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太极拳的“尾骨微外翻”和“敛臀”

 昵称31463172 2016-09-12


太极拳在练习时,要求尾骨微外翻,也有的说是:尾骨后翻。其实这都是一个意思。

“尾骨微外翻”,此结论最早见于陈鑫的《太极拳图说》。

基于前人在太极拳理论基础上,后来练拳者,做出了进一步的详细阐述。当然了,这些说法是良莠不齐。有的习拳者,将太极拳这种“尾骨微外翻”的现象,阐述的越来越让人难以理解,致使太极拳的理论给初学者乃至很多的修行者,造成了玄妙难懂的错误认识,导致后学者偏离了太极拳修炼的正确轨道。

太极拳的尾骨外翻,是练习太极拳沉裆塌劲、立身中正时候的一种自然表象。其实,练习太极拳的人,不必过分去强调尾骨外翻,只要松沉劲出来了,身体中正了,你就会感觉得到尾骨微外翻了。

我不妨打个比喻:就像我们把一本书从中间页面翻开反扣在桌子上一样,由于装订处上面的重量下沉,导致翻开的书象人字型站立,而书纸的两侧都会外翻卷起;如果你用手下压,书的两侧就会翻卷加大,也就是书的下面接触桌面的面积就越大,相反的,你要是将书往上提拉,两侧翻卷也会渐渐收起。翻开书面的站立下压,就如同人体在中正状态下的沉裆塌劲,而书页两面的外卷,就如同人体的尾骨外翻。如果人体在练太极拳时,尾骨也会随动作的上旋而内敛。

也就是说,太极拳在行拳走架时,不是所有的动作都要求“尾骨微外翻”的!

“尾骨微外翻”是针对下旋走势时的沉裆塌劲而提出来的,它会加大身体的稳定性能; 如果拳势走上旋领劲,身体的螺旋上转,这时的尾骨就会自然内敛,如:金鸡独立、二起脚、退步双震脚等等,陈式太极拳中,很多的招式中,每一个动作的开合,都自然形成了尾骨的外翻或内敛。说穿了,尾骨在行拳之时,也是随身体的上、下螺旋运行而自然开合,处处都有阴阳,这就是太极拳所谓“一动无有不动”的内涵精髓。

在练太极拳时,为了保持中正和裆劲的下塌,要求练拳者松裆塌劲、开裆圆胯。就像人放松端正地坐在椅子上一样,使身体的重量下沉在椅子上,尾骨就会自然外翻。在行拳时,如果腰裆劲没有松沉下来,即使身体蹲的很低,尾骨不外翻的情况下,因为整个身体是僵硬的,就像一根立在地上的硬棍一样,那么,在实战中就很难有一个稳定的下盘,交手时,就很容易被人推倒或发放。

 如果练拳者过分强调尾骨外翻,没有松沉下裆劲,就会造成弯腰、突臀和撅腚的现象,这样,就会促成身体的不中正,在交手时,就容易在受力的情况下失去平衡,因而,不可过分强调片面的、局部的尾骨外翻,一定是要在身体松沉下来后那种自然的表象。所以,太极拳要求做到含胸拔背,如果背能拔得起来,裆劲能松沉下来,就不会出现突臀和撅腚的现象,尾骨也就自然微外翻了。

也有很多的人,在练习太极拳时,要求敛臀、裹臀等,这与尾骨微外翻是否矛盾呢?这些理论的提出,特别是对太极拳还没有入门的学员,就更加大惑不解了,甚至如坠五里烟雾一样。

敛臀,就是臀部有意识地向里收敛,不使臀部外突翻翘,很多练家子叫做 “提肛裹胯”,也有的老拳师称之为“谷道内提”。

敛臀的目的:一是为了保持身体重心的中正;二是促进气沉丹田;三是内敛可以使裆胯的劲力合住,达到含胸拔背,起到裆劲不散,身体中正稳定的作用。

尾骨的微外翻与敛臀是各有其妙、相辅相成的。如果,我们把它们看做是矛盾的,就大错特错了。

尾骨微外翻,是身体在松沉下来时的一种自然状态,就是一种表象,即表面现象。而敛臀,是内劲的收敛,应该说:这是不同性质的两个概念。

比如:反扣在桌子上成人字形站立的书,两侧的书页外翻就如同尾骨(如图1),当沉劲下塌时,两侧翻卷的凹处,就会向内侧收敛合劲,而内侧的收敛合劲就如同敛臀一样(如图2)。

如下图实验。图1,如果两侧的书页在向内侧合并一些,不有从外侧推动,书就会翻倒;图2,当重心下沉时,如果这时候从外侧推动书的话,就会比图1站立的要稳定很多很多,如此说来,太极拳的沉裆塌劲、尾骨微外翻以及敛臀等,所有这些的要求其目的就是加大身体及下盘的稳定性,其理如同此验证。

图1

图2

从如上两图的实验我们就会看出,尾骨微外翻和敛臀其实两者之间有着紧密的关联,彼此是相辅相成的,而有人将这两者分开来看,或者把它们视为矛盾的,就错误地理解太极拳了。           

另外,我还可以再举个例子,古代人用的弓箭,弓的两端都向外侧弯曲,我们可以把这两端弯曲的弓稍看做是尾骨外翻(如图3),当箭上弦,开弓如满月之时,弓稍的方向依然向外,而弓稍两侧弯曲处,同时都向内侧收敛合劲。弓稍的尖端处向外侧领劲,内侧向里收敛,形成了对拉劲,如此才能使弓弦产生膨胀的拉力,如果,弓稍的两端不外翻,当弓弦拉开时,弓弦就会脱离弓稍,也就无法产生拉力。

所以说,人体的内敛蓄劲和尾骨微外翻而产生的稳定,与这些道理都是大同小异。

图3

图4

 在练拳时,身体的沉裆塌劲的尾骨微外翻,如果不能做到内敛的裹臀,就做不到悬顶吊裆。也就是说,臀部不能内敛合劲,尾骨的外翻就会使身体一味地下沉而失去了控制,身体就会松散。这就如同一本旧书,从中间的页面翻开后,反扣在书桌上,失去了两侧内敛的支撑力而松散地铺到桌面上一样。因此,即使是外家拳的四平大马,也要求两胯的合劲,以免使身体失去支撑,也有的人把这种马步的站桩直接称之为:“夹马桩”。也就是说,马步虽然两腿的开立,裆劲也还是要做到内敛。

综上所述,初练太极拳的人,不必去强调尾骨外翻甚至裹臀、敛臀等,只要做到了身体的中正,能沉住裆劲,头劲能领起全身的劲力,其它的自然就会合乎章法要求了。其实太极拳有很多的名词提出的要求,其意义都是相同的!

文太极
 
公众号:wentaijicom

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公众号立场无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