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范蠡“三聚三散”的故事

 五半人 2016-09-12
▲施伟萍
  范蠡辅佐勾践灭掉吴国后,急流勇退开始了隐居生活。民间广为流传的“三聚三散”的故事,就发生在这段时间。他搬迁三次,每次搬迁都有自己的目的,每次又都广散千金,取之于民,还报于民,他治国则国盛,治家则家富。宋代王十朋曾写诗“只与君王共辛苦,功成身退步逡出。五湖渺渺烟波阔,谁是扁舟第一人”来赞扬他。

  战国时期,在白泉乡前山山头岙窟。不知从哪里搬来了一个大户人家,在山坳里找了个地方砍树造屋,居住下来。村民发现,主人一日三件事,写书、练武、养鸡。他们一家在地里挖了三十来条沟,每条沟有十来丈长,三四尺宽,一尺来深。挖好后,放上柴草,盖上细泥,饲养白蚁。白蚁养起来后,把鸡放到沟里吃。鸡长得又大又肥,蛋也下得很多。
  主人还在傍晚时分到村里和山下几个村庄去,看到哪一家屋顶上没有升起炊烟,就和家人一起把粮食、鸡蛋给送去。他心地善良,常常做好事,大家都尊敬他,称他为陶朱公。
  一年秋天,雨水好,粮食丰收。村民们早就商量好了,备了许多礼物送给陶朱公,没料到来到他家时,屋里没有一个人。大家奇怪了,一打听才知道陶朱公已搬到别地去了。
  后来,从外面归来的生意人说,陶朱公就是越王勾践的大夫范蠡。当越王勾践带兵打败吴王夫差后,范蠡就辞官了,后来隐居深山,养养鸡、种种田。不知道为什么,他又带着一家人搬到别地去。村里的人们,为了感谢陶朱公的恩德,就把他隐居过的地方起个名,叫做陶朱坑。

  辅佐灭吴功成身退

  范蠡(约公元前518年~公元前445年),楚宛三户(今河南南阳)人,是春秋末期到战国期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大商人。他出身贫寒,父母早亡,由哥嫂扶养成人。范蠡小时天资聪慧,博闻强识,喜读书,抱负大,不喜耕作,为众乡邻不齿。范蠡说:“你们怎么知道我的志向呢?”他苦读了《书》、《易》、《诗》等大量的书籍,学到了许多历史知识和治国安邦的理论。当时著名的理财家计然到南阳云游,范蠡立即拜他为师,跟他学习经济知识和经商技巧。
  范蠡虽满腹经纶,但当时楚国政治黑暗,选拔官吏,非贵族阶层不得做官。范蠡空有文才而不被任用。报国无门,范蠡一度放浪形骸,办事不合时宜,做出的事情往往令人惊诧不已,疯疯癫癫,行为怪异,乡邻们喊他为“范疯子”。
  楚荆王时,楚国名士文种到宛任令,听说范蠡年纪不大,但很有才能,就差人去拜访他。但听回来的人说:“范蠡行为怪异,疯疯癫癫是个疯子,不值得邀请。”文种却说:“一个人有才能,必假装疯狂,来掩盖其贤德。”此后多次拜访,范蠡都避而不见。这一天,文种又亲自拜访,却发现范蠡家大门紧闭,正要下车,忽见院墙下的一个破洞里有个人蓬头垢面,趴在那里冲着文种指手划脚,手下人便说:“这就是范蠡。”众乡邻都围着看热闹。文种却下车便拜,范蠡看也不看,文种只好悄然离去。第二天,范蠡对其哥嫂说:“今天有贤人来拜访我,请借给我一套干净衣帽。”哥嫂以为范蠡说疯话,但还是给了范蠡一套衣服,范蠡赶紧换洗,刚穿戴梳洗完毕,文种就来了。两人交谈后,方觉相见恨晚,结为终身知己。
  范蠡认识文种后,生活发生了很大改变,就到处云游、拜访贤人,并开始经商。这时,楚国的政治更加黑暗,有才之士得不到重用,范蠡和文种两人的政治抱负无法实现,就商量着离开楚国,另投贤明,实现政治抱负。于是两人就投奔了越国,受到越王的重用,成为越王勾践的左膀右臂。
  越王勾践三年,勾践攻打吴国,范蠡劝阻不听,结果被吴打败。吴国围困勾践于会稽山上,越国面临着亡国的危险,范蠡献计,让文种去议和,吴王夫差提出勾践必须到吴国为人质。
  吴王夫差好色,为投其所好,消磨夫差的斗志,麻痹对方,范蠡向勾践献策:用美人计。勾践下令在全国遍寻美女上报朝廷。最后范蠡亲自挑选,选出了容貌最美的女子西施。范蠡把西施送给夫差。夫差见到西施,喜其美貌,非常宠爱她。为她修建了馆娃宫、姑苏台,夫差与西施经常在姑苏台上饮酒作乐,逐渐不理朝政,朝纲日坏。
  在范蠡和文种的帮助下,勾践卧薪尝胆,十年生聚,十年教养的22年后终于灭掉了吴国。
  灭掉吴国后 勾践挥师北上,与众诸侯会盟于徐州,当上了霸主。后来勾践设宴祝贺,群臣欢歌笑语,十分高兴。此时,只有勾践一人面无喜色,范蠡看到后叹道:“越王不想将功劳落到大臣名下,只能同患难,不能共享乐,猜忌之心已露,我若不走,必有不测。”第二天,范蠡就向越王道别,勾践说:“灭掉吴国,全凭你的帮助,现吴国已灭,天下太平,我正要和你共享富贵,为什么要走?”“范蠡说:“臣的生死全系大王,但我辞官决心已下,你若要杀我,我亦无法。”范蠡还是在夜间悄悄离去。

  经商致富散尽家财

  范蠡乘舟浮海到达齐国海滨,改称鸱夷子皮,在海滨耕作,围海煮盐,捕鱼养殖。经过苦心经营,终于积累资产达数十万,名声远扬。当时有一个猗顿的人听说范蠡致富有方,就拜他为师,后人说起富豪就把他俩并称为“陶朱猗顿之富”。猗顿姓王,因为在“猗地停顿”发家致富而被后人称为猗顿,他本是鲁国的一个穷书生,种地养蚕都不行,也不是务农的料。猗顿穷则思变,拜师求教,很快也成为当地的首富。
  范蠡在齐国经营有术,齐国人看到范蠡贤能,便请他出任齐相三年。范蠡兢兢业业,带领齐人耕种乐业,他“富好行德,乐善好施”,名声也越来越大,范蠡感叹:“居家则致千金,居官则至相,这都是普通人最得意的事了,长久地享受这种荣誉不好呀!”于是范蠡归还相印,悄然把财产分给亲戚乡邻,只带少量财物又一次不辞而别。
  这次,他到了山东定陶,定陶当时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商业往来频繁。他认为定陶是天下的中心,是交易买卖、互通有无的商业要道。在此谋生置产,可以致富,于是自称陶朱公。他做生意讲究薄利多销,赚钱只赚十分之一的利润,看准行情买卖货物,货物的买入和出售都很谨慎,不久家产已达上亿计,富比王侯。陶朱公发现在买卖的过程中,因为没有计量之物,很多时候不能做到公平买卖,于是便产生了制造一种可以计量的工具。一天回家途中,发现一位农夫打水的方式很特别,一边用木桩竖立在井边,一根横木绑在木桩顶端,横木的另一头则吊着木桶,另一边绑着石块,这样一上一下,既方便又省力。
  于是他便回去仿造它做了一杆秤,利用吊盘、细绳和鹅卵石,还因此花了数个月思索出标记的东西,以此为计量单位,那便是仿照天上的星宿为计量的单位,为了避免贪利的商人缺斤少两,再加上“福、禄、寿”四字,以此来告诫他们,于是这个秤便流传至今。
  范蠡住在陶地时,生了小儿子。小儿子长大后,不知钱来之不易,花钱如流水。后来二儿子在楚国因杀了人而被逮了起来。范蠡认为,杀人偿命,理所应当。但是他不想让二儿子在大庭广众之下被处死。于是让小儿子去救哥哥。可是大儿子听说了,觉得很委屈,感到范蠡不相信他的办事能力,闹着要自杀。范蠡夫人知道后,对范蠡说:“你派小儿子去,未必能救二儿子的命,还是让大儿子去吧?”范蠡没办法,只好让大儿子带了两万四千两黄金去了楚国,并写了一封信给他从前在楚国的好朋友庄先生。
  大儿子在出发前,又私自带自己的几百两黄金。见到庄先生,他把信和黄金给了他。庄先生收下钱后对他说:“赶快离开楚国,即使你弟弟被放出来也不要问为什么。”庄先生是个很耿直讲信誉的人,他收下钱,并不是有意接受,而是表明一种信誉,想等他办成事后,再送还陶朱公。所以庄先生对他夫人说:“这是陶朱公的钱,以后一定要送还给他。”而范蠡的大儿子却担心把钱送给他,不会起什么作用。为了保险起见,他继续在楚国逗留,并用私带的钱去贿赂楚王身边的人。
  庄先生找到一个适当的机会对楚王说:某星出现在某个位置,对楚国不利,要他施恩德,避祸害。楚王答应了,准备大赦天下。楚王身边的人听到这个消息,赶紧告诉范蠡的大儿子。大儿子认为楚王大赦,他弟弟肯定要放,白白给庄先生那么多钱实在太可惜了,于是他又见了庄先生。庄先生很吃惊,问他为什么不走。他说:“楚王准备大赦,我弟弟没事了,特来向你辞别。”庄先生一听就明白了,把财物还给了他。大儿子还庆幸这次的钱失而复得。
  庄先生对范蠡大儿子的所作所为很羞愤,于是又见楚王说:“我听别人议论,这次大赦天下,完全是因为陶朱公儿子的缘故。”楚王很生气,我大赦天下怎么会因为他的儿子呢?于是就把范蠡的二儿子杀了,杀了之后才宣布大赦天下。范蠡的大儿子最后把弟弟的尸体运回家的时候,全家都很悲伤。范蠡却安慰家人说:“我早就知道二儿子会被杀,不是哥哥不爱弟弟,是有所不能忍啊!他从小与我在一起,知道生活的艰难,不忍舍弃钱财。而小儿子生在家道富裕之时,不知财富来之不易,很易弃财。我先前决定派小儿子去,就是因为他能舍弃钱财,而大儿子不能。二儿子被杀是情理中的事,无足悲哀。”这也是著名的成语“千金之子,不死于市”的故事。范蠡感觉自己年纪已大,最后跟家人一起把家产又一次散发穷人。
  在《史记·越王勾践世家第十一》中,司马迁记载了范蠡三徙的故事,并称:“范蠡三徙,成名於天下,非苟去而已,所止必成名。”在《史记·货殖列传第六十九》中,司马迁也写道:范蠡既雪会稽之耻,乃喟然而叹曰:“计然之策七,越用其五而得意。既已施於国,吾欲用之家。”就乘扁舟浮於江湖,变名易姓,到齐为鸱夷子皮,到陶为朱公。朱公以为“陶天下之中,诸侯四通,货物所交易也”。范蠡就治产积居,经商作贾,十九年间前后三次聚财千金,乃至巨万,又数次散尽其财救济贫困及亲朋好友。他赚钱自如,散钱亦自如,是大智慧之人,范蠡成为后世商人供奉的偶像,谓之“商圣”。
  这就是流传在民间的范蠡“三聚三散”的故事,他搬迁三次,每次搬迁都有自己的目的,每次又都广散千金,取之于民,还报于民,他治国则国盛,治家则家富。他淡泊名利、急流勇退的行为给后人很大的启示,后代有贤德的人都把范蠡的这种行为作为处世的楷模。宋代王十朋曾写诗“只与君王共辛苦,功成身退步逡出。五湖渺渺烟波阔,谁是扁舟第一人”来赞扬他。在名利面前,范蠡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进退自如,以保全自身为根本,功名富贵的舍得就在这散聚中让我们有所体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