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崇信“五德始终”说(为战国时期邹衍所创。指水、火、木、金、土五种物质德性相生相克和终而复始的循环变化。),自认以水德服天下,崇尚黑色。他常服通天冠,废周代六冕之制,郊祀时只着“袀(jun阴平)玄(玄衣纁裳)(《后汉书·舆服志》)。
我们都知道,秦国的军备是当时社会最完善的,秦始皇对军队建设高度重视,秦代的铠甲非常有特色,甲衣多样化是秦代铠甲的一大特点。根据军阶等级的不同和战场上作战的实际需要分为军官铠甲、步兵铠甲、骑兵铠甲和御车兵铠甲四种不同类型。
将军的铠甲是全部甲衣中最讲究的一种,甲衣有前后身两部分组成,其样式为前身最长,下摆呈尖角状;后身甲衣较短,为齐平的方正式。全身的甲片虽然不多,但做工小巧精致。甲衣周边装饰缘边,缘边之上绘有彩色几何纹图案。陕西西安出图的兵马俑中,秦代的将军俑正身直立,表情威严。
X
步兵铠甲主要由甲身、背甲和披膊三部分组成,三者之间用牛皮绳或麻线穿缀连接,甲衣的前后身和左右两侧均不设大的开口,只在甲衣的前胸右上侧设一个小的开口,穿着时从上套下系上口子即可。步兵的甲衣不方便经常穿脱,但同时也有利于甲衣固定的保护身体,使士兵在战斗中没有后顾之忧。

骑兵铠甲由前后两部分组合,双肩无披膊,前身略长于后身。没有披膊的铠甲是骑兵双手灵活方便,而前后的设计可以避免骑兵在腹背受敌的时候有缓冲的可能。
秦代车兵铠甲中有一种车兵军官甲衣很独特,仅在前身有护甲,整个甲衣仅57块甲片,甲衣周围有宽边缘,在两肩处设有较宽的甲带,过肩交叉后与设在甲衣下部的带子系结固定在身上。一般车兵是勇往直前的,没有回转的余地,所以背后是没有甲片覆盖的,但是前半身的甲片足以阻挡敌军的攻击。
秦代的男人注重头发造型的梳理,因为发式是区别一个
人(特别是士兵)在社会或者军队中等级的重要标志。下面先来说说士兵的发型。
扁髻与冠:大部分戴冠者都梳扁髻,扁髻是讲头发现行归拢、辫紧之后,紧紧盘帖于脑后部,形成的髻与头顶平齐。梳这种发髻的兵俑多数都是为了戴各种冠的军官,只有一小部分是梳扁髻而不戴冠的士卒。
椎髻与帻:椎髻的造型和编制方法相对复杂,一般是先将头发的主体归拢后,挽于脑部的左侧或右侧,形成椎式的扁髻,再将额头左右两侧和脑后部分余发分别编成辫,作横竖的十字、丁字、卜字和大字等造型。“帻”的样式为上小下大的圆锥形,巾筒较深,前没额发,后至脑勺,左右至耳根部,多数头发被罩于帻内。
秦始皇是一个骄傲的人,他在平定六国之后,把当地的诸侯王的冠赐给一些近臣作为奖赏。比如说,高山冠是齐国国君所戴之冠,秦灭齐国后,秦始皇便将这种冠赐给近臣戴用。《后汉书·舆服志》:“高山冠,盖齐王之冠也。秦灭齐,以其君冠赐近臣谒者服之。”还有楚王喜爱的獬豸冠,也成了近臣御史之服。另外,秦国的百姓普遍流行一种头巾,叫作黔首。后来,黔首成为专指百姓的名词。
下面再介绍一下秦朝的战袍。
秦兵俑的战袍是上下连属制,交领右衽,衣长及膝,曲裾,后身下摆呈燕尾式,基本形制类似深衣。
裤:有长短两种款式。长款裤子裤腿从战袍下裾露出,难于判断是否为连裆裤结构;裤长及脚踝,裤口收小。短款裤长及膝,裤口呈喇叭状,裸露的小腿部分用行滕缠护。
行滕:是保护小腿的胫衣。一般用一幅长条布自脚腕部位向上缠绕至膝盖部位以下,再用细带扎系固定。穿着行滕不仅可以保护小腿不受伤害,又可以保暖,还可以使穿着者行动灵活便捷。
履与靴:履基本形状为方船形,薄底,浅帮呈前后低状,盖脸较短,仅盖过脚趾一小部分,方口。靴的具体造型为薄底、方圆头,短筒,单梁。
秦代的礼服与文官服相比较周朝的更为简单,因为秦始皇不推崇周礼,并认为周礼过于繁复累赘,不但废除了很多礼节性活动,连同周朝帝王穿的六种礼服也废除掉五种,只留下礼节性最轻的一种玄冕冠。普通官员穿的礼服一律为袀玄,即全黑色服装。秦代文官头戴单板或双板长冠,身穿袍,袍为交领右衽,衣长及膝,续衽掩于身后呈燕尾状;下着裤,小腿部位有护膝;腰系革带,足穿履。

秦朝的服饰款式颜色普遍趋于单一,而汉代在此基础上做了进一步发展。
何欣/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