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来会对对联不但可以征服新娘子,还可以

 风过竹笑 2016-09-13

对联·爱情·太学

公元1054年,四川眉州19岁的青年苏轼与16岁的女子王弗成亲。新婚之夜,苏轼应酬完毕,正要进入洞房,却被新娘的丫鬟拦在门外。她对兴高采烈的新郎说:“新郎留步,想要进入洞房,先要对了新娘的对联。”苏轼笑道:“这么多规矩啊?”

丫鬟出上联:“听着:月圆花好红灯照。”这一句,正是喜庆的新婚之夜的写照。

满腹才学的苏轼稍一思忖,对答道:“风扁竹长紫气飘。”这一句,为新婚之夜增加了吉祥之气。

丫鬟进屋回报,很快出来,说“对了。”于是,急不可耐的苏轼想入洞房,结果又被丫鬟拦住:“还有一联,先生听着:天作棋盘星作子,日月争光。”

稳操胜券的苏轼说道:”这本不难对,只是要对了夫妻情味来,就有些难了。“眉头一皱,妙联吟出:”雷为战鼓电为旗,风云际会。“

丫鬟进屋禀报,新娘同意苏轼进洞房。二人优雅相会,令人赞叹不已!

如果说苏轼靠对对联的才学通过了新娘的考验,那么,接下来的一段故事是彰显了他用对对联的才学为自己及家人维护了尊严,打击了崇尚迂腐无用学问的作风。

同年,苏轼、苏辙兄弟到开封参加科举。考试结束后,到开封的汴河酒家喝酒,结果被一帮太学生阻拦,带头的太学生想了对联刁难苏轼等人。为首的此人摇头晃脑道:“数点梅花和靖笑。”

苏辙很不满,他对兄长说自己出面就可。于是,聪明的苏辙对答道:“三分明月李郎归。”

旁边一位太学生傲慢地出了一个长联道:“三更灯火五更鸡,催我十年寒窗成滋味。”说完,十分得意。

苏辙不假思索道:“二月杏花八月桂,动人千载伟业树功名。”

为首的太学生继续出联:“大小多少,上下来去,天地之间人最大。”

苏轼对答如流:“先后左右,四面八方,古今内外礼当先。”

带头的言辞零乱地继续出联:“杨玉环失意,赵飞燕得宠,避……避重就轻皆美女。”

苏辙不急不躁地应道:“太子丹图穷,燕荆轲藏剑,趋利赴义乃英雄。”

一帮太学生没有难住苏轼苏辙一行人,无奈作罢,让他们进入了酒家。可是,稍后又来了一名很霸道的太学生,他傲气十足地给苏氏兄弟出联:

“听好了:求荐孟尝门,寄食田家,非田家也。”(战国时齐国孟尝君名“田文”)

苏辙快速对答:“飞投南国树,暂宿杜鹃,岂杜鹃乎?”(第一个杜鹃,指的是杜鹃树;第二个杜鹃,指的是杜鹃鸟。)

这位自视才高的太学生继续出长联:“十岁为神童,二十为才子,五十为名臣,六十为神仙,可谓全人矣。”这一联为数字联,且为人生悟道之语,实为难对。

正当太学生们认识苏轼苏辙一行人即将示弱的时候,苏轼语出惊人:“这有何难? 春朝成云苗,夏月成秀干,秋日成栋梁,冬时成云骨,岂非嘉树哉?”

这时,太学生中有一人忍不住拍手称好,为首的太学生回头瞪了他一眼,他心虚地低下了头。然后,他酸溜溜地问苏轼师从何人。

得知其父是《六国论》的作者苏洵后,他毫不知礼地说:“怪不得一进来就一股茅厕味。”

与苏轼坐一桌的他的好友巢欲怒问:“你说什么?”

苏轼昂首问道:“此话怎讲?”

他轻蔑地说,乃父的《六国论》如今都被太学生们买来当厕纸用,所以开封城内所有茅厕都是”书香弥漫“。说完,这群迂腐无礼的太学生放声嘲笑。

这时,苏轼反唇相讥道:“可惜啊,你平日所学太学,险怪诡涩,迂腐无用,使人糊涂。而家父所著《六国论》则论道经邦,使人明白事理。你用脑袋来学太学,用屁股来学家父的《六国论》,知道这样下去是何等结果吗?

“何等结果?”

“这样下去,只会使屁股越来越明白,脑袋越来越糊涂。长此以往,只怕诸位的屁股比脑袋更明白啦!哈哈哈哈……”这一反唇相讥,引得旁边的人也拍手大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