对于历代皇帝来说,大赦天下,微服私访,体察民情,那是家传。
  出身小和尚的明太祖朱元璋当上了皇帝,也会这一套。登基之后,除了国家治理,他对戏曲也念念不忘。然而,从我们后世人的眼中看去,顾瑛等人的玉山雅集并没有解决昆山腔作为一种“土特产”存在的现实,还是比较粗糙和朴素的。故到明代初年,昆山腔流行的范围还不大,止行于吴中”一地。“
  真正使得昆山腔重新雄起,居于正声雅韵地位,还要再待一个人的出现,此人就是魏良辅,一个“新苏州人”。

  舍不得女儿套不住“郎”

  明朝初年,曾有一个将近一个世纪的文化“黯淡期”。
  朱元璋一建立明朝,便把戏曲艺术从头到脚洗刷了一次。直到好嬉戏游乐的正德皇帝朱厚照开始,上流社会冶游娱乐之风才又泛起了波澜。对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来说,人生的价值出现了多元化,既可以饱读诗书售与帝王家,艺精技绝的曲辞高手,同样可以像文人儒士一般出人头地。
  魏良辅,原籍江西豫章(今南昌),他本来是一个能医知药的江湖医生。
  可是,魏良辅天生一把好嗓子,有着一种酷爱唱曲的个性。好不容易遇上了这个“大文艺时代”,他心中有着当歌手的人生梦想。
  魏良辅不想埋没自己的天赋,也不愿委屈个人的嗜好。在认定了自己的专长后,他走上了唱曲献艺的生活道路,悬壶济世反而成了他可有可无的副业,或者,他早就知道了,音乐也是一剂好汤药。
  当时,北方地区流行着曲友的“声唱大PK”。学唱北曲的魏良辅,在一次对阵中输给了北曲名家王友山,这次擂台赛,他输得心服口服。他对王友山跌宕起伏而又熟练的声腔、似江河波澜奔腾的音域、雄壮而又豪放的唱曲风格自叹弗如。这次失利,让他不得不思考起自己的学艺方向。和现代的“北漂”奔向京城一样,魏良辅熟思之下,来到了当时南戏北曲都十分活跃的太仓,并在南码头住了下来,学习起了南曲。这里,即将是魏良辅创制昆曲“水磨腔”之
  地。
  元、明、清三朝,太仓是当时中国的“特区”,好比现在的珠海,深圳。这里通商海外,番汉相处,闽广杂居,为当时的“天下第一码头”,而昆山与太仓正同属一州。
  魏良辅看中太仓也不是偶然。一来,太仓南码头过客如云,“驴友”颇多。这里卖点药,开点方子,生意不错,可以大大降低学艺的生活成本。另一方面,这里也方便搜集来自天南地北的乡曲野调。关键一点,这里靠近昆山,有很多老百姓通晓音律,会唱点可人的小曲,便于切磋技艺和商讨乐理。
  这时,他结识了一位南曲老唱家、太仓卫百户侯过云适,魏良辅常向他请教,每次度曲都要等到过老认为满意了方肯罢休。据说,他学曲十年专心致志,“退而镂心南曲,足迹不下楼者十年”,桌子都被他拍曲拍烂了。
  然而,魏良辅还不满意。一天,他路过一条静巷,忽而一阵曲声入耳。那是大气磅礴的北曲,如同秋天的原野,清新旷远;那叮叮咚咚的,是三弦,如珍珠贯地;拨弦按音似闻风雨声声,莺燕呖呖,花底溪涧流水淙淙。他沉醉在演唱者的激情中,寻声来到一户人家墙外痴立,再也挪动不了脚步了……
  原来,歌唱者是一位北方青年,名叫张野塘,曾做过戍卒,是个戴罪之人,但魏良辅像是善于相马的伯乐,看到张野塘一身文气,气度不凡,赶忙将他请到家中做客,还请出正值豆蔻年华,生就一副天生靓嗓的女儿和张野塘把盏唱曲。几番交谈,魏良辅认定张野塘将是他的左膀右臂,便小施“美人计”,把自己心爱的女儿嫁给了他。
  舍不得女儿套不住“郎”,有的时候,亲情是最好的粘合剂,能消除“知识产权”的壁垒。从此以后,魏良辅和张野塘一起研究南曲、北曲和三弦,并对南曲中他们最为看好的昆山腔加以了改革,使得原来浑身方言土语,只能蜷限于昆山一地的昆山腔,终于“尽洗乖声,别开堂奥”,变得宛转缠绵,流丽悠远,成为了一个亭亭玉立的“大家闺秀”。
  而他的女婿张野堂也在和老丈人的合作下得益匪浅,成为一代大家。张野塘革新了昆曲的伴奏形式,打造了以笛为主的笙、箫、琵琶、三弦、月琴、鼓板等多种乐器配合的昆曲乐队。明万历年间,他被回归故里的首辅王锡爵大为赞赏,聘为“王家班”的首席指导,推出了汤显祖的《牡丹亭》首演。
  魏良辅嫁了一个女儿,革新了当时流行的四大声腔之昆山腔,形成了昆曲的伴奏方式,奠定了昆曲在戏曲界的地位。
  这桩买卖老魏做得太合算了。

  用丹田磨出来的水磨调

  人不可能踏进同一条河流,但人生总会遇上再一次的PK。
  在魏良辅新腔初成后不久,又逢声场大会,各地高手云集。昆山人陆九畴指名要与魏良辅角技。陆九畴是位知名曲师,登台先唱,气足声纵,一曲方罢,广场上无人不击掌称善。魏良辅不慌不忙,只听笛、管、笙、琶齐奏,魏良辅吐气如丝,在明媚的阳光下袅娜、缭绕。歌声一字三叹,仿佛美人临风举步,又像是少年踏月低吟……满场听者,目瞪口呆,全都被引入了声腔的意境。
  这里,不得不说,魏良辅改革昆腔,和他的另一个职业身份中医是分不开的。中医又称易医,所以,魏良辅不但通悉宫商角徵羽,还知道这五音与心肺肝肾脾的互动关系,而且深知体内丹田的运用。运用丹田之力来吟词啸曲,发出的声音才会有韧劲和穿透力。
  魏良辅丹田徐徐转动,咬字沉着有力,字头、字腹、字尾清清楚楚,整个的行腔一气流转、浑然天成,真可谓阴阳变换,刚柔相济。在旁听曲的人张大了嘴,只感到魏良辅的声音合刚合柔、融刚融柔、亦刚亦柔、似刚似柔、非刚非柔、即刚即柔。柔即刚、刚即柔、夺造化、盗天机、刚柔瞬变。他的清唱太美了,沉郁跟超逸兼而有之,有在天上云端的那层,可是也有海底的波涛激荡。
  陆九畴闻曲色变,立刻甘拜下风。
  这次声场大会,魏良辅扬名立万,“立昆之宗”。细腻的昆山腔被人称为好像是苏州巧匠加工紫檀家具,用木贼草蘸水而磨,木面摸上去像光滑的小儿肌肤一样,人们称其为“水磨调”。其实,他们是不知道,魏良辅之唱是内催丹田,阴阳流转,磨的是一口丹田气。
  这样的发声吐气,加上吴音,怎会不叫人觉得美妙绝伦呢。苏州话之美不仅发音柔糯,还词汇丰富、声腔婉转。明清之际苏州成为江南经济文化中心,苏白大行其时,连慈禧太后也要尖着舌头学上几句。即使在魏良辅革新之前的昆山腔,其声情格调之美,也在余姚、海盐、弋阳三腔之上。明代著名的文艺青年徐文长曾说:“流丽悠远,出乎三腔之上,听之最足荡人。”这说的就是昆山腔好听之极,令人销魂荡魄。
  可见,这是最适宜浅斟低唱的美声。但正因为这样,它才只是以清曲小唱驰名,而且长久以来,只在它的发源地苏州一带流行、远不及其它三种声腔流传广泛。但对音律深有研究的魏良辅认为,它应该是南曲正声、当仁不让。除了老魏认为它是唐代宫廷之乐的遗音外,当年声场PK的惨败,说不定还让魏良辅隐隐不服,他希望用昆山腔来证明自己。这首要的就是要让昆山腔走向全国,去拥有那大雅之堂的正声之位。
  于是,魏良辅以此为己任,将昆山腔精心雕琢。时隔六百年,我一直在想,魏良辅遇上了苏州,是多么金风玉露之事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