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老子要反对仁爱?

 渐华 2020-01-10

老子反对“仁”,并不是说老子冷酷无情,而是说,在老子看来:“仁”是“末”,而“道”才是“本”;“仁”是“流”,而“道”才是“源”。

01

老子哲学的核心是“道”,“道”最为根本的运动变化法则就是“自然”,也就是说,“道”完全顺任天地万物自然本性,任其自我生长、自我化育,因此,“道”既是“自然”、又是“无为”。

在老子看来,“仁”则完全出于“人为”、“有为”,背离了“道”的自然无为的法则,所以,老子才会不遗余力的反对“仁”。

比如,《道德经》第五章指出:“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也就是说:天地并没有什么仁爱与不仁爱,而只是任凭万物自然生长;圣人也没有什么仁爱与不仁爱,而只是任凭百姓自我发展。

02

对于这一看法,我们还可以从《道德经》第三十八章中得到印证。

《道德经》第三十八章指出:“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意思是说:上德之人,无私无我,完全遵道而行,因道为用,虽然有大德,但并不自诩有“德”,因而这才是真正的“大德”。

可是,下德之人却恰恰相反,时时处处以仁义自诩,完全违反了天地万物自然无为的本性,因而是最缺“德”的。

因此,失去了“道”才又提倡“德”,失去了“德”才又提倡“仁”,失去了“仁”才又提倡“义”,失去了“义”才又提倡“礼”。

03

从老子的推演逻辑来看,“道”是第一位的,是万物之母,而世俗的“德”名和“仁”、“义”、“礼”的地位则是逐级递减的。

更形象一点来理解的话,可以这样说:世俗之“德”名和“仁”、“义”、“礼”都是“道”的不肖子孙。

既然这样,老子当然就会对世俗之“德”名和“仁”、“义”、“礼”不屑一顾了。

再比如,《道德经》第十八章指出:“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道德经》第十九章又说:“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这两段话同样体现了老子的一贯主张:因为大道废弛,“仁义”之名才开始显现。只有弃绝仁义,人民才能恢复孝慈的天性。

总之,老子之所以反对“仁”,并不是说老子冷酷无情,而是说,老子认为统治者应该遵“道”而行,因“道”为用,就像自然无为的“道”那样,学会尊重百姓的主体地位,顺任百姓天性任其自我化育,而不应该过多的干涉百姓的自然发展,也不应该时时处处以“仁义礼节”之名去束缚戕害百姓心灵,更不应该借“仁义礼节”之名而行损人利己之实,否则的话,就只会适得其反,不得善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