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宋幽州吕氏家族研究

 梁园处士 2016-09-12

  【摘 要】 北宋幽州吕氏家族是北宋政治史上比较重要的家族,幽州吕氏七代皆有官职,且多出任要职,政绩显著,他们对宋朝社会、政治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其中吕端为宋初一代名相、吕诲是宋代著名直言敢谏之臣,他们皆政绩卓著,名垂史册。
  【关键词】 北宋;吕氏家族;政治
  北宋幽州吕氏家族祖籍幽州安次(今河北廊坊安次),北宋时期,吕氏家族虽非名门望族,但其家族在北宋历史上连续三代皆有名动朝野的重臣出现。河北省廊坊历史悠久,名人辈出。北宋时期,幽州吕氏家族的成员有被毛主席誉为“大事不糊涂”的太宗朝宰相吕端,有出任过副宰相之职的吕馀庆,有北宋时

期的著名谏官吕诲,还有在金朝进攻下,临危不惧、誓死卫国的吕由诚,幽州吕氏七代皆有官职,且多出任要职,政绩显著,他们对宋朝社会、政治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吕氏家族从五代时期开始发迹,第一代吕寿,任瀛洲景程主薄;第二代吕兖任沧州节度判官;第三代吕琦,任金紫光禄大夫;第四代吕馀庆,任副相参知政事;吕端,任宰相;第五代吕藩,任太子中舍;吕荀任大理评事;吕蔚任千牛备身;吕蔼任殿中省进马;第六代吕诲,任御史中丞;第七代吕由庚,任太常寺太祝;吕由圣,任主薄;吕由礼,未仕;吕由诚,曾任台臣。可见,从五代起到北宋末期止,幽州吕氏家族七代人几乎全部为官。在北宋政坛上,幽州吕氏家族诸人皆有政绩,其中以吕端、吕诲二人的政绩最为卓著。
  一、一代名相吕端
  《宋史?吕端传》载:“端历官仅四十年,至是骤被奖擢,太宗犹恨任用之晚。端为相持重,识大体,以清简为务。”作为宋初一代名相,吕端处变不惊、能断大事,是一位卓越的政治家。
  1、“大事不糊涂”
  《宋史?吕端传》载:“时吕蒙正为相,太宗欲相端,或曰:‘端为人糊涂。’太宗曰:‘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决意相之。”宋太宗说这段话是有依据的,《宋史?吕端传》载:
  初,李继迁扰西鄙,保安军奏获其母。至是,太宗欲诛之,……(吕端)入曰:“昔项羽得太公,欲烹之,高祖曰:‘愿分我一杯羹。’夫举大事不顾其亲,况继迁悖逆之人乎?陛下今日杀之,明日继迁可擒乎?若其不然,徒结怨仇,愈坚其叛心尔。”太宗曰:“然则何如?”端曰:“以臣之愚,宜置于延州,使善养视之,以招来继迁。虽不能即降,终可以系其心,而母死生之命在我矣。”太宗抚髀称善曰:“微卿,几误我事。”即用其策。
  吕端深谋远虑,聪明过人。宋太宗采纳了吕端的建议,将李继迁的母亲放归延州,并派专人侍奉,直到去世。之后李继迁的儿子念及宋朝之恩,归降了宋朝。可见其持重稳妥,处变不惊,是一位能断大事的优秀政治家。
  2、顾全大局,“小事糊涂”
  吕端信奉黄老之说,太宗在制词中勉励他“思尧舜以致君,无使其不及;体黄老而行仕,用致乎无为”,[1]吕端为相之时,以黄老思想治国,保持了宋初社会的稳定。吕端有容人的器量,宽厚多恕,且交游广泛,轻财好施。
  吕端自己不置产业,以致于吕端过世后,其子生活十分贫苦,但吕端对恩人的后代却多加抚慰,赵玉曾保住自己先祖的性命,及端为相时,“玉子文度为耀帅,文度孙绍宗十余岁,端视如己子,表荐赐出身。”吕端对自己的老乡也很照顾,“故相冯道,乡里世旧,道子正之病废,端分奉给之。”吕端对大臣之间的纷争一直保持着宽容的态度。李惟清从枢密改官御史中丞,他忌恨吕端,认为是吕端压制自己,“及端免朝谒,乃弹奏常参官疾告逾年受奉者,又构人讼堂吏过失,欲以中端”,吕端毫不介怀,曰“吾直道而行,无所愧畏,风波直言不足虑也。”[2]吕端与寇准同朝为官,寇准被提升为参知政事,吕端主动提出“请居准下”,寇准性格“刚强自任”,吕端“虑伤国体”,凡事忍让,“不欲忿争”。[3]可见其宽厚为人,气量极大。
  吕端政绩卓著、宽以待人,深得太宗、真宋的信任。作为一代名相,标榜史册。
  二、著名谏臣吕诲
  北宋幽州吕氏家族第五代吕诲,字献可。是北宋著名的敢谏之臣,司马光为其撰写墓志铭,赞其:“有宋名臣,吕正惠公之孙,以忠直敢言,克绍其门,位则不究,道则不负,年则不寿,名则不朽!”[4]
  1、弹劾无所避
  司马光在《右谏议大夫吕府君墓志铭》中称吕诲为:“殿中侍御史,弹劾无所避”,吕诲身为谏官,只要当朝官员所为不妥,他皆敢于批评,不畏强权、毫不包庇。程戡任枢密副使一职,吕诲弹劾其“结贵?,致位政地”,程戡遂罢枢密副使一职,改判延州,吕诲仍觉不妥,复上言程戡毫无才干,不能委以边任,其执着如此。即使是帝王家事,如果所为德行有亏,吕诲也直言敢谏。“兖国公主,仁宗之爱女,下嫁李玮,薄其夫,家尝因忿恚,夜开禁门入诉于上,献可奏宿卫不可不严,公主夜叩禁门,门者不当听。入并劾奏公主,合宦者梁怀古、梁全一窜逐之。” 许多官员深知公主所做不妥,但因是帝王家事,不便过问。吕诲却坚持原则,弹劾公主和内宫太监。可见其性格之耿直,忠厚敢言。
  2、坚持原则
  吕诲是个原则性极强的谏官,他对自己原则的坚持,可谓到了固执的地步,也因此多次遭贬。宋英宗并非宋仁宗亲生之子,即位之后,他想把生父濮安懿王也升格为皇帝。但按照儒家的礼制,帝王由旁支入承大统,就应该以先皇为父,而不能以本生父母为考妣。朝臣分成了两派,一派是吕诲、范纯仁、吕大防等人,认为应尊英宗之父为“皇伯”,理由是“为人后者为之子,不得顾私亲”。另一派是时在中书的韩琦、欧阳修等人,认为应称濮王为皇考,理由是“出继之子,对所继所生皆称父母”。吕诲上书,“劾宰相韩琦不忠五罪,……又与御史范纯仁、吕大防共劾欧阳修‘首开邪议,以枉道说人主,以近利负先帝,陷陛下于过举’。[5]并说”请尚方之剑,虽古人所难;举有国之刑,况典章犹在”,认为宰执即使不杀头,也应判刑。宋英宗却对吕诲等人所言皆不采纳,吕诲见论列弹奏不被采纳,毫不让步,坚持己见,提出辞职,并以“居家待罪”的行为表示与宰执 “理不两立”,最后遭贬出京。
  吕诲“前后三逐,皆以迕犯大臣所与敌者”,一些朝臣势力极大,气势轧天下,吕诲“视之若无所睹,正色直辞,指数其非,不去不已,旁侧为之股栗,而献可处之自如平居”[6],宋神宗即位,信任王安石,急于实行变法。而吕诲认为王安石“虽有时名,然好执偏见,轻信奸回,喜人佞己。听其言则美,施于用则疏;置诸宰辅,天下必受其祸。”,并认为 “误天下苍生必此人(王安石),如久居庙堂,必无安静之理,又曰‘天下本无事,但庸人扰之’”[7],时变法方兴未艾,宋神宗对王安石十分眷顾,劝解吕诲,但吕诲“执之愈坚,乃罢中丞出知邓州”,且不论吕诲的观点是否正确,其以天下为己任,坚持原则,耿直敢谏的品质就值得敬佩。
  吕诲“?年病卧洛阳,犹旦夕愤叹,以天下事为忧,过于在位任其责者,曾不念其身之病,子孙之贫也。”吕诲毫无私心、性格耿介、品格高洁、不畏强势,其名应彪炳史册,不朽于当世。
  综上所述,北宋幽州吕氏家族诸人皆有官职,其中不少人政绩卓著,对宋代政治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一家族不应长期被埋没在历史长河之中,其家族政治成就也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的探索与研究。
  【注 释】
  [1] [宋]宋大诏令集.卷五十一.
  [2] [元]脱脱.吕端传.宋史,卷二百八十一.
  [3]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十.
  [4][6] [宋]司马光.传家集,卷七十六.右谏议大夫吕府君墓志铭.
  [5][7] [元]脱脱.吕诲传.宋史,卷三百二十一.
  【参考文献】
  [1] [元]脱脱.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85.
  [2]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3] [宋]司马光.传家集[M].四库全书本.
  [4] 司义祖 编.宋大诏令集[M].北京:中华书局,196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