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详注第三十八章中

 有而无限 2017-12-18

王弼注:是以上德之人,唯道是用,不德其德,无执无用,故能有德而无不为。不求而得,不为而成,故虽有德而无德名也。下德求而得之,为而成之,则立善以治物,故德名有焉。求而得之,必有失焉;为而成之,必有败焉。善名生,则有不善应焉。

今译:所以具有上等品德的人,只遵循道的规则,不以自己的德为高尚,不执着德之名,不用德之名,所以才能有德,做什么事都能成功。不追求而得到,不作为而完成,虽然有德但是却没有具备品德的表现和名分。具备下等品德的人追求而有所得,作为而有所成就,然后确立善的事物和行为做人们的模范,所以他的德是能够看出来的、能够言说的。追求而获得,必然会有失去的时候;作为而完成,必然会有失败的时候。有了善的名声,就会受到与之相对的不善的影响。

备注:(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王弼注:“美恶犹喜怒也,善不善犹是非也。喜怒同根,是非同门,故不可得而偏举也。”五十八章:“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有求然后得到的必然有失去的,只是我们往往只看到想要得到的,而忽略了我们失去的。

王弼注:故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也。无以为者,无所偏为也。凡不能无为而为之者,皆下德也,仁义礼节是也。将明德之上下,辄举下德以对上德。至于无以为,极下德之量,上仁是也。足及于无以为而犹为之焉。为之而无以为,故有为为之患矣。本在无为,母在无名。弃本舍母,而适其子,功虽大焉,必有不济;名虽美焉,伪亦必生。不能不为而成,不兴而治,则乃为之,故有宏普博施仁爱之者。而爱之无所偏私,故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

今译: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也,应该是下德为之而无以为也,或者下德为之而有不为也。所以具备下等品德的人用无意图的作为来影响万物。没有意图、没有作为的人是没有偏向的。凡是不能做到无所作为的人,都是下等的品德,那些仁义礼节就是这样的。明白了德的高低层次,就要提升下等的品德来与上等的品德相符合。勉力作为,但无私心意图,不求结果,已经是下等品德中做得最好的了,是上等的仁爱。能够认识到应当无所作为而还是有所作为的。勉力作为,但无私心意图,不求结果,这样还是有作为引起的祸患。无为和无名是根本。舍弃根本而趋向于美名、大功,虽然可能取得伟大的功绩,但是必然是所不足的。虽然有美好的名号,与之相对的不好的、假的必然出现。做不到无所作为就取得成就,不举刑罚,不起仁义而使民自然而治,就去作为,所以有为大众无私奉献的人。这样的人的爱是没有偏向、没有自私的动机的,所以说上等的仁爱是勉力作为,但无私心意图,不求结果。

备注:(1、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也这一句应该是笔误,包括老子原文都应该是下德为之而无以为也。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帛书老子甲乙本经文则没有这一句话,也可通。五十二章:“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王弼注:“母,本也;子,末也。得本以知末,不舍本以逐末也。”十八章王弼注:“故智慧出则大伪生也”,“甚美之名生于大恶”。

2、淮南子《本经训》:“逮至衰世,人众而财寡,事力劳而养不足,于是忿争生,是以贵仁。仁鄙不齐,比周朋党,设诈谞,怀机械巧故之心,而性失矣,是以贵义。阴阳之情,莫不有血气之感,男女群居杂处而无别,是以贵礼。性命之情,淫而相胁,以不得已,则不和,是以贵乐。是故仁义礼乐者,可以救败,而非通治之至也。夫仁者,所以救争也;义者,所以救失也;礼者,所以救淫也;乐者,所以救忧也。神明定于天下,而心反其初;心反其初,而民性善;民性善而天地阴阳从而包之,则财足;财足而人澹矣;贪鄙忿争不得生焉。由此观之,则仁义不用矣。道德定于天下而民纯朴,则目不营于色,耳不淫于声,坐俳而歌谣,被发而浮游,虽有毛嫱、西施之色,不知悦也。《掉羽》、《武象》,不知乐也;淫泆无别,不得生焉。由此观之,礼乐不用也。是故德衰然后仁生,行沮然后义立,和失然后声调,礼淫然后容饰。是故知神明,然后知道德之不足为也;知道德,然后知仁义之不足行也;知仁义,然后知礼乐之不足脩也。今背其本而求其末,释其要而索之于详,未可与言至也。”

3、苏辙《老子解》:“圣人从心所欲不逾矩,非有意于德,而德自足。其下知德之贵,勉强以求不失,盖仅自完耳,而何德之有?无为而有以为之,则犹有为也。唯无为而无以为者,可谓无为矣。其下非为不成,然犹有以为之,非徒作而无术者也。”)

王弼注:爱不能兼,则有抑抗正直而义理之者。忿枉祐直,助彼攻此,物事而有以心为矣。故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直不能笃,则有游饰修文礼敬之者。尚好修敬,校责往来,则不对之间忿怒生焉。故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今译:爱有所偏,则就会产生专门讲求进退、正直等义理之人。这样的人厌恶虚伪而护助正直,帮助正直来消除虚伪,若如上述,则事事物物都将用心计智慧于作为了。所以说上等的正义是勉力施为,目的明确。当人们不能笃守正直,就有靠装饰、写文章或是定礼仪等外表形式来尊崇正直的。崇尚美好、培养尊敬的态度,这过程中彼此互相计较责备,得不到相应的礼节往来就会产生矛盾,发生不愉快。所以讲礼节的人勉力施为而得不到回应,于是就气势汹汹,強迫人遵守礼节。

王弼注:夫大之极也,其唯道乎!自此已往,岂足尊哉!故虽德盛业大,富有万物,犹各得其德,而未能自周也。故天不能为载,地不能为覆,人不能为瞻。万物虽贵,以无为用,不能舍无以为体也。舍无以为体,则失其为大矣,所谓失道而后德也。

今译:伟大到了极限的,只有道吧!除了道以外,没有什么值得如此尊贵的!虽然能做到日新、富有,拥有万物,仍然还是局限于自己而达不到完全。所以天不能像地一样承载,地不能像天一样覆盖,人不能无私地帮助别人。万物虽贵,然必须以无为用,才能尽其德,不能离开无而自以为用。舍弃无为这个根本,损失就会很大,所以说失了道才会强调德行。

备注:(二十五章王弼注:“道……是混成之中,可言之称最大也。”周易系辞上:“盛德大业,至矣哉!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王弼注:“广大悉备,故曰‘富有’,体化合变,故曰‘日新’”)

王弼注:以无为用,则得其母,故能己不劳焉而物无不理。下此已往,则失用之母。不能无为,而贵博施;不能博施,而贵正直;不能正直,而贵饰敬。所谓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也。

今译:以无为用,德行就得到了它的根本,这样才能自己不辛劳而万物无不和谐而有调理。舍弃道而追求它的低级衍生物,就是失去了发挥作用的根本。不能做到无所作为,就会重视给人施与和帮助;不能给人很多施与和帮助,就会重视正直的品行;不能具备正直的品行,就去重视理解和表面的尊敬。这就是老子说的失了德才会强调仁爱,失了仁爱才会强调正义,失了正义才会讲求礼法。

备注:(苏辙《老子解》:“仁义皆不免于为之矣,其所以异者,仁以无以为无胜,义以有以为为功耳。德有上下,而仁义有上无下,何也?下德在仁义之间,而仁义之下者。不足复言故也。自德以降而至于礼,圣人之所以齐民者极矣,故为之而不应,则至于攘臂而强之,强之又不应,于是刑罚兴而兵甲起,则徒作而无术矣。”)

王弼注:夫礼也,所始首于忠信不笃,通简不阳,责备于表,机微争制。夫仁义发于内,为之犹伪,况务外饰而可久乎!故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

今译:礼仪,开始于人们不能笃守忠信,天地不为、不劳之德不通畅,在礼节等游饰外表上相互责备,细小的琐事也要争执。仁爱正义虽然是发自内心的,但是做出来难免流于有意为之,不自然,何况靠外表装饰怎么能长久呢?礼仪是忠信单薄而出现混乱的首要原因。

备注:(1、十八章:“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2、淮南子《齐俗训》:“率性而行谓之道,得其天性谓之德。性失然后贵仁,道失然后贵义。是故仁义立而道德迁矣,礼乐饰则纯朴散矣,是非形则百姓眩矣,珠玉尊则天下争矣。夫礼者,所以别尊卑,异贵贱;义者,所以合君臣、父子、兄弟、夫妻、友朋之际也。今世之为礼者,恭敬而忮;为义者,布施而德。君臣以相非,骨肉以生怨,则失礼义之本也,故构而多责。夫水积则生相食之鱼,土积则生自穴之兽,礼义饰则生伪匿之本。”“及至礼义之生,货财之贵,而诈伪萌兴,非誉相纷,怨德并行。”

3、苏辙《老子解》:“忠信而无礼则忠信不见,礼立而忠信之美发越于外。君臣父子之间,夫妇朋友之际,其外灿然,而中无余矣。故顺之则治,违之则乱,治乱之相去,其间不能以发,故曰‘乱之首’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