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普通百姓理解的《道德经》—如何理解道的虚空性?

 发哥07domrg8zi 2016-09-12

原创

作者:杨本枢

普通百姓理解的《道德经》系列文章之九

普通百姓理解的《道德经》—如何理解道的虚空性?

“道”是老子哲学最重要的概念和专有术语,整部《道德经》随处可见对于“道”的解读,从首章首句的“道可道,非常道”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再到尾章尾句的“天之道,利而不害。”,“道”是贯穿《道德经》的灵魂和主线。

《道德经》第四章开篇写到“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沖”读作“冲”,古字是指盛酒(或盛其它物体)的盅子,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道”就像盛装物体的盅子,却用之不竭。古人写文惜字如金,老子著《道德经》更是将惜字如金的艺术手法发挥到极致,仅仅用了“道沖,而用之或不盈”这几个字就非常明确地阐述了“道体”和“道用”的具体内容。

什么是“道体”?那就是“道沖”,是盛装天地万物的盅子。我们可以展开丰富的想象力,去想象这个“盅子”的巨大,大到无边无际,大到没有形状;我们还可以展开丰富的想象力,去想象这个“盅子”的内容,想象这个巨大的、无边无际的、深不可测的“盅子”里盛装的到底是什么?这就是“道用”。

有关“道体”的解读将会在后续的章节中详细讲述,第四章主要分析“道用”。

什么是“道用”? “道用”简单说就是道的用途、道的作用。学者陈荣捷认为,《道德经》对于道用的重视程度不低于对道体的关注。老子认为“道”最大的作用就是哺育天地万物,但是,老子有个疑问,“道”通过什么方式运用何种手段来哺育万物呢?

虚空是“道”的本质特征。老子认为“道”形成一个无边无际的虚空状态,这个虚空体积能够承载天地万物,成为天地万物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所以,老子说“用之或不盈”。《道德经》还有其他章节也说明道用的虚空特性。如第十一章,老子用车轮安装车轴的中空部分说明只有虚空,车轮才会转动,车轮转动车子才有用途;陶土制成的器皿只有中间虚空才能够盛装物品;有了门窗的房屋才能够发挥居住的作用。这些经文都在反复表达“道用”的虚空特性。

在第一句中,老子感觉“不盈”一词还不能充分说明道的作用,接着,老子继续阐述“道用”。“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这句话重点理解“渊和湛”的意思,“渊”在此句中意思是巨大的深不可测的深渊,“湛”本意是深、清澈的没有杂质的意思,此句中表达了看不见“道”的形状的含义。这句话整体理解为,巨大的深渊啊,好像天地万物的发源地,深的看不见形状,感觉不到存在却又无处不在。所以,老子在此章结尾处感慨,“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老子慨叹这种看不见摸不着又处处养育万物的神秘之物到底是谁人之子呢?真是“谁家有儿能量大,先天地生终称冠”。

老子打破了神授众生的谬论。阅读《道德经》必须要清醒地认识到老子所处的时代由于落后的科技水平无法探索出宇宙的奥秘,人们做事借助于上天之神的授权,赋予天神无上的权利。尽管老子对于道的理解非常模糊、非常抽象,老子使用的描述“道”的语言也具有玄妙、模糊、高深的特征,文章多处出现这样的词语如“涣兮,豫兮,惟恍惟忽,渊兮,湛兮,寂兮寥兮”等等,但是,老子承认宇宙世界是生育万物的唯一载体,肯定了客观物质世界的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讲,老子可以载入自然科学的史册。

所以,读者朋友们学习《道德经》时要联系当时的社会环境体味老子的思想认识状态,才能够准确把握老子对于“道”的认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